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活动类课程,课堂活动的有效组织和开展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基本条件。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实际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认识、明理、促进情感内化,活动中明理,活动中导行。通过平时观察和教学实践发现,仅仅限于课堂内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品德与生活》这一全新课程的教师,如伺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活动把学生的生活引入课堂,在课堂中引导生活、发展生活、提高活动的实效呢?经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只有把握课程的性质,巧用、活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创设开放、多样、富有变化发展的活动舞台,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下面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已开设多年了,在多年的教学实际中,如何实施好这门新课程?如何提高的教学实效?如何让学生沿着课程总目标的方向发展?我认为应该从课前探究、课堂活动、课后实践活动三方面利用多种策略,巧妙设计<品德与生活>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知识、受到教育.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一、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品德与行为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  相似文献   

5.
傅瑞珏 《福建教育》2005,(8A):50-5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还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可见,“活动”应该成为品德教学中的灵动音符,“弹奏”好这个“音符”必将使品德教育更富实效和高效。  相似文献   

6.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因此,如何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就成为品德实践活动课的目标。如何处理好学生自主的“学”与教师有效的“导”,是品德实践活动课的一个基本要求。笔者认为要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促成学生在实践活动课中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从而引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一、教师的角色品德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是一个教与学交互推进的过程。教…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品社课堂,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成为每个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因此,我认为要从本文中的几点才能使课堂活动做到有效。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四个儿童生活层面为课程框架。课程标准所设计的主题与活动大多是需要儿童动手动脑去做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实实在在的积淀,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一、《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体验的结构特征这种类型课的课堂结构,以活动实践、情境感悟、案例引导为基本特征。——活动实践。教学中的每个内容主题包含…  相似文献   

9.
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是课程的核心,也应该是我们实施本课程的最终追求;增强课程实施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落实课程基本理念、实现课程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基于生活、活动体验、追求实效”作为我们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思路。所谓基于生活,就是在教学中要针对儿童生活的实际,结合儿童的生活;所谓活动体验,就是避免空洞说教,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教学开放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贤 《教育学术月刊》2003,(12):37-38,4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性。我们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深切体会到教学的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一、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课程资源不要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行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切体会到教学开放性能提高德育的实效,有效地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品德与行为》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我的具体做法为:开放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生活;开放教学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开放教学时空,让学生主动探究:开放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践行。  相似文献   

12.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因此,如何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就成为品德实践活动课的目标。如何处理好学生自主的“学”与教师有效的“导”,是品德实践活动课的一个基本要求。笔者认为要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促成学生在实践活动课中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从而引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  相似文献   

13.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学生的课前搜集、课前体验、课前实践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样才可能提高教学的实效、发展学生的能力,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刘红霞 《教师》2011,(13):66-67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些理性指导,给品德课堂带来了蓬勃盎然的生命活力。因此,很多教师在品德教学中都为学生设计一系列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丰富道德情感、获得道德感悟。  相似文献   

15.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行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是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科学教育的整合。作为教师,如何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活动在课堂中引导活动、发展活动,提高活动的实效呢?我认为关键在于一个“动”字。  相似文献   

16.
新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品德与生活课程应指向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简言之,品德与生活课因活动而精彩,在教学中需以"活动"来盘活课堂,通过游戏活动来激活兴趣,通过操作活动来熏陶品德,通过欣赏活动来生成感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能力。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源泉,选择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主题为学习对象,把品德、劳动、社会等教育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儿童自主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去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实效呢?我们认为应该重视以下几要素之间的互动。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来认识生活、发展能力的。如果把课程实施过程看作一种生活的话,那么这种生活就是由师生的互动共同建构的。所以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比如教学《我长大了》一课,为达…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呈现状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活动是品德课堂中教和  相似文献   

19.
郑庆 《时代教育》2014,(10):280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的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来实现的。本文从设计游戏、聆听故事、创设情境、学科互补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让品德课堂"活"起来,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是综合性很强的新型课程,它融合了思品、社会、劳动、健康教育等多项内容;它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关注学生的需求与体验;它以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领学生发展。因此,在以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我们需要切实提高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促成品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