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文普 《体育学刊》2008,15(2):107-109
对我国民办武术馆校办学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布点少、规模小、效益低"这些困扰我国民办武术馆校发展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民办武术馆校在武术产业化的探索中取得妹较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也存在生源质量不高、培养高层次人才能力有限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河南省武术馆校的社会与环境效益对河南省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显示,河南省武术馆校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武术发展、拓宽武术人才的培养渠道、补充河南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促进国际国内武术交流、促进区域对外开放以及武术馆校产业化发展、拉动地区经济腾飞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武术馆校的存在顺应社会对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要求,顺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顺应武术自身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民办武术馆校是改革开放时期出现的新事物,也是“武术热”的产儿。实践证明,民办武校对培养武术人才,普及武术运动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相当一部分办馆人员的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远不能适应办学的需要,如何提高武术馆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亟  相似文献   

4.
民办武术馆校是培养武术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束缚了这些馆校的正常发展。本文对相关的因素进行了剖析和研究 ,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旨在为相关机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新疆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为研究对象,详细了解了新疆目前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的整体情况,认真剖析了后备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了促进新疆竞技武术套路后备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应该加强竞技武术套路的宣传力度;深化后备力量培养体制改革;完善竞赛制度建设,加强竞赛制度实施;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综合素质水平;加强对民办武术馆校、武术俱乐部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6.
武术馆校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产物,是伴随武术发展的历史产物。人们感谢武术馆校为武术运动的继承与发展带来了活力,但同时也将武术人才的低素质归咎于武校的教育方式;当人们感谢民办武校带动地方经济、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对武术馆校给地方带来的不安定因素深深担忧。在上个世纪80年代武术热潮催生的武术馆校中,经历近三十年的岁月变迁后,随着武术热潮的日益冷却,大量武校销声匿迹,更多的武校则举步维艰。有些人认为:武术馆校的时代已经过去,武术馆校将成为历史名词;有些人却断言:经过优胜劣汰,武校会更加理性冷静地迎接08后的武术新格局。面对各方声音,本刊记者采访了当代中国十所各具特色的武术馆校校长,听他们回顾创业的艰辛与初衷,听他们讲述面临的困难与压力,经历的转型与改革,听他们预测中国武术馆校的未来和前景。——编者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在对潍坊市武术馆校的培养目标、学生习武年限、文化水平、文化课开设等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潍坊市武术馆校学生对武术认知程度的影响,并就如何提高武术馆校学生对武术的认知程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培养高质量的武术人才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滨州地区武术馆校教练员队伍现状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滨州武术馆校教育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推动了山东省武术整体水平的提升。但在发展武术馆校教育的同时,如何提升其教育质量,使武术馆校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关键取决于武术馆校教练员水平。从教练员的基本状况、专业思想状况、能力状况出发,调查滨州市武术馆校教练员的综合状况,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武馆(社、校)象雨后春简般迅速成长,遍及城乡。 武馆的建立为武术的普及和发展,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由于教学和管理不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使社会武术这一事物能够健康地成长,使武术馆校成为教育和培养“四有”人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武术馆校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发现武术馆校存在的问题,再对武术段位制的推广政策进行研究,从中发现武术段位制的推广可以给武术馆校的发展带来机遇,并在此机遇下提出武术馆校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武术馆校的发展和武术段位制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武术对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以及学生类型在其中的调节效应,对207名武术特长生、249名武校学生、168名其他体育特长生和246名普通中学生发放《青少年社会适应状况评估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武术特长生社会适应能力显著好于普通中学生和武校学生,略好于其他体育特长生;(2)2类学生类型对练习年限在违规行为、积极应对、消极适应总维度上起调节作用,练习年限对武术特长生各维度的预测力不显著,对武校学生在违规行为、积极应对、消极适应总维度上良性发展的预测力显著。该结果说明:(1)体教融合对发展青少年社会适应效果更加显著;(2)武术特长生社会适应略好于其他体育特长生,武术运动的"难美"特征,及贯穿始终武德与传统文化熏陶应是主要的原因;(3)随着武术训练年限的增加,武校学生的不良社会适应会显著下降,良性社会适应会上升。  相似文献   

12.
李微  王智慧 《体育与科学》2012,33(1):44-47,64
古代与近代武术的发展对现代学校武术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通过对古代和近代学校武术的演变过程和推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自然与战争条件的影响;维护统治阶级政权的需要;文武分途的出现;民间、军旅武术的发展以及武举与武学选拔和培养机制的建立是促进古代学校武术发展的主要动因.近代学校武术的发展主要基于政治原因;体育社团和有识之士的提倡;增进健康和锻炼体魄的需要;土洋之争促使对武术的重新认识;政府要人和社会名流的大力提倡等因素.  相似文献   

13.
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特点与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竞技武术套路脱胎于传统武术,又区别于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基本特点是:技术发展以规则为导向、规则强调技术动作的高度技艺性、技术体系的开放性,竞技武术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良好的国家形象已经成为对外交往的旗帜、通向世界的通行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武侠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交互性传播使人们获得不同时空文化共享的机会,导致了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各具特色,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映射着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武侠电影能够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能够增强“博弈”实力,抵制“后殖民主义”现象;能够转变“定型化形象”,塑造积极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能够弘扬中华武术文化,树立中国文化自信,传播文化价值;能够培养“文化自觉”,展现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抒发爱国情怀,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与认同感。但部分式侠电影以“舞”代“武”,容易引起文化误读;有“武”无“侠”,使武术文化精髓消失殆尽;渲染血腥暴力,对中国国家形象会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分析繁荣民族背景下当前中国传统武术的境况,探讨了学校武术教学对传承和保护传统武术的作用,归纳当前学校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从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提出相关的干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杨友峰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6):711-712,699
武术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代表,作为学校体育项目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竞技武术套路成为武术的一种主要形式,武术的本质特性——技击性不太明显,导致学校武术的发展已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改革现行武术教学已迫在眉睫。采用问卷调查法,历史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武术改革进行了研究,建议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需求,还原武术的的本质特性,改革武术教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学校体育教育出发,依据学校独特的地位、师资、环境等诸多优势,探讨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特点与价值,并对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现状进行剖析,提出了相对应的意见,为更好地开展学校体育武术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运用逻辑分析法与文献资料法,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了学校武术教育对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认为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是化解当代青少年人文素质危机的重要途径;中华武术蕴涵着深刻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传承的有效载体。因此,弘扬民族精神教育构成了新世纪学校武术教育重要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通过查阅相关武术文献资料,在首先分析了国家体育总局重新提出“以人为本”的体育新理念的社会背景下,对“以人为本”的体育新理念进行诠释,并在此基础上,对21世纪武术的发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可以推动现代武术走向奥运;促进传统武术及健身武术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田治国  黄如珍  刁玮 《精武》2012,(17):69-70
中小学武术教育以健康引领有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武术的健身属性和学校的健康教育价值取向证明了武术教育健康引领的重要性;中小学武术教育的诸多方面没有体现健康引领证明了实施它的紧迫性。为了素质教育的深入,中小学武术教育应当从课程改革及教材改革等方面继续努力,奠定学生的身心健康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