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论译者身份的多重性——以《论语》译者辜鸿铭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译者身份着手,以《论语》译者辜鸿铭为个案,分析翻译研究中活动主体译者的身份,旨在进一步认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担当的重要角色,促进翻译研究向纵深推进。在改写论、现代阐释学等多种译论指引下,个案研究证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具备读者、研究者、作者、改写者、调解者以及文化传播者等多重身份。  相似文献   

2.
在对翻译进行研究时,研究者通常忽视了其他学科对翻译的影响、参考语言带来的局限性及研究者本人的主观因素。译者,尤其是初学翻译者没有认识到大多数翻译理论及翻译标准的提出都受这三种背景因素的制约,结果往往被翻译标准束缚得不敢下手。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翻译,即认识这一活动中所涉及的因素;原文作者、原文文本、原文读者、译者、译文文本、译文读者,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这样,译者对翻译过程中将要遇到的矛盾就会有所了解,同时也可以认识在翻译活动中自己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译者的读者、研究者、传播者、创造者和文化合作的协调者等方面论述了译者的身份;在多元文化的今天,译者不仅是文化信息的传播者更是多元文化的促进者。  相似文献   

4.
法律翻译的准确性及精确性原则要求译本措辞考究、字斟句酌;清晰和简练原则要求译本言简意赅,晓畅自然.翻译过程中,译者既是读者、作者,同时又是创造者、研究者,在创造性地再现原文信息时,必须遵守这两个原则,以实现法律译本与原文对等的提供信息功能和规范功能.要达到这一目标,译者应该深刻把握影响法律词汇翻译的各个因素.  相似文献   

5.
陈洁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3):104-106,125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之一,特别是在解构主义语言学翻译观的影响下,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更加突出了。翻译活动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决定了一篇译文的好坏。本文从译者作为读者、作者和创造者这三种身份来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及影响其发挥的相关主客观制约因素,如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及译者自身的因素等。旨在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和把握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以便在翻译活动中更好地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洪忠民 《考试周刊》2009,(23):213-215
在西方,翻译常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译者翻译原作是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读者阅读译作也经历了一个“创造性叛逆”过程。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以译者和读者两个身份来具体阐述译者在翻译中和读者在阅读译作时的一些“创造性叛逆”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研究逐渐向文化转向的过程中,译者的身份成为了研究者们所关注的焦点。译者在翻译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其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势必影响翻译作品的质量。本文以辩证的眼光通过对译者两极身份的论证,试图寻找到解决译者矛盾身份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这个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译者在翻译的不同阶段承担了不同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是联系不同文化、跨越语言障碍的纽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以读者的身份研读原作,又以作者的身份再现原作,译者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译者的核心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9.
从《关雎》的两种英译看翻译的创造性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严复的“信、达、雅”和鲁迅的“宁信而不顺”都已经说明了翻译中创造的必要性,然而在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往往被“信”字所掩盖。究其原因,译者常常对自身译者和读者的双重身份缺乏认知。译者的身份要求“信”,而读者的身份又决定了翻译的创造性。本文通过《关雎》两种英译文的比较所要说明的是翻译的忠实标准应当以承认创造性为前提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了文本性质和功能、读者的文化“容忍度”和期待值及译者的文化身份和标准三个方面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提倡译者在深刻的文化意识的前提下,综合分析影响翻译的多种因素,在特定的翻译实践中运用不同技巧处理文化异质,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宁德市07-09年招商投资讲话稿"英译文本为个案,分析了当前海西招商投资环境外宣翻译的现状及其深层次原因,提出了以受众为中心,充分考虑到接受者的目的需求和期待心理,从交际的功能来重构语篇的外宣语用等效翻译策略。并提出译者要遵循"经济简明+突显主要信息"原则的同时,把握好"情感问题",达到审美再现,力求外宣翻译的最佳"社会效应度",实现外宣翻译预期的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2.
从译者主体意识的几个表现形式中选取翻译目的、翻译方法及翻译文化策略来讨论鲁迅的译作《鼻子》的主体意识在译文文本选择、译介、输出等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分析结果表明,鲁迅在选择译文文本时主张“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鲁迅一贯主张“直译”,尤其对于文中的汉字词汇,他都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原语字形。鲁迅“宁信而不顺”的主张与他的另一文化主张‘‘拿来主义’’在思想上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在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伊塞尔提出的文本的“空白”、“未定性”和我国幽默学家孙绍振的幽默二重错位逻辑原理的映照下,幽默翻译应在译文中重建幽默的二重错位逻辑,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有必要时需对原文的意义留白做出适当调整,使读者能够通过逻辑推理成功地欣赏到译文的幽默。  相似文献   

14.
尚绮 《培训与研究》2008,25(3):129-131
传统译论中译者大多处于一种边缘地位,一种“隐形”状态,随着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文化因素被考虑在内,译者的身份也重新得到了认识,译者在具体翻译操作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脚踏中西文化”的著名学者林语堂在翻译清末沈复所著的《浮生六记》时所体现的译者主体性也就更具有了研究价值。他“中西合璧”的文化观决定了他对译本的选择,也决定了他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多种手法,异化归化并举,可谓是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5.
严复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他提出的"信达雅"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信达雅"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但"雅"字引起较多争议,褒之贬之,见仁见智。本文通过研究严复先生的生平经历、"信达雅"的提出来探讨严复先生及其翻译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读者批评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观点,通过实例阐述了广告翻译不应是译者的独奏,而是读者与译文的共鸣,使读者与译者之间的视野得以融合,以体现读者"期待视野"在广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期待视野"观点体现在广告翻译上就是译者通过站在读者的立场进行换位思考,从而使译文在完整表现原广告内容的基础上,更加符合译文读者的期待。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位诗人翻译家,袁可嘉在其丰富的译诗实践中,形成了精辟入里的译学思想:肯定译诗的艺术性,秉承“宽严有度”的翻译原则,择取“陌生化”翻译取向,坚持“翻译与研究并举”。袁可嘉的这些译学观念不仅指导了自己的译介活动,对今天的译诗实践也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译者的“隐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译者的“隐身”已成为译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它不仅涉及译者的翻译策略,与译者的地位问题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劳伦斯·韦努蒂对译者的“隐身”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译者“隐身”的根源及其对译者地位的影响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韦努蒂的有关论述加以批判性的分析,对于正确理解译者“隐身”的必然性、合理性与局限性,采取有效策略提高译者的地位,将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哲学阐释学视角审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是当下译学研究突破传统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结构主义藩篱而开辟的新视域,有相当的探索空间,而借哲学阐释学理论探析译者的阐释之旅,透视翻译的本质与特性,也颇具尝试性意义。文章认为译者阐释的主体性客观存在,但“努力再现原著”仍是译者阐释原著时必须遵守的道德性原则,这也是丰富和发展译语语言能力的绝好路径。而“再创造”翻译观混淆了创作与翻译的界限,模糊了译者主体能动性之度的把握,如果阐释者一味追逐创作而非专注于对文本的理解,那么,翻译将进一步蜕变为一种既不像创造也不像翻译的畸形文类。因此,准确界定译者的翻译行为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湖北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湖北外宣翻译研究日益引起学者的重视。当前湖北外宣翻译处于“传而不通,通而不达”的困境,荆楚文化并未得到有效传播。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湖北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外宣翻译呈现出来的语言特征,对外宣误译实例进行溯因,提出湖北外宣翻译的原则和策略,即一名合格的文化旅游翻译者,在外宣翻译实践中应遵循“规范性原则”和“名副其实”这两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合理使用异化与归化策略,并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与方法,完成湖北外宣翻译的根本任务,取得理想的对外宣传效果,传播荆楚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