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23个城市有关旅游的统计数据,从经济社会发展、旅游配套规模、旅游环境和旅游创新这四个维度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统计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利用改进的TOPSIS模型,对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群的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并对比。结果表明,武汉在23个城市中旅游竞争力处于领先地位,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发展不均衡,整体上环潘阳湖城市群旅游竞争力高于环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因此应协调旅游区域发展,全面推进全域旅游。  相似文献   

2.
城市以及城市群由核心区域向外围区域延伸可以视为在梯度力的作用下城市发展要素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扩展过程,区域之间的浓度差距即梯度力由大到小的递变过程就是城市的中心性影响强度由强变弱的过程,这个方向就是城市群的发展路径,扩展过程可以分解为城市扩展要素水平流、密度流和垂直流三个层面。殊三角与沪宁杭城市群的圈层方式发展演变过程提供了城市梯级发展的证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以广州为核心的多个等级不同的城市在城市梯级发展规则下逐渐向外围扩展形成的。沪宁杭城市群以上海为核心的包括苏锡常、杭嘉湖、甬绍地区和宁镇扬等4个城市集聚带沿长江发展轴构成了中国最大城市群区域,其发展过程也遵循了城市梯级发展规则。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冀中南地区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群将成为这一地域发展的主要形态。河北省环省会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应采取“一核两区、一主两副”的轴带式发展模式。其城市群发展应建设成为:以石家庄为核心城市,以邯郸为副核心城市,以邢台、衡水为次中心城市,以10个县级市、39个县城镇和20个重点镇为地方性城市的功能体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原城市群内23个城市的潜力值求解和聚类分析,基于引力理论和潜力模型,提出一种新的城市等级界定与划分方法,对中原城市群重新进行等级界定与划分,建构了新的城市等级体系,以使人们能够重新认识中原城市群的内部布局结构、规模等级层次,明确各城市的地位与战略布局,为城市区域整体规划、城市体系规划和城市的功能定位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构想是: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壮大中心城市,培育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卫星城。中原城市群在大的构架上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大郑州都市圈;第二层次以大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等八个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次为外围带。  相似文献   

6.
中原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993、1998、2004年三个阶段,从中心城市首位度、城市中心性、城市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中原城市群十余年来等级规模结构的演变特征,并提出在中原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从中原城市群的风貌特色与中原城市群户外广告的现状入手,找出目前中原城市群户外广告发展中的问题,进而提出从找准定位,塑造城市个性;根据区划,合理设置户外广告;整合城市色彩体系,提升城市形象;加强监管,共建和谐城市等四个方面来解决户外广告发展与城市形象和谐之间的问题,提升中原城市群中各城市的形象,促进户外广告与城市形象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2005-2012年中国11个主要城市群100个城市为样本,运用空间功能分工指数对城市群的功能分工水平演进进行了分析,并回归分析了城市功能分工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功能分工水平总体较低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即东部城市群功能分工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西部地区城市群功能分工水平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城市功能分工水平与经济发展成正相关关系,但系数并不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多数城市功能分工处于相似的低位,城市间产业同构化、重复建设及恶性竞争现象严重,过剩的产能无法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也抑制了城市功能分工的进一步提高。最后总结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城市群内部协调能力和外部协调能力两个方面衡量城市群的协调能力.通过研究发现,相对于辽宁城市群而言,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协调能力更强一些.整体看我国城市群的内部协调性还不是很强,城市群内各城市产业同构化程度加剧、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地方保护主义短期行为及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提高城市群的协调能力,一方面应该统一协调各城市的政府、经济行为,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模式;另一方面应该实现交通运输等网络型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与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10.
构建涵盖资源投入、绿化情况、环境效率、污染治理4个二级指标和12个三级指标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测算江淮城市群“10+1”个城市2007—2016年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7—2016年江淮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马鞍山、芜湖、合肥、铜陵、淮南等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空间分布上,江淮城市群南中北部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依次递减,东中西部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1.
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中部业已提出的六大城市群的现有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表明:武汉、长沙、郑州三市处于城市发展的第一梯度城市,其次为洛阳、南昌、合肥;中原城市群整体发展水平位居中部首位,城市发展体系也较合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首位城市优势显著,城市发展体系有待完善;环鄱阳湖和江淮城市群城市发展体系虽然合理,但层次较低;太原城市群则整体滞后于其余城市群的发展。这些差异使得各城市群发展的着重点表现出必然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省以构建城市群作为实现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江苏省13个地级城市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估,以综合实力较强的先发城市作为引领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城市,测算其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范围与强度,确定城市群的辐射区域边界和强度。据此得出以下结论:江苏省城市群集聚于苏南地区,徐州市是苏北唯一的城市增长极;核心城市对被辐射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与核心城市经济实力密切相关,经济辐射强度与两城市间的距离密切相关;江苏省城市群的地理位置与经济发展实力呈现出“小集聚、大分散”的空间分布状态。因此,江苏省在构建多层次、跨省市的城市群时,核心城市既要增强“内在实力”,也要发展“外在带动力”;被辐射的城市应依靠自身产业特点和地理位置,找准在江苏产业分工中承担的角色和价值链位置。  相似文献   

13.
以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原城市群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计算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原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外向服务功能差异不很明显,城市群发展空间较为集中,城市分工重叠,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郑州与其他城市联系不紧密,对整个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城市群的交通仓储邮电业发展不理想.中原城市群的发展需注意以下几点:郑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应加大对整个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明确城市群内各城市分工;重点发展区域副中心城市,避免城市群内部等级明显分化;大力发展城市群的交通仓储邮电业;平顶山亟待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用城市的首位度,城市金字塔,以及位序-规模法则对中原城市群九个城市的规模结构以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得出中原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从建设用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益3个层次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中原城市群8个城市建设用地集约程度进行定量化评价。经过多因素综合比较得出评价结果,中原城市群的8个城市中许昌市建设用地利用最集约,为Ⅰ级,郑州市等3个城市为Ⅱ级,开封市等4个城市为Ⅲ级。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促进各个地区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是在城市的基础上由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这几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复杂的运动系统,本文从人口、环境、资源、制度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指出了问题,提出了发展办法并总结了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2005-2007年大量基础统计数据为依据,从土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持续状况4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对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8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指出中原城市群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不断地提高地均经济效益水平,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以促进城市群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首先介绍沿淮城市群区域范围和人口数量以及沿淮城市群所属于的类型,再利用经济首位度和相对经济比判定方法,判定出沿淮城市群核心城市为淮南市、淮北市和蚌埠市,然后根据城市流强度公式,利用数据,计算出沿淮城市群各城市城市流强度数值,把城市分为三种类型,最后对研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9.
城市群是关联紧密的城市空间,关系到国计民生大计。本文以中原城市群为例,立足于经营城市、差异化发展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城市群的现状与发展条件,提出了城市群差异化经营的理念和发展策略。最后,探讨了中原城市群差异化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科技文化竞争力、对外开放竞争力、环境竞争力5个方面,选取了31项指标构建了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3+5”城市群的城市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并对加快城市群发展提出了建议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