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著名漫画家方成,曾任<人民日报>高级美术编辑、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生导师.一生从事漫画创作与会积弊.在给人愉悦会心一笑之后,更多的是揭示与发人深思.方成对事业追求执著,乐此不疲,作品在国内外有深远的影响,被人誉为中国漫画界的"常青树".在人民日报大院方成的寓所,我曾几次看望他并作访谈.这期间,他还赠我一幅他的自画像,果然是"画如其人",幽默得趣.  相似文献   

2.
他是农民的儿子,农村广阔的大地滋养了他敦厚仁慈的心。 他朴实勤奋,十几年不知疲倦地在农村基层采访,写出了大量很有影响的新闻作品。 他是新中国成立55年来重庆新闻界惟一获得中国新闻最高奖的人。  相似文献   

3.
人们常用"含金量"来比喻和衡量某条新闻所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低.通过考察和解析近几十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媒体的新闻作品,我认为,有必要提出一个评判新闻作品之新闻价值的新概念--"含科量",即新闻作品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4.
吴加峰 《今传媒》2016,(3):43-45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内地虎视眈眈,预示着对日战争将非一时之计.为使抗日战争有稳定战略后方,国内出现了"开发西部热".政府要员、实业家、专家学者纷纷赴西北地区考察.新闻界先后也有数十名记者到西北进行考察并发表大量的新闻作品,形成了中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西北记者群".《新闻报》的顾执中和《大公报》的范长江是当时"西北记者群"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新闻记者,他们的西北之行考察和新闻作品各具特定代表性.分析顾、范二人西北行在代表利益立足点、采访路线与对象、考察重点、表现手法及社会效果等方面的差异,可以窥视民国期间官民"上、下"两个舆论场域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一个新闻工作的从业者,特别是一个身处基层的通讯员,谁都想在自己的新闻生涯中,采写出几篇"带响"的作品,业内通称为抓"活鱼".而能否抓"活鱼"不抓"死鱼",就得看自己有没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新闻的敏感强,能在平凡中发现惊奇,而新闻敏感差,遇到新闻却"有眼不识金镶玉",使之"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6.
说起被誉为“人民记者”的穆青,人们会自然地想起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潘从正等一大串响亮的名字。穆青的作品使20世纪的新闻史熠熠闪光,同时也成就了他在新闻界泰斗级的地位。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如何去学习和研究穆青,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实践他扎根最基层锲而不舍的“淘金  相似文献   

7.
黄枫 《今传媒》2007,(10):4-5
肖东坡,中央电视台"乡约"栏目主持人兼制片人.1994年进入山东电视台,1997年到央视"乡村季风"栏目担任记者、主持人至今.作品曾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2002年获得中国播音与主持作品奖惟一的电视作品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金奖提名,中国电影电视神农奖金奖(两项),全国对农节目奖一等奖(三项).2001年,所主持的"乡村季风"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称号.  相似文献   

8.
新闻细节是指作品中那些能有效地增强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表现力的细枝末节,是新闻中最微小、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事实,用高尔基的话来说就是"细小而又有代表性的事情".细节可以分为动作细节、心理细节、人物细节、场景细节、外貌细节、言谈细节、景物细节等种类.  相似文献   

9.
新闻点子很重要,活跃在新闻传播中.对此,人们有所研究①,但未尽其义,有待进一步深化. 所谓新闻点子,专指传播新闻的点子,经营管理新闻事业的点子不在其内.考证"点子",有两种含义:①主意,办法;②关键,要害.它是一种统称,指新闻传播者处置一切新闻传播业务的具体构想与方略,由一篇篇新闻作品体现出来;特指报道与评论新闻时那种高明的主意,乃至出人意料的绝招.  相似文献   

10.
现实生活中,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新闻传播,并不时地与新闻打交道,人们对新闻熟悉而关注,"新闻"一词也由此成为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词汇之一,且成为新闻学中最基本概念和核心术语之一.因此,新闻学研究者撒下大网,"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去深入考证,追根求源,"新闻"词源不断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新闻史研究中强化"本体意识"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5月,在"中国新闻史学会换届暨98全国新闻史学术研讨会"上,宁树藩先生在题为《新闻史研究的前瞻》的发言中首次明确地提出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曾引发学界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与特性的讨论与反思;2007年3月,《新闻大学》(春季号)的"中国新闻史研究现状笔谈"专栏,五篇讨论稿中有三篇又不约而同地论述到了中国新闻史特性和本体论的问题。宁先生看到《新闻大学》的讨论,感到非常高兴并且很乐意把他新近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些思考,借此讨论而公之于众,以便和全国同行共享。宁老师的观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他亲笔所撰的关于新闻史研究"本体意识"形成的历史回顾,这既是他本人研究心路的记录,也可以作为中国新闻史教学和研究的简短历史过程看;另一部分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新闻大学》编辑部委托博士研究生郭丽华对宁先生所作的访谈。现将这两部分内容刊载如下,以供同仁了解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三公消费"早已是社会的关注对象,而真正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并由媒体大规模报道,却是在去年2月温家宝总理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谈及"三公消费"之后.因为人们的关注,"三公消费"成了新闻焦点,关于它的任何作为和不作为都是新闻,各大媒体大面积,不间断报道,颇有"席卷而来"之势.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素材中寻找新闻点,并将新闻点做到标题中去,这是每一位编辑的基本功和必修课.但是,最近几年,有一个热词成为一些媒体人,特别是一些新媒体人在做标题时最强调的,那就是"爆点",所谓的"爆点"就是能使新闻刊播之后能够"像炸弹一样嘭的一声爆炸"的新闻元素.除此之外,还有"矛盾点"敏感点",甚至还有生造新闻点.这些标题手法频繁使用是产生"标题党"现象的主要原因,也影响到新闻的品位、价值,甚至导致虚假新闻.  相似文献   

14.
"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个解释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辞海》将之引申为"文章的精要处",故"新闻眼"即指一篇新闻的精要所在。它在新闻作品中,可以是一个词组、一句话或一个段落,也可以是标题或导语。 "眼"犹如一根魔棒,在一些看似平常、纷乱的信息中,巧妙地"拨"出闪光点,使其具有不寻常的意义。能否抓准"新闻眼",将直接影响到一篇新闻作品的质量。 寻找"新闻眼",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与记者平时的积累和创新思维有关,但并非完全无章可循。那么,到底有哪些章法呢?  相似文献   

15.
"短新闻"是一种新闻体裁,也是目前大力提倡并在各种新闻评奖中设有奖项的新闻体裁。一个记者如果想使自己的作品达到获奖的水平,特别是在国家级评  相似文献   

16.
一则富有灵气的标题,读者一瞥便心灵为之一振,拍案叫绝.不少叫好又叫座的"响题",都具备这个特点.读者对此感同身受. 有人说,记者工夫看导语.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华北石油报记者岳双才同志首先为拟制标题下了大工夫.因此,岳双才不只是"石油新闻一枝笔"(工人日报<新闻三昧>2003年10月号拙文标题),他还是注重"炼题"的好手.圈内不少人有体会:新闻稿件不难写,拟制题目却颇费心思.我一直关注并感觉,岳双才同志这些年的新闻作品中,涌现出不少令人难忘的惹眼妙题.他这种"记者的编辑意识"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7.
"固化"对一同新闻的记忆——央视《新闻周刊》创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电视的新闻周刊栏目发展很快,一方面,观众面对庞杂的一周新闻,需要透过镜头看背后,通过现象看本质.另一方面,电视台在一周内拥有庞大的新闻资源(包括内容和图像),有效地挖掘这个富矿,对纷繁复杂的新闻内容进行梳理.是电视台进行资源再利用的必然途径.央视<新闻周刊>主持人白岩松提出"新闻胶囊"的说法.栏目制片人为此解释说,在周末的45分钟相对短的时间里介绍给观众一周国内最重要的新闻,一个人吃下这颗"新闻胶囊",就会固化他对一周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应该是与他最有关的,作为一个社会人最应该知道的."新闻胶囊"的提法得到了栏目创作组的认同.我们不妨沿着固化记忆的角度,探析<新闻周刊>的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18.
段勃 《新闻知识》2006,(4):57-59
具备新闻敏感是对一个新闻记最基本的要求,人们形象地将新闻敏感称作新闻记的“新闻鼻”,但是对于电视记来说,他不但要有一个灵敏的“新闻鼻”,还要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  相似文献   

19.
搞新闻工作的人,一切要从事实出发,"所见"是第一位的,"所状"是第二位的.先有事实发生后有状况描写.但是"状"有实"状"与虚"状"之分.所谓实状,是实打实的描摹事实,而所谓虚状,则是采用分析综合的手段,进行联想,既通常人们所说的合理想像.虚状描写的作用是更好地再现新闻,表达新闻事实所蕴含的道理,表述记者的新闻思想.  相似文献   

20.
穆青不但以他的新闻作品为中国新闻界树立了典范,而且在新闻采写理论方面也有突出建树。他关于散文式新闻、视觉新闻和实录性新闻的倡导与论述,就是他对新闻采写理论创新与改革的重要贡献。这“新闻三论”是穆青长期采写实践的理论升华,是他观察分析世界新闻新潮,结合中国新闻界现状而阐发的真知灼见。“三论”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集中反映了穆青的新闻思想,为中国新闻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