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玛窦与《几何原本》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玛窦在华传教期间,一直非常重视翻译《几何原本》的工作。1606—1607年,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将《几何原本》译成中文。虽然作为一名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只是把介绍西方文明作为弘扬基督教的手段,《几何原本》也仅译出前六卷,但对中国近代科学以及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1615年,《利玛窦中国札记》在罗马首次出版,从此,耶稣会士的中国信息开始源源不断流向西方。如果说《马可·波罗游记》把一个物产丰饶,犹如"天堂"的中国介绍给欧洲;利玛窦和他的弟兄们,则将一个文化的中国展现在西方人面前。这个中国对了欧洲的胃口,"东西方初恋般美好的时代"逐渐展开。  相似文献   

3.
以利玛窦的中文著作《天主实义》和《畸人十篇》为基础,首先阐释由利玛窦带入中国的西方生死观,继而以《圣朝破邪集》为底本,考察当时中国儒释道知识分子对西方生死观的态度,最后还原东西方文明及各自的代表人物在生死观问题上的相互批判和首次激烈对撞。  相似文献   

4.
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只完成了前六卷,之所以如此,有人认为是利玛窦不懂立体几何,无法进行后面的翻译工作。此观点通过分析利玛窦当年在罗马学院的学习经历,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利玛窦和徐光启之所以没有继续后面的工作,实属无奈。  相似文献   

5.
提及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年),我们都知道他来中国后通过翻译《几何原本》给我国传入了流行于欧洲近两千年的欧氏几何。其实,利玛窦不仅在中国传入了几何,而且也传入了其他一些科技知识,比如说关于地图的知识。1602年,利玛窦和李之藻(1565-1630年)在北京共同绘制了一幅大型地图——坤舆万国全图,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和方法,考察《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中塑造的中国形象。这一形象既是西方社会总体想象的产物,又是利玛窦个人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时的真实印象。它受制于欧洲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期待视野,“为我所用”的立场显而易见。但由于采用的实录的方式,这一中国形象又具有某些真实成份。这一形象塑的双重特征,体现出“异国形象”塑造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南昌地区是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较早、成效较好的地区之一,这与利玛窦、章潢、熊明遇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利玛窦在南昌三年,最早将西方文化传入南昌,开阔了南昌人的视野,也使西学开始在南昌等地传播开来。章潢是南昌籍人士中,直接与利玛窦交往,受到利玛窦的影响,接受并传播西学的第一人。他在《图书编》一书中为利玛窦介绍过来的西方地理学作宣传。而熊明遇则是在外省受到爱好西学的其他传教士和士大夫的影响,而成为西学的启蒙者,并对南昌地区的西学东渐产生影响的人。他的代表作《格致草》就是一部介绍西方格致之学的著作。  相似文献   

8.
利玛窦在其神学代表作《天主实义》中全面表达了他对理学的看法,它是来华传教士中第一本批判理学的书籍。基于终极信仰不同,书中提出两项批判主题:(一)太极不能为万物之原。(二)天地万物不可为一体。利玛窦的观点对在华耶稣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他们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与发展了利玛窦的观点,由此加剧了与中国士大夫冲突。第二:将理学传入欧洲,无意中为正发生的欧洲“启蒙运动”提供了充满理性精神的材料。利玛窦与耶稣会士批判理学的客观意义超越了宗教范畴。  相似文献   

9.
利玛窦之后,1610年,金尼阁(N.Trigault 1577—1623)来华,带来7000余册西方书籍.其中有科隆出版的拉丁文《几何原本》,但没有翻译成中文.只是在罗雅谷所著的《测量全义》和邓玉函著  相似文献   

10.
利玛窦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对明朝末年中国的物质、制度和精神层面的文化进行了较为真实客观的记述和评价,认为当时的中国人具有和平知足、尊师敬老、愚昧虚骄、封闭多疑等特点。他的独到见解和真知灼见对于当今的中西文化交流,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塑造良好的国家民族形象都具有积极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释“冓”     
“冓”的本义是什么?各家众说纷纭。从“冓”的甲骨文演变及其作为偏旁构成合体字中,考证其本义——“相遇和会合”,并且还探求出了冓的其他用法。最后从语音语义上探求出“冓”的同源词。  相似文献   

12.
对《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句中的"文莫"二字,古今人做出过多种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其中的"文"指人的外表,"莫"通"无",是"无文"的省略,指与外表相对的"内心"。至于古人说"幕音漫",则是因为"莫、幕"相通,"漫"是"无文"的合音。《论语.述而》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就生理属性而言)从外表到内心我跟一般人都差不多。  相似文献   

13.
博局纹镜是汉代铜镜中重要的类型,其中图案上"TLV"纹饰的符号象征意义备受中外学者的关注。图像学的任务是破译和阐释隐藏在视觉象征符号之下的观念。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对汉代博局镜中"隐藏在视觉符号之下的观念"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博局镜纹饰"法象天地",象征着"天圆地方"宇宙模式的结论,它是汉代人"天人合一"观念在图像上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清代训诂巨著《经籍纂诂》是今人阅读古籍的必备工具书。然今人诸多论及此书的著作多将书名中的“纂”误作“纂”。从历史演变渊源来看,“纂”与“撰”同,有创作义。“纂”为“缵”之假借,乃汇集义。“籑”与“纂”二字在原始义、语法义、比喻义诸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因此《经籍纂诂》使用“纂”是不宜替代的。  相似文献   

15.
异形词的存在,给书面语的使用增加了负担,给汉语教学、辞书编纂、中文信息处理带来了困难,影响了语言文字交际功能的发挥。异形词的整理规范是汉字规范化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关乎如何正确运用语言的实际问题。从学理和语言使用的实际出发,"恢宏、恢弘、恢闳、恢纮"、"自曝、自暴、自爆"这两组异形词在现代汉语中应分别选用"恢宏"、"自曝"作为推荐词形立目并做注解。  相似文献   

16.
现行主要语文工具书对“大父母”之“大”的音义训释颇歧,对表示亲属称谓或社会称谓的“大(太)某”类之“大(太)”的语义归纳不统一、不规范。从探讨“大父(母)”之“大”的音义出发,结合文献资料,由点到面地重新总结归纳“大(太)”的读音及概括义。  相似文献   

17.
“通感”不仅是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修辞方式,也是一种汉语词义引中和词汇生成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以“清”为例,通过使用“通感”,“清”“从原有描述视觉感受的“明朗”义分别引申出了描述听觉感受的“清脆、空灵”义和描述触觉感受的“冷、凉”义,并进而形成了相关复合词。其它如“亮、尖、苦、厚、圆滑、逶迤”等词也均通过“通感”而发生了词义引申并生成新的复合词。  相似文献   

18.
在“互文”概念形成之初,古人对互文的理解是含糊的,不成熟的。现有部分学者从古人所举互文之例出发,以古律今,强把变文同义等现象拉入互文范畴,这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9.
"野渡无人舟自横"是唐人韦应物诗中的名句,大多数人把句中的"横"理解为"横置",本文不同意这个解释,认为它是"到处,方向不定"义,并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本文的结论有助于理解韦应物此诗,并为《汉语大词典》"横"条补充新的义项。  相似文献   

20.
"结"的本义为"(系)疙瘩",其语源义托于其声符"吉",而"吉"与"结、打结"义无涉,乃为"介"的声借字,反映在书面上,形成了一批以"吉"、"介"为声符的异体字。在"结、打结"这个义位上,"介"逐渐让位于其假借字"吉",而作为音借字"吉"在声音上取得了表达"结、打结"的独立地位,并进一步孳乳引申,派生出一系列同族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