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青华 《考试周刊》2011,(52):229-230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呢?实践证明,在科学课堂上,老师可以精心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积极鼓励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使学生动起来;通过观察、实践、制作等形式的亲身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享受学习科学的快乐。  相似文献   

2.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目的在于将探究引入课堂,让学生以类似科学家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不仅能获得科学知识,同时还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在探究中求知,在探究中创新。  相似文献   

3.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留下和谐的探究印迹,使科学素养得到健康的、和谐的、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实现高效课堂,就要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地思考,并且主动的探究学习,从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了,自然会积极的全心投入到课堂上,从而掌握学习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探究和分析,实现学生在判断中逐步地完善认识,提高能力,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5.
李敏刚 《教师》2010,(6):60-60
学习科学应引导学生去探究自然规律,掌握研究自然的科学方法,形成从学习中吸取营养和智慧的品质。基于这一认识,人们尝试改变单一的由教师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学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6.
高中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帮助学生从物理学的视角认识自然,理解运动规律;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文章主要从重设引入实验,激发学习热情与兴趣;重构演示实验、创设物理情境,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开放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三个方面阐述让实验回归高中物理课堂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其他教学形式不能代替的教学方式。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质疑,善于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释疑,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尤其是在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培养上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容斌 《教育艺术》2003,(3):28-28,2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主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以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养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并且从中领悟科学的本质。在自然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以培养  相似文献   

9.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可以激发学生惊人的勤奋和不屈不挠的毅力。而自然课 ,面容丰富多彩 ,包罗万象 ,涉及到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果教师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更无法谈对学生的科学兴趣的培养。那么在自然教学中 ,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呢 ?我的做法是 :1 自行探究 ,引导发现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青少年学生对自然科学有着天生的好奇心 ,要使学生乐于学习 ,热爱科学 ,重要的是教师首先引导、鼓励、创造条件 ,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力求自行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如在教《植物的果实》一课时 ,我给…  相似文献   

10.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为此,我们把科学探究引进了数学课堂。下面结合“三角形面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科学学习主要来源于科学课堂的教育,它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然而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把教学任务放在课堂上,对课外延伸则不会过多关注。在考查和分析了科学教材、观察科学课堂,并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后,对如何根据科学教材内容确定研究主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联系生活实际,最后在探究中获取科学知识,开展课外科学探究这些方面做出了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12.
化学实验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改进化学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基石。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若能在课堂上努力创设良好的化学情境.为学生搭建科学探究的舞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教学活动,重现从未知到真知的发现过程.使其在愉悦和自信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相似文献   

13.
<正>《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怎样引导学生有效探究?这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和材料,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使他们在学  相似文献   

14.
小学科学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主要途径是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生态课堂"指的是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以人为本,把关注课堂教学生态,关注师生的生命生长作为重点,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通过开展多样的课前调查研究、创设和谐的问题探究情境、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教学策略,让课堂回归自然,组织一个健康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不仅给人全面发展、发展个性的机会,也应该给予人可持续的、终生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作为<科学>教师,要想使学生获得成功.就必须在教学全过程中精心策划、组织活动,只有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去发现、探究,才能使学生的习惯得以养成,科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因此,生物教师要努力创造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引导、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和提高他们在生物学习方面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17.
小学科学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培养的启蒙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学习让小学生掌握较为浅显的科学知识,并且能将其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养成较为科学的行为习惯;通过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学会利用科学的视角看待问题,能够保持与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相应的科学态度;养成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博爱情怀,实现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对教学质量的提升非常重要。“观察引路”教学策略,就是在科学课堂中以引导学生观察特定事物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为基础,由此展开对科学规律的思考与探索,以达到培养其科学素养的目的。笔者认为,“观察引路”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划分成看、想、做、评四个具体步骤。  相似文献   

18.
敖艳国 《考试周刊》2012,(30):143-14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师应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认真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作为<科学>教师,要想使学生获得成功.就必须在教学全过程中精心策划、组织活动,只有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去发现、探究,才能使学生的习惯得以养成,科学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20.
探究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效率;探究合作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