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无锡华氏、安氏采用活字铜版印书,其活字铜版印本是我国现存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金属活字印本。这些印本为古典文献及中国印刷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档案,其价值应予彰显。一、印本的档案性成就了"活字铜版"的学术研究长期以来,关于活字印本的学术研究十分繁盛,研究领域包括活字印刷的材质、技术、种类、印本,以及印书家的生平、成果、功绩等等。北宋以来,活字印刷的材质由胶泥扩展到金属、木材等,虽然历代都有印刷实践,至今存世的宋元时期活字印本却寥寥无几。汉文文献的金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英国黑水城文献实物的现场考察,提供了流失英国、法国的古代西夏文木活字印本和泥活字印本及从未发现的装帧形式,以及元代松江僧正管主八为沙州捐施佛经的新材料。对于活字印本的历史、书籍装帧史和元代初期沿海佛教和敦煌佛教的交流,进行了个案的分析,以新的视角对未经开掘的西夏文献搜集整理进行了追寻和探讨,为今后西夏文献的研究做了一定的基础工作,有利于促进国内对西夏文献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宁夏回族自治区出土的西夏木活字版印本实物《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不久前已通过文化部鉴定,被确认为是现存世界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实物。它把中国使用木活字印刷的历史比旧说早了100多年,比世界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品——韩国出土的《直指心体要节》早了200年。而韩国此印本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取得了“证书”,完成了金属活字术发明权的“法律手续”。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通过文化部正积极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要求对西夏木活字印本实物的世界之最身份给予确认,予以国际注册。这难道是多此一举吗?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印刷术发明的故乡,不仅发明了雕版印刷,而且还于11世纪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遗憾的是留存下来的活字印本实物太少了。有人曾做过专门统计:清末版本目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共著录历代书箱7748种,约计不同版本2万部,其中活字印本只有220部,约占总数的1.1%。解放后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共著录历代善本书11000多部,其中活字印本也只有150余部。仍不到2%(参见郑如斯、肖东发:《中国书史》第143页)。可喜的是,近年来,在考古工作者和图书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馆藏朝鲜铜活字印本《国朝宝鉴》的基本特征以及朝鲜所铸铜活字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清曹雪芹撰,清乾隆五十七年程氏翠文书屋活字印本.四十八册,正文每半页十行,行二十四字,白口,左右单边,上下双边.  相似文献   

7.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宋仁宗时布衣毕异发明的,在世界印刷技术史上是个伟大创举,距今已近千年.毕异以后,制造活字的材料有多种,但什么时候用锡字,存世最早的锡活字印本是谁印的,还是需要探究的问题.根据文献记录,元代王祯曾试验过用锡字,是否印过书,文献不详,据传因锡字不易使墨,改用木活字,成功了,不但印过自编的<旌德县志>(佚),而且还写过一篇<造活字印书法>,编入所著的<农书>传世.其实据宋沈括<梦溪笔谈>记录,毕异也曾试验过木活字,因木有"沾水则高下不平"等缺陷,改用胶泥.  相似文献   

8.
我最初看的《野叟曝言》是石印的小字本,我那时只有十二三岁,只记得那个石印本并没有残缺不全的情形。我所见的第二个本子是申报馆铅印本,似乎也没有残缺不全的样子。最后得见的光绪辛巳(七年,1881)常州活字本,似是最早的印本。  相似文献   

9.
赵钫,字元方,蒙古族人。世居北京,历职银行界。夙爱古籍,喜收藏,因而与书林王晋卿友谊最厚,故委之代为采集,并相互切磋板本之学,甚得王晋卿臂助。其收藏多宋、金、元、明著名刻本,尤喜收藏明代铜活字印本,主不称意之赝本即散出,因而藏量虽不甚多,但皆精本。藏书室名“无悔斋”。解放后,择其精本,指献给北京图书馆,多是罕传善本。如敦煌出土唐写本《南华真经》,唐写本《老子》,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明弘治间华燧会通馆铜活字印本《容斋五笔》,明弘治间铜活字印本《西庵集》,明正德间兰雪堂铜活字印本《白氏文集》,正德间铜活字印本《庄子(?)斋口义》,明嘉靖间锡山安国铜活字印本《吴中水利通志》,明嘉靖间安氏铜活字印本《颜鲁公文集》、《古今合璧事类备要》残本、《栾城集》,明隆庆间活字印本《凤洲笔记》,五云溪馆铜活字印本《玉台新咏》等皆为活字印本中之精华,极为珍贵。  相似文献   

10.
清乾隆38年(1773),根据安徽学政朱筠的建议,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了一部分当时罕存的宋元古籍,四库馆副执事金简用木活字排印出版了这批古籍,乾隆帝以“活字”不雅,改称“武英殿聚珍版。乾隆41年(1766)9月,将这部丛书颁行东南五省,并准许翻印,于是各地纷纷照本开雕,苏州、浙江、福建、江西书局、广东广雅书局先后出版,这六种版本通称作“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其中将武英殿的活字印本称作“内聚珍”或“殿本”,将地方印本称作“外聚珍”。下面拟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的这几种版本的异同做些浅略的介绍。1刊刻时间和种类殿本在…  相似文献   

11.
明至清代木活字技术之所以能够在我国广泛使用,就在于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康、雍、乾至清末,官府与私坊印书普遍采用大刻活字,木活字印本从数量、种类、以及质量上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并且形成了不同区域的分布特点,它反映出木活字版本古籍于明中叶至清末四百年间的重要发展,以及对当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5月12-14日,以擅长举办书刊资料拍卖而闻名的北京海王村拍卖公司举办了2005年春季拍卖会,给收藏家们提供了包括古籍善本、奏折题本、信札手稿、碑帖拓片、舆图版画、期刊资料等的470余件拍卖品。此次拍卖的活字本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清道光十二年至十三年(1832-1833年)李瑶校辑的泥活字印本《校补金石例四种》,为现在十分难得的泥活字古籍善本。同时拍卖的40枚阳  相似文献   

13.
方宇兄:谢谢你的信。《野叟曝言》已收到了。便中当寄还。此书刻于常州,辛巳为光绪七年(1881),实是初刻初印本(此本似是活字本,但排的很好,不易证明为活字)。[编者按:此上有眉批云:"此本是活字本,已无可疑。适之。"]此本保存原稿残缺的情形,即"凡例"末条所谓"缺处仍依原本,注明‘下缺’,不敢妄增一字,贻笑大方"。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对于中国出版业来讲,第一次革命是机械化印刷技术对传统雕版、活字手工印刷的革命,这场技术革命发生在清末太平天国之后,按照美国学者艾尔曼的观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从此开始,即1860年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5.
王献唐先生是著名的版本学家,经眼典籍,随手题记。双行精舍书跋中不仅注重单个图书的版本考辩,而且注重版本规律的总结。先生对于南北传本的异同、尾题、写刻本、磁活字印本等有颇多创见。  相似文献   

16.
张升 《历史档案》2020,(1):113-119
国家图书馆藏明弘治年间碧云馆活字印本《鹖冠子》三卷,是编修《四库全书》本及聚珍本《鹖冠子》所用之底本,该书前附有馆臣所拟的一则提要稿。这则提要稿比较特殊,以往从未被学者视为《四库》提要稿,因此,本文拟对该提要稿之写作过程及作用作初步考述。一《四库》底本《鹖冠子》《鹖冠子》三卷,三册,宋陆佃(1042—1102)撰解,故又称《鹖冠子解》,明碧云馆活字印本,每半页10行,行20字,白口,四周单边,注大字低一格。板心上刊"宁"字,下刊"活字板""弘治年"或"碧云馆"。共计133叶。书中有较多朱笔在原书上的校改痕迹,也有一些朱笔签条,偶有墨笔签条。这些校改与签条均应出自四库馆臣之手。  相似文献   

17.
吉林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仙屏书屋初集》,是清代道光年间翟金生泥活字印本中的一部。它对于证明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古籍版本鉴定,都具有重要意义。泥活字,是宋代毕升,于庆历(1041—1048)年间在雕版印刷术基础上最早发明的活字。这是世界印刷史上最早的一项伟大技术变革性的发明。这一发明,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其所著的《梦溪笔谈》中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述。其方法大致为:用胶泥制作并刻成单字,将单字入火进行烧结,使之变硬,然后将烧成的活字依韵排在字盘内,  相似文献   

18.
宗倩倩 《编辑学报》2021,33(3):253-258
科学发现优先权由"公开披露"和"承认"2个步骤共同确认.预印本平台的兴起使"公开披露"时间从"期刊发表日"提前到"发布预印本日",深刻改变了科学发现优先权的确认标准,但同时也带来了预印本论文质量不稳定和可信度低等隐忧,加大了严格验证科学发现的需求和要求.因此,作为科学发现优先权竞赛的体制化产物的科技期刊,一方面应加强与预印本平台的合作,建立期刊专区,以满足科学家发布预印本 的现实需求并挖掘优质稿源;另一方面应将发表后评论作为同行评议的重要补充,充分发挥其质量审核和稿件过滤的比较优 势,对科学发现进行更广泛的有效验证.  相似文献   

19.
刘冰 《图书馆学刊》2010,(4):F0002-F0002
漫塘刘先生文集二十二卷宋刘宰撰明木活字印本刘宰,字平国,号漫塘病瘦,江苏金坛人。宋绍熙元年(1190年)进士,历任州县官,有政声,后辞官隐居30年,于书无所不读。卒于宋嘉熙三年(1239),享年74岁,谥文清。曾有《漫塘文集》、《语录》行世,今《语录》不存。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对于中国出版业来讲,第一次革命是机械化印刷技术对传统雕版、活字手工印刷的革命,这场技术革命发生在清末太平天国之后,按照美国学者艾尔曼的观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从此开始,即1860年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分水岭。[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