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富士康连跳”事件看转型期媒体的“自杀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大勇 《东南传播》2010,(10):42-44
数据表明自杀正在成为我国转型期面临的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大众传媒对自杀的不当报道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今年在我国社会发生的"富士康连跳事件"即是这一问题的集中反映。近年来公民维权事件中的自杀事件有增多趋向,在相关报道中新闻媒体应正确处理尊重生命和寻求正义的关系,避免将自杀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要新闻点,在自杀报道中提供解决自杀困境的方法和渠道,将慎报自杀事件作为维护我国转型期社会稳定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了西方就媒体与模仿性自杀行为的研究,结合中国媒体的现实状况,对当前一些由于媒体参与而产生较大影响的自杀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对媒体的自杀事件报道及如何起到积极作用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0年上半年富士康员工坠楼事件频发,媒体的大量报道使其成为全国热点事件.本研究通过对《南方都市报》和《羊城晚报》5月份相关报道的详细分析,梳理出在该事件中媒介的报道特点及缺失,倡导对新生代农民工自杀报道媒体应有社会学视角,提出媒体应该引导社会重视重建家庭和工会作用.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零星个体的自杀只是一种可预期的社会偶发事件的话,那么实际上引起了"群死群伤"的连环自杀,则应视作社会公共危机事件.媒体在时自杀事件进行报道中,如果有违法行为当然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对没有违反法律而不符合道德准则的传播行为则应受到舆论的谴责,并承担道义上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冯刚毅 《新闻窗》2010,(5):65-66
媒体报道新闻事实,同时报道的内容对受众产生影响。在一些人看来.媒体对自杀事件的不适当报道,似乎在示范、暗示、鼓励自杀,媒体在不自觉中制造祸端。  相似文献   

6.
2010年1月23日至5月30日,富士康深圳厂区发生员工跳楼事件13起。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大规模的媒体关注,媒体甚至被质疑是自杀事件的推手之一。关于富士康事件报道的研究多基于旧有的关注点。然而,这一连串自杀事件已经不仅是个体行为,更集中地反映出新生代民工的生存困境,暴露出社会体制的缺失,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媒体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受新闻价值、媒体社会责任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儿童伤害案"和"灭门案"等恶性伤害事件的报道上,对报道与否的争论反映了新闻理论在实践中的矛盾与模棱两可。新闻专业主义体系、强调对新闻自由的尊重的自由至上主义新闻理论和突出媒体责任的"社会责任论"对媒体的性质、功能和责任进行了表述,但却没有也无法为所有新闻事件确定具体的报道标准。在缺乏实证研究以证明报道比不报道更影响媒体社会责任的履行的情况之下,笔者强调媒体对此类事件进行报道的意义,并指出理论困境的解决无法一劳永逸,客观、智慧的报道是媒体规避社会责任风险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从2010年1月23日开始至7月20日,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其中有很多起跳楼事件是接连发生的,这种由一起自杀事件所引起的在短时间内的复制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维特效应"。在这个大众传媒高度发达,人们生存压力巨大的当今社会,考虑到媒体报道的放大和凸显作用,要求媒体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必须持谨慎态度,不能一味追求...  相似文献   

9.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发生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参与。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开始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而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求新求异,加大报道渲染力度。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给原本受伤的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本文结合"小悦悦事件"和"杨武事件",分析媒体是如何产生"二次伤害的",以及如何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10.
金婧 《传媒观察》2011,(12):29-30
2010年5月27日凌晨,深圳富士康一名25岁员工割脉自杀,因抢救及时而获救。这是当年该公司第13例员工自杀事件,被媒体称为"十三连跳",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讨论。国内外研究表明,媒体自杀新闻报道与自杀行为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联。那么,在这次富士康连续性自杀事件中,大众传媒又是扮演怎样的角色呢?本文旨在通过对本次富士康事件中媒体自杀报道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媒体对自杀事  相似文献   

11.
赵欣 《新闻世界》2010,(3):69-70
本文根据贝斯沃斯和凯莉(Beard sworth,A.& Keil,T.)提出的"典型的食品危机"报道的特征以及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新闻螺旋"的观点,以香港大公报对"三鹿事件"的报道为例,分析和验证媒体关于食品安全事件报道的特征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马晶晶 《新闻世界》2010,(11):147-148
本文针对2009年10月以后媒体有关"艾滋女事件"的报道,反思了网络和传统新闻媒体是如何将一则"传闻"变成"新闻"。在这一事件中,新闻真实性遭到践踏,把关人作用发挥不到位,媒体社会责任感缺失,公众的媒介素养和公共意识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在当下多种媒体交互传播的时代,各类媒体都应从这次事件的报道中吸取教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共同为营造健康、和谐、理性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相似文献   

13.
2014年11月30日,四川泸州一位19岁小伙子在微博上直播自己的“自杀”,此事引发了网友与媒体的集中关注,最终这位年青人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整个微博直播中,网友围观、留言评论,其中的冷漠、观望和幸灾乐祸的观点充斥网络,这显示出此次事件中的失范者并不只是存在传播伦理的问题,更存在公共道德的问题.媒体如何遵从职业伦理规范去报道这样的“自杀”事件,如何从伦理角度去规划有责任的报道,成为自媒体时代媒体和网络在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赖薇 《新闻世界》2014,(2):98-99
在一些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存在"媒体审判"大行其道、乱用传闻、滥贴标签、坚持"弱者即正义"的单一价值判断等不当做法,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在当前特殊社会时期,对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协调,应被视为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社会职责。建议传统媒体主导话语权,引导网络舆论;在司法案件报道中,新闻媒体更加专业理性客观;在争议性报道中改进报道方式;不断完善媒体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5.
陈斌 《新闻世界》2010,(9):62-63
"疯狂追星女"、"纸箱包子"、"茶水事件"等新闻事件都少不了媒体这一幕后推手——在近些年的新闻实践中,介入式报道被广泛应用,也因某些报道的社会效果而饱受争议。本文尝试从新闻事件出发,分析介入式报道的社会效果、现实意义和介入原则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化改革,新闻媒体逐渐将新闻事件当作一种"商品"来生产,就此引发了学者对新闻公共性的再思考,媒体的社会责任进而成为讨论的热点。"媒介事件"这一概念的提出,指明了新闻是一种"建构的真实",也为探讨媒体社会责任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对影视红人陈晓旭去世的报道构成了典型的"媒介事件",从中可以窥见当下重提媒体社会责任的必...  相似文献   

17.
灾难性事件以其"破坏性""突发性"和"多变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有着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谣言和恐慌的产生,这就需要具有公信力的社会媒体通过发布一些及时的消息来满足公众的"求知欲"和"知情权",以实事求是为准则,并在报道中注入相应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8.
孙璐 《新闻世界》2014,(8):354-356
"甘肃校车事故"、"复旦投毒案"、"海南校长开房事件"……近年来,媒体的报道呈现出一种现象:一起负面事件一经曝光引起轰动后,紧接着一段时间内,同类性质的类似事件的报道在各媒体上不断出现。此报道现象可称为负面新闻的"井喷报道"。新媒体环境下的"围观文化"助推了这种报道现象的产生,带来了媒介恐慌、阅听污染等负面影响。走出此种报道困境,需要媒体在报道时注重平衡原则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9.
戴伟 《新闻世界》2016,(1):27-29
做好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是地方媒体应履行的社会责任。本文以凤阳"6·21"爆炸事件为例,就地方媒体如何及时、全面报道突发事件及如何开展媒体协作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方超 《新闻实践》2014,(6):49-50
重大的灾难报道,是检验一家媒体甚至一国媒体发展水平的最好契机。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所有媒体会齐齐上阵,同时又有国际媒体加入"战团"。面对同一事件,各家媒体对新闻的挖掘和处理能力一目了然。并且,与其他新闻事件不同,灾难报道中往往包含着许多人文因素,这一并考验了媒体对社会情绪的引导和处理能力,以及对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