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圈钱培训     
大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上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道出了大学应持的基本理念:一所真正追求卓越的大学,应当有能够创新知识的杰出教师。但梅贻琦先生的名言如今却不幸成为很  相似文献   

2.
樊彩萍 《滁州学院学报》2006,8(2):98-102,121
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长达17年之久,是清华师生公认的对清华大学发展最有贡献的校长。梅贻琦教育思想的核心主要体现在他的“通才教育观”、“大师论”和“教授治校”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关心大学教师发展,促进高水平大学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没有人否认教师乃大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上世纪30年代,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的一句名言至今仍为人们传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也就是说,大学最显著的标志是有大师,而不是大楼!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  相似文献   

4.
梅贻琦先生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照梅老先生对大学的正名,我们不免要思考:该给小学一个怎样的正名呢?梅老先生首先强调的是大学要有大师。大师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正>A:我是一名差生,只希望有个好老师帮我补补课。B:我是一名优生,总期望有名良师指导我解解题。A:我就是那名差生,梦见我考上了师范院校,将来我要当一名好老师。B:我还是那名优生,梦见我考上了名牌大学,将来可不要……这篇不足百字的对话让我想起了《人民教育》2014年第2期刊登的一篇评论文章——《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有多远》,虽是千字小文,但却道出了一个人们似乎已经遗忘许久的真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诚如梅贻琦先生所说,大师才是一个学校不灭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新“师说”     
一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所大学办得好坏,不能光看它占地面积有多大,楼房有多高,关键看是否有大师,要看它大师级的教师有多少。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特别是  相似文献   

7.
今天,从事教育的许多人都对梅贻琦先生当年在清华大学演讲时的一句话耳熟能详,那就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尽管梅贻琦先生说的是大学.但是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观点借鉴到整个教育的发展中:教育发展的本质不是以“大楼”为标志的硬件改善和规模扩张,而是以“大师”为标志的软实力的全面优化和提升。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育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8.
梅贻琦先生曾说:“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所谓大师者,非仅有博学深思之谓也,有大爱大智之谓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的情怀就没有优秀的教师,这正在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许多人对爱之于教育的重大意义、如何理解和实施爱的教育等,仍缺乏应有的认识,因此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让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理念,是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创建和谐学校和构建和谐教育乃至和谐社会的前提。教育有两个伟大目标,一是让人聪慧,一是使人高尚。这两个目标是…  相似文献   

9.
唐宝民 《留学生》2012,(4):48-49
2011年4月26日,是清华大学的百年华诞。百年清华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为中华民族贡献出了许多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百年后,当我们再次回望清华大学那个群星灿烂的黄金时代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向一位师者投去无限敬仰的目光,他就是梅贻琦先生。本书出版于清华百年之际,亦是对梅贻琦先生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10.
党宁 《教育与职业》2006,(28):96-99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想无论对于梅贻琦先生熟悉与否,大多数人都应对这句响彻中国高等教育界的经典话语有所耳闻。然而,与其高亢语调截然相反的是梅贻琦先生在清华大学默默耕耘的十七年。 梅贻琦先生为人谦逊少语,注重实干,时人称其为“寡言君子”。与同为校长之任的胡适先生相比,他远没有那么“大名鼎鼎”。但是,梅贻琦先生以其特有的、低调的处世风格和脚踏实地的工作方式,使得清华大学在十年间后来居上,成为在学术和名气上均可比肩北京大学的知名学府。可以说,他在一生之中只做成了一件事情,就是成功地出长清华大学并奠定其校格。毫无疑问,梅贻琦先生在清华校长任上多年来的呕心沥血以至死而后已,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遗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学生观影响着师生间交往、沟通、理解的程度。列维纳斯的"异质性他者"伦理观反对"自我的同一性",强调"他者的异质性"。教师需要摆脱"自我同一性"的学生观,关注作为"异质性他者"的学生,从而有利于教师更深层理解教育本质并重视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12.
"教师认知图式"是"教师思维"的起点与核心。了解"教师认知图式"的内涵及结构要素,认识"教师认知图式"对师范生教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探寻基于"教师认知图式"的师范生教学思维培养的路径与方法,对师范生教学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与积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梅贻琦是我国现代著名高等教育家,他的很多教育思想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体育教育思想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研究价值极大。梅贻琦的体育教育思想深深地打上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烙印。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在掌管清华期间,梅贻琦提倡乐事运动,通过课程进而比赛的方式在学生中间普及体育,并强调在运动中道德为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体育运动的真目的,全面发展学生人格,培养其与人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参加湖南省农村中学音乐骨干教师队伍的基本现状、参培动机、培训内容及形式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全面、客观地反映音乐骨干教师的参训需求,提出有效开展农村音乐骨干教师培训的实施策略,为今后"国培计划"音乐学科培训项目的整体设计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内容分析法是基于定性的定量研究方法,非相对单维的定性或定量的研究方法,运用其在对CNKI数据库中2000年到2008年间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三所高校初等教育领域的367篇硕士博士论文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就其中有关教师这一选题的61篇论文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初等教育领域对“教师”课题研究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态势,特别是2005年后研究者对此愈加关注;论文具体内容涉及教师与教学、教师培训、农村师资队伍、教师素质、教师发展、教师心理等主题,其中对教师与教学方面的研究数量最多,而涉及农村师资队伍和教师素质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可适当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些问题上。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语历史文法》是研究汉语历史语法的的重要著作。但其中也有可商榷或补充之处。书中说,近代汉语中没有“ABAB”型后带“儿”的现象,其实,《金瓶梅词话》中有4例,虽然数量很少,但却有这种语法现象;书中又说,近代汉语中动词重叠带“儿”尾后后面没有带宾语,事实也确实是如此,但现代汉语方言(如山西,陕西)中有这种现象,这可补太田先生此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探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另一种新理念——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共生效应"。要营造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共生效应",需要激活教师的共生意识;构建有利于形成教师专业发展中"共生效应"的机制;创造有利于形成教师专业发展中"共生效应"的良机。  相似文献   

18.
结合大连市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和需要,将教育部颁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学科层面进行分解与细化,确定《大连市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数学)》研发。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师专业能力标准》阐明了高职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知识、能力的核心要素,彰显了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与高职教育教师的特殊性,体现了高职教育教师"学生为本"、"师德为先"、"双师素质""终身学习"四大特色,其构建符合国家有关高职教育的法规、法律、政策,体现出政府和公众对高职教育教师的希望,对引领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教师即陌生人,提醒教师以崭新的观点重新审视过去理所当然、千载不变、习而不察的"日常世界",去觉察未曾留意的细节和未加质疑的习俗,以新奇、探究、深邃的目光审视自己所存在的真切的"生活世界",开启一场新的意义建构之旅。重新思考"教师是谁"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在陌生人的视域下,揭示教学的自我内部景观,追寻教师自我存在;联结知识与个体的生命体验之间关联,明晰知识是人类参与世界的一种存在方式;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解放人类,让学生在自由地选择中成为自我,帮助学生唤醒其沟通自我的需求与能力,将学生带至更澄明的存在。借以新的视界重新意识、体认、觉察"教师是谁",以期打破穿透习惯的惰性,寻求超越时间和经验中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