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4 毫秒
1.
刘芳  张红旗 《资源科学》2012,34(4):758-768
本文基于野外实测剖面数据,借助于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采样点尺度上土地利用和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坡向)对伊犁新垦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类型对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全磷有显著性影响,而对全钾的影响不显著;②不同地形因子对表层土壤养分要素影响的显著性各异。4种养分含量与海拔呈极显著正相关,在500~600m梯度平均含量均最低,600~700m梯度波动范围均最大;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在高海拔梯度的平均含量高于低海拔的含量,全磷的平均含量随着海拔升高呈倒U型分布;③有机质和全氮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3°以上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3°以下;在坡度〈1.82°时,4种养分含量的波动范围最大;④全磷与坡向呈显著负相关;阴坡的各种养分因子的平均含量不同程度的高于阳坡的含量;除全钾外,各种养分因子在阳坡的波动范围均大于阴坡的范围;⑤土地利用类型与地形条件的交互作用对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存在影响。在不同地形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表层土壤养分含量高低情况存在差异,表现在较高海拔、较大坡度和阴坡上中覆被草地的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农田和低覆被草地,而在较低海拔、较小坡度和阳坡上则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2.
以抚顺市新宾县榆树乡边外村玄羊砬子秋皮沟采场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对调查区样地处土壤试样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的p H值和有机质含量的基础上,得出0-30cm的土层富含有机质越多的土壤,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在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可以考虑覆土30cm左右的厚度,以利于植被的生长,进而缩短恢复进程。  相似文献   

3.
选取黄土高原低山丘陵区的兰州市七里河区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以ArcGIS9.3软件为技术平台,基于研究区DEM提取研究区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表粗糙度、坡度变率、坡向变率、地表切割深度和地形高程变异系数9个地形因子,在对9个地形因子进行分级分析后,应用分布指数以及信息熵计算分析了地形因子与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在各地形位上分布的优势地形位分别为:高程1 500~1 750m和1 750~2 000m的地区,坡度0~5°、5~10°和10~15°的地区,坡向W、S、SW的地区,地形起伏度0~50m和50~100m的地区,地表粗糙度1~1.1的地区,坡度变率0~5°的地区,坡向变率10~15°和15~20°的地区,地表切割深度0~10m的地区,地形高程变异系数0~0.003的地区.同时,在各优势地形位上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呈现出相对较高的有序性,这体现了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与地形因子关系的高度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北方石质山区典型区域北京密云县为研究区,采集了87个基本抽样单元中的222个样点的表层0~20cm的土壤,通过实验分析与计算得到每个土壤样点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统计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有机碳舍量变化范围为(0.30~61.00)g;/kg,平均有机碳含量为15.7g/kg,变异系数为0.70,属中等强度变异;②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0.08~11.01)kg/m2之间,平均值为3.27 kg/m2,中值为2.84 kg/m2,变异系数为0.59,属中等强度变异;③空间插值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上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该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及地形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有机碳密度分布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密云县北部,及东北部等海拔较高的地区;中等海拔地区,人类活动相对频繁,部分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相对严重,该区域有机碳密度明显低于高海拔山区;南部平原区及密云水库周边地区是农、工业生产集中分布地带,该区域有机碳密度最低.  相似文献   

5.
北方石质山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抽样调查的方法,以北方石质山区典型区域北京密云县为研究区,采集了87个基本抽样单元中的222个样点的表层0~20cm的土壤,通过实验分析与计算得到每个土壤样点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统计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0.30~61.00)g/kg,平均有机碳含量为15.7g/kg,变异系数为0.70,属中等强度变异;②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0.08~11.01)kg/m2之间,平均值为3.27 kg/m2,中值为2.84 kg/m2,变异系数为0.59,属中等强度变异;③空间插值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上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该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及地形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有机碳密度分布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密云县北部,及东北部等海拔较高的地区;中等海拔地区,人类活动相对频繁,部分地区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相对严重,该区域有机碳密度明显低于高海拔山区;南部平原区及密云水库周边地区是农、工业生产集中分布地带,该区域有机碳密度最低。  相似文献   

6.
张昌顺  谢高地  陈龙  裴厦  范娜 《资源科学》2012,34(7):1232-1239
地处澜沧江下游热带北缘与南亚热带过渡带的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本文以糯扎渡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了地形和乔木结构对该区域林下不同生长型地表植物生长与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和乔木结构对热带北缘与南亚热带过渡区林下3种生长型地表植物(灌木、层间植物和草本)的生长和分布格局的影响显著,其中地形和乔木结构对灌木生长的作用大于草本,除坡度和乔木密度外,其余指标对灌木盖度或灌木高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地形和乔木结构对林下不同生长型植被种类组成和结构的影响是不同的,按影响程度大小,影响灌木层种类组成和结构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胸高断面积、树高、乔木种数和香浓维纳指数,对于层间植物,则依次为胸高断面积、树高、海拔、乔木种数和乔木盖度,对于草本层,则依次为胸高断面积、乔木种数、坡向和树高。就整体而言,乔木结构对林下植被结构和种类的影响大于与地形因子,地形因子中,仅海拔和坡向分别对林下层间植物和草本分布的影响显著,说明乔木结构是小尺度研究中影响林下水热条件的主要因子,但海拔和坡向对它们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海岸滩涂是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固碳能力巨大。对海岸滩涂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对于了解土壤碳库源汇转化、调节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地统计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江苏省海岸线变迁图》,研究了东台市海岸滩涂近6000年以来不同土层(0~5cm、5~10cm、10~20cm、20~30cm、30~40cm、40~60cm、60~80cm、80~100cm、0~100cm)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变化范围为(2.01~10.16)g/kg;(2)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呈现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中等强度的自相关以及恒定变异;(3)根据普通克里金插值结果,堤西地区的水稻土有机碳含量介于(5.75~16.87)g/kg,堤东地区的潮盐土有机碳含量介于(1.12~4.70)g/kg之间;(4)各剖面深度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随土壤年代的更新而递减的条带状变化特征,并伴有局部化、斑块化等特征;(5)千年尺度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年均变化值约为0.0017g(/kg?年),百年尺度下约为0.0055g(/kg?年),十年尺度下约为0.0048g(/kg?年)。该文研究表明,东台市海岸滩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围垦年限的减少、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并存在一定的时空变异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对柳杉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试验所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平均密度为1.89×104只/m2,共60类,分属于5门10纲25目.林窗各层土壤动物类群数高于林下,并随土层加深而递减;枯落物和10~15 cm层土壤动物密度林窗大于林下,0~5 cm和5~10 cm土层林下高于林窗,其中0~5 cm层差异显著(P<0.05).同功能种团分析表明:林窗和林下均以杂食性土壤动物为主,其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除Simpson优势度指数(C)外,其余3个指数均以林窗高于林下,表明林窗的形成对柳杉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分布与多样性特征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河下游沙漠化土壤性质及分形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该文以塔里木河下游地区为对象,研究了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在地下水位较深时,土壤含水量与土壤不同层次土壤的质地粘重程度呈正相关;在有胡杨林存在条件下,林下灌木生存与否与40cm~60cm深度土壤含水量相关系数最大,当此层土壤水含量低于16%时,胡杨林下灌木开始消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在研究中还应用分形理论以及相应的分形模型,对沙化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细颗粒含量越少,土壤分形维数越低,表征沙漠化程度越高.土壤分维数与各粒级颗粒组分间的关系差异较大,分维数与小于0.005mm组分的相关关系最好,因此组分是土壤沙化的重要指示性粒径.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与土壤分维数成正比关系,表明分维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土地沙化演变中土壤物理性状和养分状况以及沙化程度,因此土壤分维数可作为评价土壤沙化演变的定量指标之一.对沙漠化土壤结构进行定量化描述研究,分析研究土壤风蚀沙化对土壤结构所产生的影响,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三个不同退化强度草原的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的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未退化群落土壤含水量高于其他两个群落,夏季未退化群落含水量最低。不同群落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大小顺序都为:未退化群落〉中退化群落〉重退化群落,方差分析指出中度退化群落与不退化群落土壤有机质的最大差异出现在0~10cm土层处.而重度退化群落与中度退化群落土壤有机质的最大差异出现在10~20cm土层处。在0~10cm层次三种群落全磷含量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在10~20cm和20~40cm层次上,未退化群落与中度、重度退化群落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中、重度退化群落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突发性火灾对南方湿地松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作为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生态因子,既可能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也可能会破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甚至引起生态系统的失调或崩溃。森林碳储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火烧对土壤有机碳和理化属性的影响,对认识自然或人为干扰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选取2007年5月南方红壤丘陵区典型人工针叶林中一次突发性火灾后形成的一块火烧迹地,划分不同火烧强度,进行土壤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火灾发生2个月后,高强度火烧和中强度火烧下,0~40cm的土壤剖面有机碳储量相比低强度分别降低了61.4%和39.5%;0~10cm、10~20cm和20~40cm等3个土层上,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大小均呈现出低强度火烧>中强度火烧>高强度火烧的一致趋势。土壤理化性质方面,中、高强度火烧迹地上土壤容重相比低强度火烧有增大趋势,高强度火烧迹地土壤pH值最高。  相似文献   

12.
基于改进RUSLE模型的皇甫川流域土壤侵蚀产沙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GIS与RS技术,以RUSLE模型为基础,增加流域输沙能力与淤地坝拦沙效率模块,并在黄土高原粗沙多沙区流域皇甫川进行验证。模型模拟结果显示:率定期1991-1999年皇甫站实测输沙量与模拟值拟合较好,纳什系数(Nash)与相关系数均超过0.7,而验证期2000-2009年的模拟结果相对较差。不同土地利用状况的土壤侵蚀模数表明:皇甫川流域土壤侵蚀模数超过15 000t/(km2·a)的区域主要发生于裸露的砒砂岩与植被覆盖较差的沙地;而土壤侵蚀模数小于2 500t/(km2·a)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为平坦的河滩地与植被盖度好的高原区。在相同降雨条件下,皇甫川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模数的大小顺序为裸砒砂岩沙地耕地草地林地。根据修正RUSLE模型分析皇甫川流域淤地坝的拦沙效益发现,1991-2009年淤地坝平均年拦蓄泥沙约为0.42亿t,几乎与皇甫站(1955-2010年)年均输沙量0.41亿t相当。  相似文献   

13.
拉萨河流域健康湿地与退化湿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高寒湿地分布区,高寒湿地也是我国特有的湿地类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不断的增长及农牧活动的增加,湿地面积、植被和土壤水分条件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型土壤动物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植物群落间有密切的联系。本文以拉萨河流域健康湿地和退化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为高原湿地的监测及保护提供土壤动物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退化湿地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均高于健康湿地,退化湿地稀有类群极为丰富,由于退化湿地生境较为干燥,出现了蚁科、隐翅虫科、步甲科等动物类群。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健康湿地和退化湿地大型土壤动物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受生境中植被和土壤中含水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秦岭地区植被NDVI海拔梯度差异及其气温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崔晓临  白红英  王涛 《资源科学》2013,35(3):618-626
秦岭山系是我国南北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域,也是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区域.基于2000年-2009年时序重建MODIS NDVI及气温、DEM等数据,对气候变化下的秦岭地区NDVI变化趋势及区域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年-2009年,秦岭地区植被覆盖较好,且呈逐年增加态势;②秦岭10a平均NDVI值总体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降低,最大值在海拔1500~2000m范围内,最小值在海拔<500m范围内,反映了秦岭地区海拔<500m区域内人类活动对植被生态系统的强烈影响;③秦岭地区植被覆盖除在海拔1500~2000m和>2700m范围内增加趋势不显著外,在其他海拔范围内均呈显著增加态势,且增加速率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④近30a来秦岭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高于我国近30a来的平均增温速率.秦岭地区高海拔区域(>2700m)NDVI与气温相关性最高(0.43),表明高海拔区域陆地植被生态系统更易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袁再健  孙倩 《资源科学》2016,38(4):750-757
以海河流域大清河土石山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微型径流小区、普通径流小区、微型小流域——万亩林、小流域——崇陵小流域与杨树沟、中大流域——拒马河上游与唐河上游5种空间尺度的水沙关系。结果表明,这5种空间尺度次降雨产沙模数与地表径流深均具有较强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并且可以用比例函数来拟合;小区及小流域尺度的产沙模数与次降雨量也有较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而各尺度的产沙模数与平均降雨强度无明显相关性;在侧柏林、松树林、灌草地、荒地(有枯枝落叶覆盖)与裸地这几种土地利用方式中,裸地的产沙模数、径流系数最高,其次是荒地,侧柏林最小,且枯枝落叶覆盖能大大减少坡面水土流失;侧柏小区的产沙模数、径流系数均小于松树小区,其原因可能是侧柏的树冠截留较松树大;在小区尺度,侧柏、松树、灌草地与有枯枝落叶覆盖的荒地小区具有相近的水沙关系。因此,在大清河土石山区,植被覆盖可以通过减水来减沙。  相似文献   

16.
以新疆天山中段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高寒草甸不同植被群落类型地下生物量、土壤有机碳(SOC)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下生物量随深度增加均逐渐减少,表现为总的T字形趋势分布,主要分布在0~10cm深的土层中,95%~98%根系分布在0~5Ocm内。不同草甸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深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表现为总的T字形趋势分布。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明显深于根系的分布深度,三种草甸类型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4%、58%、49%。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北温带湿地不同退水时间条件下土壤种质资源的特征,在3个不同的水位条件下,通过幼苗萌发法对野鸭湖湿地近10年来退水湿地面积中土壤种子资源的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的种子在不同的退水时间条件下,变化明显:种子的密度在退水5~7年时达到最大值2.389×104ind./m2,在退水7~10年时最小,为1.352×104ind./m2;萌发植物的物种数量与之相一致,其中广泛分布类型植物与水生植物的萌发在退水5~7年时同样达到最大值,但萌发的湿生植物的数量在退水1~3年时,达到最大值;湿地中土壤种子在0~5cm和5~10cm分层上,萌发的物种数差异不显著,但在萌发数量上有明显分层现象.本文还结合以上研究结果,分析了在不同退水时间条件下,土壤种质资源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讨论了土壤种子资源在湿地恢复和湿地保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千烟洲试验站为例 ,对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杉木林、柑桔园、玉米地、水稻田四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CO2 年排放总量、排放速率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CO2 年排放总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玉米地 5 799kg·m- 2 、柑桔园 4 1 76kg·m- 2 、水稻田 3 388kg·m- 2 、杉木林3 1 1 9kg·m- 2 。研究发现 ,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CO2 排放速率均是夏季高于冬季 ,白天高于夜间。此外 ,本文还分析了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人类活动等因子对土壤CO2 排放速率的影响 ,发现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速率与 5cm地温存在显著的指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重大工程扰动地表稳定性与恢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沙丘类型以纵向沙垄为主。沙垄垄间和坡中下部沙面较为稳定,仅在沙垄顶部存在10m~40m宽度不等的流动带,风沙活动规律独特。近年来在沙漠腹地修筑的公路、引水渠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不可避免地造成沙垄切割和保护层破坏,所引发的工程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在大量实地观测的基础上,研究重大工程扰动地表后的沙面非稳定性问题、主要工程沙害及植被恢复建设等,以期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特殊环境条件下的工程安全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北京山区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北京山区650典型土壤类型剖面的1650样品数据,研究土壤有机碳分布及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2.61±9.58)g/kg,属中下水平,变异系数为76.02,中等变异.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与海拔、植被覆盖度显著正相关,与温度显著负相关,即海拔所造成的水热条件和植被覆盖度的差异是影响其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剖面中的垂直分布规律为:表层到亚表层下降速率显著,达44.48%,亚表层以下下降速率趋缓,均小于20%,土体构型与之关系密切,均质型土壤有机碳变化速率平缓,有强烈对比的土体构型变化较剧烈;而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表层到亚表层的有机碳含量下降速率依次为:针叶林(10.15%)<草甸类(18.75%)<落叶阔叶林(19.12%)<中生林草(31.65%)<中旱生林灌(64.09%),地表上有无枯枝落叶层及其厚薄对此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人类活动主要区域内,耕作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与变异性均小于自然土壤,其中园地的有机碳含量最低,荒草地的变异程度最强,是否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与不合理利用,以及地表植被类型差异与其有着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