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是法治与德治正确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立法或其他方法,实现法律与道德的直接、间接和弹性结合,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化教育事业尤其是切实加强和完善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工作等,加速实现法律道德化,从而反映德治要求的法治与法治严格制约下的德治实现相互结合,即法治与德治的正确结合。  相似文献   

2.
从治国角度思考社会主义德治体系的构建,分析了既要体现社会主义要求,又要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原则、内容、规范,以及与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配套的道德他律体系。通过道德教育,强化公民道德自律意识。  相似文献   

3.
“法治”不等同于法律或法律作用,“德治”不等同于道德或道德作用。“法治”并非不容道德,“德治”亦非必然排斥法律,法律和道德可以共生,但“法治”与“德治”却不能共存。“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中国的法治之路虽然艰难而漫长,但“法治”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张娟 《双语学习》2007,(10M):131-132
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德治与法治并举,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基本治国方略;道德和法律在内容、性质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运行机制上相互分工,在功能作用和调节范围上具有互补性;中国古代的德治传统和西方的法治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德治不是人治,法治不排斥德治;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在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做到德法相济,标本兼治,以德为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坚持以德治国,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稳定地发展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6.
能否积极地正确地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取决于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深刻理解,以德治国内涵包括施仁政、重道德教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等方面的内容;依法治国的内涵,主要是指法律的权威至高无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必须依法办事。法治不是和德治相对立的概念,而是和人治相对立的概念。法治是政治文明,德治是精神文明。必须把德治划定在精神文明的范畴之内,才不会造成德治和法治的冲突。德治与法治各有其特殊性,不能相互替代,二者又具有统一性,因此具有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德治国是目的,依法治国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根本手段,所以二者应当并重。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关键在党。  相似文献   

7.
江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总书记要求我们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这是我国治国方略的创新和完善。本文就新形势下法治、德治与学校德育工作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一、法治、德治相辅相成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是一种刚性的社会规范,它的主要作用是惩恶,以实现“他治”。道德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关…  相似文献   

8.
江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总书记要求我们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这是我国治国方略的创新和完善。本文就新形势下法治、德治与学校德育工作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一、法治、德治相辅相成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是一种刚性的社会规范,它的主要作用是惩恶,以实现“他治”。道德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关…  相似文献   

9.
方先菊 《天中学刊》2003,18(4):18-19
社会主义德治是在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民主制度下实行的完全新型意义上的德治,是法治与德治的统一。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加强德治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区别的,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也不可偏废,所以单一的法治模式或单一的德治模式不免有缺陷;同时,法律与道德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都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就使得德法并治模式有了可能。德治与法治并举,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1.
Seldom do researchers in science education state causal hypotheses they seek to test. Even less often are alternative hypotheses stated, much less tested. Further,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ers as a rule confuse hypotheses with predictions. Thus, they stand little chance of conducting research which distinguishes among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and consequently stand little chance of advancing knowledge beyond the Ruling Theory Stage of thinking. The present article offers five research criteria and their rationale intended to help researchers avoid these problems and help them conduct higher-quality research, which should in tur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ience teaching.  相似文献   

12.
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作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基础,是党提升执政能力,保持先进性的基础环节。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为基础,以通过学习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目标,以增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新的学习理念为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创新知识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对于培养高素质领导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领导者提高执政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库。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体现“三个代表”,确认中国先进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先进社会制度,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回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吸收优秀法律化,创造先进法律化;表达人民的意志,明确公民的权利,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在村民自治扩展深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村民自治的发展和运行质量的未来展望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从微观和现实、历史发展和国家政治发展、国外经验三个角度分析村民自治的发展趋势,总体上,从短期来看,村民自治制度发展方向将是实现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乡村有效治理";从长期来看,自治层次和领域会逐步扩大和提升,但村民自治所蕴含的民主价值理念和价值实现方式不会改变,城市与农村基层群众自治之间的差异将不再明显,最终形成城乡一体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重要思想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法治对德治具有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德治为法治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证。我们要切实实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与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规律:党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根据国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不断推进指导思想创新,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必须制订出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奋斗纲领;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必须始终葆有一个巩固的阶级基础和不断扩大的群众基础;必须把握衡量执政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增强执政为民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规律:党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根据国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不断推进指导思想创新,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必须制订出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奋斗纲领;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必须始终葆有一个巩固的阶级基础和不断扩大的群众基础;必须把握衡量执政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增强执政为民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创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政治体制和党的执政方式也要作相应的改革和完善。从系统分析的视角,研究党、国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党的执政方式的创新应以更加民主、开放,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更加多样化为取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新媒体大军迅速崛起并深深扎根于人民的生活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是,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把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与党的建设科学有效的结合起来成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