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老舍是“五四”文学启蒙思想的忠诚实践者,对人、文化和民族命运的关注是他小说创作的核心。本文从文化角度探析老舍小说在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异域文化的对比中建立理想文化模式的尝试。这种尝试使老舍的小说超越了审美价值层面,达到了精神文化的高度。  相似文献   

2.
“文化寻根”小说既是国际国内的文化思潮冲击的结果,又是文学自身逻辑演变的产物。它或从民族与个体生命的原始状态中发掘民族文化积淀,或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代社会的精神支撑,或从民间文化的历史遗传中探测现实生存的文化秘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文化寻根”小说是渗透着当代意识的民族寓言,它所采用的文化视角扩展了文学表现的角度和领域,促成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多元文学景观的呈现。  相似文献   

3.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舍是“京派”文学的经典代表,是北京文化精神的守望者。北京文化不仅是老舍真切的人生记忆,而且是他热切追求的生命理想;他从对人的态度、满人的秉性及市民的宗教精神诸方面揭示了北京文化深刻而丰富的底蕴;老舍作品对北京文化的准确阐释确立了“京味”文学的价值和地位,并以此见出北京文化及其发展对老舍小说及“京味”文学的影响和制约。然而,“京派”并不等于“京味”,“京派”有着更为宽厚与深刻的文化意蕴,认识这一点对当今北京文化与文学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凡尔纳作品为代表的清末民初的科学小说翻译,在译者立足于当时文化需求的特殊翻译策略的处理下,作为一种隐性的力量参与了清末民初的新意识形态的输入和文化秩序的重构。在为国人提供建构强国形象的基本素材;国人的冒险精神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凡尔纳的科学小说为启蒙者的改革宣传做了形象化的诠释,并直接启迪了近代理想小说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必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目标和精神支撑,确立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整体性价值取向和评价取向,发挥出批评的评价机制作用,推动文学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在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一上,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培养青少年时代精神,做“四有”新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民族文化精神与青少年时代精神的培养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1949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中,17年文学的经典文本,是对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史诗式的展现。在新时期文学中,“现代性”则更多表现为对“个人主体”的探索。80年代初期,启蒙现代性又回到人们的视域,“现代性”一度成为文学主题,为文学提供了终极价值和梦想。但直到90年代以来的“后新时期”文学,对“现代性”的追问才成为一个主要趋势,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女性小说、新生代小说等都从不同角度去积极反思“现代性”,并走向多元价值判断的文学道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把从“五四”时期文学对国民性的研究到当前小说的文化寻根看作是一种本体的运动,其核心和目的都在于民族性格的构建。这种持续的运动,丰富了我们民族的人格理想。 近代中国人,由洋务运动进而维新变法,终于发现了仅仅“振兴实业”和实行“立宪国会”,并非“根本之图”。“此后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  相似文献   

9.
“诅咒”与“遗忘”情节在迦梨陀娑的剧本中出现并不是一种偶然的文学现象。剧作家本人的身份处境,其对古老题材的人文阐释,以及原始古老民族的诗性思维模式都对剧情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因此,“诅咒”与“遗忘”情节中包蕴着现实的、理想的与民族的多种文化元素,具有丰富的精神内蕴,值得对它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从而更好地把握古代印度文学与民族社会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综合国力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一种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具有跨越时代的特性。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贯穿于人类历史各个时期的民族精神又会有不同的历史特点,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一个民族精神状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的核心内容。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唤起“民族自觉”,是凝聚、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为此,我们必须处理好民族精神各层次内容的关系、个体精神和群体精神的关系以及不同时期(平时与非常时期)民族精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祖父”、“父亲”、“我们”三代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中,方方小说以其敏锐的文学眼光和细腻的情感体验方式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命运指向做了历史性的建构。方方内心的道德拯救理想及其文化精英立场,使其在对知识分子的弱点、劣根性进行剖析的同时,书写了对知识分子的尊严、终极理想的守护和期待。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末,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现代性转型。在现代性语境下,中国先锋文学思潮经历了朦胧诗、意识流小说、“新生代”写作和“先锋小说”的世纪末流变,这种更替演进不止是一种文学样式的变化,也是一种文学乃至时代精神的嬗变,内含着中国文学现代性诉求的强烈愿望,与世界文学接轨、融合和对话的深度焦虑,以及消费时代反抗精神的严重不足。进入21世纪后,将本土化与现代性有机融合是中国先锋文学的一条可能出路。  相似文献   

13.
“林译小说”中“以中化西”的改写一直以来被后世诟病甚多,但其本质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坚守.在晚清特定社会需求以及译者本身文学素养的共同合力下,林纾在译介有关文学规范、宗教道德等文化文学核心内容时,选择了“以中化西”的翻译策略.此举虽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译本原有的文学艺术魅力,但却使得西方小说顺利地进入国人视野,达成了特定的翻译目的.而更为重要的是,在“以中化西”的过程中,林纾有意无意地超越了僵守本国文化文学的立场,实现了文本形式及语言内容的“中西交融”,这不仅促成了中国传统小说内部的文学演变与革新,而且也为当今时下如何真正做到“文化坚守”给予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汪勇 《天中学刊》2015,(2):92-96
沈从文小说创作最初追求生存困境中的个体生命意识,将精神触角伸向温馨美好的故乡记忆空间;随后在对社会现实感性批判和理性审视的同时构建理想的精神家园,追求人性的美和人生形式的善;最终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交织中,忧虑和思索着民族国家未来,并深入民族历史探寻文化精神宝藏。沈从文将文学作为改良社会的武器,用它来开启生命的心智和灵魂,期望以之改变历史和重造民族品德。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什么是人生境界极致?这是一个黑洞,一代代的哲人,为之付出了一生,欲把它的奥秘洞穿,然而,他们始终没有摆脱肉体生存的困惑与精神超越的矛盾与痛苦。八十年代的中国当代文学家,在否定了单一思维后,迫不及待地想向大宇宙问清人的终极价值是什么,他们不断的思考着,又不断的否定着。在改革潮小说中,一批作家企图用“日神”精神建构一个理想的世界,由于他们过份相信“日神”力量,致使他们在梦醒后茫然无从。尼采认为日神沉湎于外观的幻觉,反对追究本体,企图用美的面纱遮盖人生悲剧面目。这话道出了改革潮小说退潮的根由,改革潮小说由于太功利主义化,也没有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 在这种背景下,另一批对人生感悟更深的作家走上了文坛,他们立足于现实,把笔触伸入了历史的纵深处,想在寻找中国文化的根中,描绘出人生境界的极致。这股文学潮,文学史家已把它定名为寻根小说,或民族文化派小说。韩少功说;他们的寻根“是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的表现。”①寻根小说,远而言之,是对传统呆板的现实主义的反叛,近而言之,是对新时期伤痕眼泪文学的反叛,是对改革潮文学中存在的虚伪梦幻的反叛。有学者认为:“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6.
张恨水小说创作是张恨水对现代中国民族文化认同的一种文学表达,是对民族文化现代化的一种文学实践,它展示了现代中国民族文化身份的一种自我认同。因此,无论是作为现代中国民族文化叙事,还是作为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学实践,张恨水小说创作与民族文化认同有着深刻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在晚清科幻乌托邦小说对“新中国”的想象中,吴趼人创作的《新石头记》成就最为突出。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借上海、北京两座城市展现了愚昧、落后的晚清社会;后半部分则借“文明境界”的描绘,清晰地勾勒出作者的科技“中国梦”。吴趼人描绘的“文明境界”是一个超级科技帝国和军事大国,其所秉持的社会理想是世界和平进步、民族友好平等。为实现科学昌明的“中国梦”,小说指出,需要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培育自立自强的国民精神及培养大批极富创新、实践精神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至50年代中期,许多民主作家怀着建设新中国的理想,开始转变自身思想立场继续从事文学写作,并一度取得了新政权的信任,然而“文革”的到来又彻底地打碎了他们的文学梦、“改造”梦,并迫使他们做出不同的人生精神选择。巴金、冰心、老舍正是这类作家的代表,解读他们的心路历程、精神策略,可以发现正是时代精神的制约、奴性精神的遗存、民众情结的扭结等多重因素构成了当代作家复杂的精神状况。  相似文献   

19.
历史期待小说观念的更新,新小说家的启蒙意识,使得小说的创作与批评自觉向政治靠拢,造成国人民族文学意识的勃兴,也影响到小说艺术的水土流失。小说观念的科学品格,是近代小说创作的科学态度树立的必然产物,而其批判理性的强化,人本趋向则成为小说观念的突出表现。近代小说虽未完全切断传统的英雄主义链条,但它对人格理想的务实追求,展现了其特有的平民姿态。中国小说观念近代转型与归宿的"凤凰"展开它强劲的双翼,促使其人本和科学的品格在如磐的夜气中升腾和突进。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基于共同的“民族精神”,以《战国策》等刊物为阵地,在陈铨的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文化团体——“战国策”派。他们从学术和文化上提出了“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理论,呼吁民族文化的重构与民族精神的重造,其主要观点是:引进、宣扬、阐释西方社会中崇尚武力的文化思想;批判中国柔弱文化传统,重新发掘中国文化中的“武道传统”;批判五四以后中国文化存在的误区,提倡“民族文学”运动。“战国策”派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想,与抗战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因此把“战国策”派等同于法西斯,或者视作国民党的政治帮凶,是有失公允的。另外,虽然陈铨的“民族文学”理论纲领与左翼理论界的一些文艺政策不谋而合,但是在后者看来,陈铨的文学理论抹杀了人民群众在民族文学运动中的作用,否定了阶级在民族文学中的价值,因此对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陈铨提出的要建构一个让全民族同胞“利害相同,精神相通”的民族文学,只能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鸟托邦式的文学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