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正>看了"职业院校实习事故死亡率高于工矿事故"这个新闻标题,首先跳进脑海的是英国前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的一句话——世界上有3种谎言:谎言、糟糕透顶的谎言和统计资料。美国人迭莱尔·哈夫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如何用统计数字说谎》,中文版将之译成了《统计数字会说谎》。但数字本身是不会说谎的,所以译者多少对原作者的意思有些曲解,真正说谎的是使用数字的人,造成谎言的是他们使用数字的方法。在关于实习事故死亡率的报道中,记  相似文献   

2.
谎言三叶草     
人总是要说谎的,谁要是说自己不说谎,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有的人一生都在说谎,他的存在就是一个谎言.有的人偶尔说谎,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知道这是一个谎言.谎言在某些时候只是说话人的善良愿望,只要不害人,说说也无妨. 在我心灵深处,生长着一棵“谎言三叶草”.当它的每一片叶子都被我毫不犹豫地摘下来时,我就开始说谎了.  相似文献   

3.
谎言     
中央电视台有个名牌栏目叫《实话实说》;《实话实说》有个名牌主持人叫崔永元;崔永元主持过一期有名的节目叫“孩子们的谎言”。说谎的人肯定不是实话实说的人。针对谎言和说谎的人实话实说,能否保证做到不说谎言呢?当主持人问嘉宾“你是否有过说谎经历”时,嘉宾虽然都承认有过这样的经历,但不是现在,而是以前———儿童时期,最多是少年时期有过说谎的行为。长大以后呢?现在呢?给人的感觉是再也没有说过谎。著名剧作家沙叶新对此一直愤愤不平,他的基本观点是:这些嘉宾可能是面对谎言的话题在说谎。沙叶新回忆说,有一次乘火车,他的对座是一母…  相似文献   

4.
谎言三叶草     
人总是要说谎的。谁要是说自己不说谎,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有的人一生都在说谎,他的存在就是一个谎言。有的人偶尔说谎,除了他自己,没人知道这是一个谎言。谎言在某些时候只是说话人的善良愿望,只要不害人,说说也无妨。小时候在幼儿园,每天游戏时有一个节目,就是小朋友说自己家里有什么玩具。一个小朋友说:“我家有一列玩具火车,像一间房子那样长……”我呆呆地看着那个男孩,前一天我才到他家玩过,绝没有看到那么庞大的火车……我本来是可以拆穿这个谎言的,但是看到大家那么兴奋地注视着说谎者,我不由自主地说“:我们家也有一列玩具…  相似文献   

5.
别笑我想入非非。我想发明一种我们这个社会急需的机器那就是———谎言治疗机。原因是现在说谎的人太多。这里仅举一例就很能说明发明治谎机的必要性。据《大洋网》最新报道:一种用最新军事科技改良而成的颤音测谎机,从美国上一届总统候选人戈尔和小布什在竞选辩论时的录音测得,两人均在公开说谎。在那场辩论中戈尔说谎23次,小布什说谎则达5次之多。你看,两个堂堂的总统候选人的竞选竞成了说谎竞赛。仅仅靠测谎机测出了多少次谎话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谎言治疗机。我发明的这种谎言治疗机和目前的测谎机不一样,目前的测谎机是通过测量胸腹呼…  相似文献   

6.
《初中生》2012,(31)
女儿三岁时,我责备她不该重复别人的谎言,告诫她千万别说谎。她问为什么。我说:“说谎的小孩会变成花,种在花盆里当装饰品。”为了确定她能明白我的苦心,我问:“你知道我的意思吗?”她冷静地回答:“知道,这是个谎言。”  相似文献   

7.
异想天开     
观察心事镜 将来,我将发明这样一面正方形的能观察每个人心事的镜子。它的正面可以作普通的镜子用,反面则可以用来观察人的心事。当说谎话的人面向镜子的时候,镜子就变颜色:变红色是善意的谎言;变黑色是恶意的谎言;变绿色则说明说话人不但说谎还打人了。(曹鹏)  相似文献   

8.
实习记者的完美逆袭 新剧《PINOCCHIO》讲述的是一个追求真相的社会部实习记者们的热血故事。朴信惠在剧中扮演的是说谎就会打隔的“匹诺曹症患者”崔仁河。在最近公开的照片里,朴信惠以“校服裙子里穿运动裤”的形象,展现了“温暖的青春时尚”。照片中,为了舒服地骑自行车,她不顾形象,  相似文献   

9.
胡江 《新疆教育》2012,(23):19-19
1乡村小学生说谎现象的研究背景海涅有旬名言:“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伊索也说过:“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说真话也没人相信。”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之道。历史故事《曾子杀猪》中的曾子非常注重教育妻儿从小以诚待人,不说谎;中国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狼来了》,讲的就是放羊的孩子多次说谎最后被狼吃掉了的事。可见,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中一直把孩子说谎视为大忌。  相似文献   

10.
公平竞争     
某城市准备举办“说谎大赛” ,参赛规则中明文规定 :在政府部门中担任过统计工作的人员不得参加。记者认为这是新出台的廉政措施和打假措施 ,便兴冲冲地前往主办单位采访。不料 ,主办单位却解释道 :“为了保证公平竞争 ,我们不能让专业人员参加这次大赛公平竞争@毕婷  相似文献   

11.
汪卫红 《教育文汇》2013,(16):25-25
大凡学生在老师面前说谎,用虚假的语言掩盖某个事实真相,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逃避责任,躲避老师的批评和责备;但也有一种情况需要老师特别关注,那就是说谎的学生心中可能另有隐隋,其谎言是为了掩盖心中的某个“隐私”或“痛楚”,或者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和满足某种虚荣心。  相似文献   

12.
说谎是对交际的偏离,必然留有可察、可查的“偏离”迹象.用于甄别谎言的全息是有关言者、社会、语境、所在言语片段的全息.全息必须真实、正确;全息不一定要“全”,只要够用就行,但一定要够用.如果被发现的偏离全部在全息中找到了其存在的正常性、合理性,那么,该偏离就被说明并非说谎性偏离,被鉴定的言语对象因此被认定为“实话”;如果言语中被发现的偏离有且至少有一项与全息形成矛盾、冲突,那么,该偏离就被全息证实的确是“偏离”,被鉴定的言语对象因此而被认定为“谎言”.谎言的全息审查偏离法为谎言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其过程可以用文字描述、固定,经得起推敲与反证,具有普适性与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说谎王国     
从前,有一个国家叫富裕国,王子名叫“大广只”。富裕国的人民有一个特征就是口里没有牙齿,因为他们的祖先经常说谎,牙齿便一天一天脱落,最后全国人民都变成“无齿一族”。他们习惯说谎话,每句活都是谎言。他们觉得“人人骗我,我骗人人。”是天经地义的事,买卖交易的商人也互相说谎和欺诈,因此,邻国的商人都不敢与富裕国通商,富裕国便一天比一天穷.  相似文献   

14.
说"谎"     
你说过谎吗?哦,我是说,你敢发誓你这一生从未说过一句谎言吗?在标榜自己的诚实时,你能回答我吗?说“是”,你便立马撒下了一个谎。说“不是”,便是承认自己撒过谎。无论如何,你都不是一个诚实的人。从一出生起,我们便被教导要做个诚实的孩子,“说谎”更是被列为头条戒律。中国人信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旦小小孩童的谎言被拆穿,人们在愤怒之余都会惊叹:哟,这么小的年纪就会撒谎,长大了可怎么得了喔!于是一顿好打,末了丢下一句:这都是为了你好。这一顿好打换来的,是小小孩童深深的忏悔——别误会,小孩子后悔的不是说谎,而是没能圆谎,以…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经常要求孩子不要说谎。但事实上,很多父母无论是给孩子描述一种奇妙的事物,还是吓唬孩子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他们经常编造非常有创意的“谎言”来欺骗孩子。即使是那些最重视诚实品质的父母,也会对自己的孩子说谎。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它让人感到丝丝温暖;这是一个说谎的孩子,却让人忍不住去喜欢。小作者利用爸爸对自己的爱,骗爸爸戒除了烟瘾。读着这个充满温情的小故事,我不得不赞扬小作者的智慧、细心和勇气,还有她对爸爸那份无价的孝心。  相似文献   

17.
海涅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据调查,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说谎行为是从幼儿期开始的,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则越加复杂、巧妙和难以教育,有的甚至酿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开端。因此,诚实教育应从幼儿期抓起。其实,在幼儿期,“说谎”并不完全是品德问题,但如果成人一笑了之,不分析,不教育,幼儿得到了不断强化与练习的机会,也会养成不诚实的习惯,甚至积习难改,贻误终生。  相似文献   

18.
谎言终结者     
世界上有许多人会说谎,但说谎者的鼻子并不会变长。长期以来,如何识别谎言是一个令人纠结的大难题,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可能会识破那些"菜鸟级"的说谎者,但对于那些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资深"谎言制造者就无能为力了。"测谎仪"的使用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测谎仪"是一种多参量心理测试仪,主要测试被测者因心理刺激而引起的多种生理参量的  相似文献   

19.
今年高考中,北京宣武区十五中的理工第01考场只有四名考生,他们并不是排到末尾的剩余考生,而是到外地就读回北京高考的“特殊考生”。北京市高招办规定,今年在京外就读的北京籍学生必须回北京参加高考,所以,今年有一个比较确切的统计数字,北京采取这种“迂回战术”的考生有两千多人。但另外两种数字则基本无法统计:户口本身是在外地,临时迁往北京参加高考的;户口在内地,临时迁往“老少边穷”地区参加高考的。  相似文献   

20.
“公民记者”现象存在已有多年,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人自称“公民记者”。在对公民新闻与“公民记者”、“公民记者”与职业记者、“公民记者”与记者证等问题进行辨析后,文章认为从长远看,判断个人是否成为实质上的记者,应该看他是否参与报道及其报道意图;判断一名记者是否职业,应该看他所做的新闻报道是否专业,而不是有否得到官方的认可;“公民记者”一词并无学术硬伤。应能成为科学而合理的学术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