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这个问题谁能回答?”教师的话音刚落,一些或许多学生便举起手,然后教师点名,学生回答,这是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场景,而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这已是上个世纪的事了。现在老师们仍然这样问:“这个问题谁能回答?”但学生已不必再由教师“钦点”,常常是教师一发问,便有十多个学生同时站起来抢着发言。而且现在教师也不用为评判学生回答的“对”或“错”而大费周章,学生们大多会在相互讨论、争论中得出比较正确的答案。一些原先沉默寡言的学生也会受到气氛的感染,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发表意见。这就是大境中学实行“无需举手,自由发言”后的课堂教学情景,学生们将此举称为“思维的解放”。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中,有一种回答问题的方式非常流行,且大有盛行之势,即学生不必举手,随时可以站起来抢答。经常很多学生同时起立抢答一个问题,开始声音嘈杂,分辨不出是谁在说话,逐渐有一位同学胜出。有人倡导这种自由“抢答”,有人却鲜明地指出学生应该举手按序发言。那么,学生“抢答”利大还是弊大呢?笔者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中,有一种回答问题的方式非常流行,且大有盛行之势,即学生不必举手,随时可以站起来抢答,经常很多学生同时起立抢答一个问题,开始声音嘈杂,分辨不出是谁在说话,逐渐有一位同学胜出,有人倡导这种自由“抢答”,有人却鲜明地指出学生应该举手按序发言。那么,学生“抢答”利大还是弊大呢?笔者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如强劲的东风吹进了课堂,走进了师生的生活。为了打破“要发言,先举手”这一课堂陈规,一年前,我尝试着让自由式回答这一举措走进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无须举手,就能自由发言。刚开始,学生觉得十分新鲜有趣,发言积极性普遍高涨,个个争相发言,沉闷的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但随之也产生了许多的  相似文献   

5.
学校的主题班会竞赛开始了,我们班班会的主题是《我爱我班》,它是这样设计构思的:在全班同学齐唱《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歌声中主持人开始主持班会,接下来有三人诗朗诵,有小品表演,有班徽设计展示,有同学们自由讨论“怎样处理同学之间发生的矛盾?”“怎样为班集体添光彩?”等问题,最后在班主任老师的小结中结束班会活动。按理说,班会课这样设计,气氛应该是可以活跃起来的,可是等比赛真正进行时,却只有表演的同学在表演,只有主持人在讲述,却没有发言的同学去积极发表自己的感受,特别是在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环节竟没有人举手来参与,全班顿时冷场了,主持人也慌忙叫了几位同学来救场,可是那几个同学就是不配合了,之前我叫他们主动点,叫他们积极举手,他们满口答应,  相似文献   

6.
笔者曾在《“举手”小议》(见《宁夏教育》2003年第1-2期合刊)中,就学生发言“举手好、还是不举手好”的问题做过初步的探讨。近日读了刘瑞清老师《有了答案你就喊》(见《宁夏教育》2004年第3期)一文后,我认为该文中提倡的不举手就抢答的做法值得商榷。在该文中,作者认为“先举手、后发言”的教学要求与课程改革理念相矛盾,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发散性品质的培养,因而让学生们只要想好答案不用举手就抢答,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张扬个性。“不举手就抢答”的形式是否就有利无弊呢?让我们从A教师类似的教学片段说起。教学片段实录在教学“…  相似文献   

7.
戴雪琴 《教师》2011,(31):72-74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镜头:教师指名一位学生作答时,其余举手的同学都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唉!”有的嘴里嚷着“又不请我!”便不再听课:有的迫不及待地马上与别的同学交流.根本不听发言同学在讲什么;还有的同学呢,发言的同学还没有讲完,就一边高高地举起了手,一边大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整个处于游离状态,老师或者发言的同学讲得眉飞色舞,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8.
王秀贤 《师道》2005,(7):58-58
观摩了许多新课程的研讨课,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学生在争取发言时,高高举起的手就像伸长了的鹅脖子。他们有的单腿跪在椅子上举手,有的干脆就站直了身体举手,嘴里还不时嚷嚷着:“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被叫起来发言,教室里随即会响起其他学生失望的叹气声。当发言的学生站在讲台边或在自己的位置上“表现”自己的时候,坐在下面的同学一点儿也不“老实”,有的不假思索就和同桌“交流切磋”,有的学生思维的闸门突然打开,情不自禁地讨论起来。  相似文献   

9.
程翔 《山东教育》2021,(11):46-47
在快餐化、碎片化浅阅读流行于学生自主阅读的年代,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经典内涵,涵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阅读素养,方法不一而足。程翔老师的《复活》教学在这一方面提供一个典范性的“课堂作品”。五、自由赏析对话或心理描写师:哪位同学说说,哪一段、哪些句子让你特别有感受?一个同学举手了,两个举手了,总不举手的同学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0.
“先举手,再发言”这是教师们过去在课堂上的教学要求。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认为这种教学要求已不切实际了。因为学生在老师提问后经过思考,就能得到答案。如果让学生先举手再发言,得到允许再说,不少学生就把答案忘记了,这对儿童思维的流畅性有一定的阻碍。于是,我在语文课上尝试让学生们只要想好答案不用举手就可以发表意见,也就是说可以无拘无束地抢答,创造开放性课堂,鼓励孩子标新立异,让张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这样一种规律:学生年级越高,举手发言的越少,到了初三、高中已很少有学生举手。许多教师无奈,只得采用“点将式”、“火车式”、“集体问答式”等方式提问,这更加重了学生对“举手发言”的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坦言自己有心里障碍,这手就是举不起来。如何解决这一现象成了许多教师苦恼的难题。据《文汇报》报道: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在课堂教学中试行“不需举手,自由发言”的新做法,打破了“要发言,先举手”的课堂陈规,深受学生欢迎。经过近一年的试行,如今这一举措正在大境中学全面推行。大境中学…  相似文献   

12.
在与同事的闲聊中,时见同事们感慨:低年级学生小手一举,犹如一片树林;高年级同学手儿一举,清晰可数;到了初二初三,则变成了沉默是金。对此,我也深有同感。于是一坐下来聊起这个话题,我们更多的便是抱怨:孩子越来越不爱动脑啦。后来,我突然发现,其实学生的沉默还是来自于我们的思维定势——“先举手,后发言”以及“想好了,再举手”。  相似文献   

13.
上课时学生发言要先举手,能否有发言机会,取决于老师是否恩准,如不举手就发言属于违反纪律,我们管这叫做“乱插嘴”、“接下茬”。老师对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向来持否定态度,并采取严厉的措施加以惩戒,甚至有学生三次不举手就发言便被逐出教室。但是,这样的纪律要求是否合适,我觉得很值得分析和探讨。教师不喜欢学生“接下茬”的理由是怕扰乱课堂秩序,再有,不举手就回答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不良后果或者冠冕堂皇的理由吗?仔细想一想,似乎仅此而已。我倒是在寻找不利因素的过程中找出了不少有利的内容。从学生方…  相似文献   

14.
英语教学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们这样抱怨:“某某学生作业、考试都不错。就是上课不举手,不喜欢发言。”我们也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笔试成绩好,口语却很糟;在交际活动中.有的学生心里想得挺不错,一到口头表达,就抓耳挠腮,表达不完整;还有的学生自由会话时语言流畅。思维敏捷,可一到正式发言就吞吞吐吐,结结巴巴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5.
上课时学生发言要先举手,能否有发言机会,取决于老师是否恩准,如不举手就发言属于违反纪律,我们管这叫做“乱插嘴”、“接下茬”。老师对学生不举手就发言向来持否定态度,并采取严厉的措施加以惩戒,甚至有学生三次不举,手就发言便被逐出教室。但是,这样的纪律要求是否合适,我觉得很值得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拜读朱作仁教授的《语文教改:我的二十二条建议》,受益匪浅。尤其第 6条中朱教授指出的“对学生尚未解决的问题,允许提问也允许学生‘插嘴’,打破‘要发言先举手’的框框”,更使我们感到为学生创设自由发言氛围的必要性,也更加坚定我们在这方面继续努力的信心。   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课上,鼓励学生敢说多说。首先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当学生通过读书自悟有收获、有疑问时,可以不需要举手,等待老师的批准,想说就站起来说,说完后就自由坐下。并让学生比一比看谁敢说,看谁会说,看谁…  相似文献   

17.
正一、让学生主动发言培养学生举手发言的习惯。教师可以让学生每节课都要有发言,然后积分,回答一次得一分。每天每周都有。每天发言好的学生,发言次数最多的,分出前三名,根据发言的内容,适当地减轻他们的作业。虽然有的学生积极举手没有答对,但是通过举手也能在站起来的那一会儿努力地想答案,这就是一个进步。所以,不要让学生害怕举手,要让他们知道,举手是一件值得夸奖的举动,这样才会调动学生们主动举手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规则的常规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问:“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同学请举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然后等老师点名。被点到的同学很骄傲地回答完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没有被点到的同学,心有不悦,面有沮色。先举手,后发言,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课堂教学中不可打破的规则。学生举手都要经过老师的允许,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老师高高在上的态势,拉大了师生的距离,限制了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举手固然激发了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但同时也遏止了不会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如果  相似文献   

19.
多数高中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验,高中的学生对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小,往往一个班上能有三两个主动发言的同学,就非常不错了.对于这种现象,老师们往往认为是高中生有了自己的思想,年龄越大越羞于表达.  相似文献   

20.
有些同学在日记中跟老师说心理话,老师能从中了解到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沟通了师生的思想,加深了感情。顾志远同学在日记中说:“我上课想发言,但又害怕说错了老师批评我,所以不敢举手。”我在日记后面批上:“大胆发言吧,老师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