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前不久,襄樊市档案馆将我国已故名军旅作家、长篇传记小说《黄继光》的作韩希梁个人档案资料征集进馆。  相似文献   

2.
没想到这个采访对象的名字差点被我弄错的原因,恰恰是因为我跟他太熟悉的缘故。报道的主角是我所在学院的一名学员。采访他之前,我就看过他在学院文艺汇演中的演出.他能随意从食堂里挑出几个瓷碗,敲出一曲曲拿手的歌曲,于是我记住他的名字叫“何立力”。后来,他常到我们科里来找文化干事,我们就认识并熟悉起来,文化干事的本子上记的名字也是“何立功”三个字。1987年,《空军报》在《长空》副刊开辟《文体生活特  相似文献   

3.
《大公报》记朱启平的名字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是他笔下记录的一页页历史风云却时常被提起。由于在二战中国际大局报道和对日作战报道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大公报》继范长江之后的又一个杰出记。”  相似文献   

4.
《大公报》记朱启平的名字或许对根多人来说是陌生的,但是他笔下记录的一页页历史风云却时常被提起。由于在二战中的国际报道和对目作战报道方面的成就,他被誉为“《大公报》继范长江之后的又一个出色记。”  相似文献   

5.
济南军区某综合仓库政治处主任李学军,每当发现一个报道苗子时,便如获至宝。三年来,经他发现和培养的报道骨干就有6名被上级机关评为报道先进个人,2名被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仓库也连续三年被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刺头兵”的故事1996年,当时还是分部政治部干事的李学军,在下部队检查工作时,从连队的黑板报中看到一首颇有文采的小诗,他眼睛一亮,立即向连队领导打听这名战士的情况。连长告诉他,这是连里一个有名的“刺头兵”,他的心顿时凉了下来,一连两天他左思右想怎么也不甘心。在临回机关的头天晚上找来了诗作者小王,…  相似文献   

6.
·人物· 存高远之志 歌美好生活 ──记伊川县委新闻中心干事葛高远 □杨倍力   认识葛高远是在 1996年洛阳日报社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上。后来我在《洛阳日报》上见到了他的名字。高远的悟性很高,也肯钻研,在报社培训班结束不到两个月时间便在《洛阳日报》发表了十几篇稿子,有一篇还上了洛阳日报《星期刊》的头版头条。年终洛阳日报社开通讯员表彰会时,他作为惟一的特邀代表参加了会议并被破格聘为特约通讯员。   葛高远的成绩引起了鸣皋镇党委的重视, 1996年 8月他被借调到镇政府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在鸣皋镇工作的一年里,他写了…  相似文献   

7.
刘轶  王昊  刘洪杰 《军事记者》2004,(11):68-68
素有“军事记摇篮”之称的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是我军院校中唯一的一个新闻系。该系十二队学员毕业后主要从事军事报道工作,是我军新闻方阵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毕业学员有的连获“军区军兵种好新闻奖”,有的成为解放军报或军区军兵种报纸的主力编辑、记,有的成为了新闻教学岗位上的优秀教员。在校学员,有的获得了《解放军报》奖学金,有的被军区军兵种报纸评为优秀通讯员,有的撰写的论多次获奖,并有多名学员在校期间在省部级以上媒体发表100余篇稿件……  相似文献   

8.
肖平 《声屏世界》2003,(4):27-28
《我们的连队》是一部反映我军基层连队普通士兵日常军事训练和生活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而不似以前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反映的更多的是将领,所以《我们的连队》(以下简称《连队》)在视觉上给人第一印象就是画面语言朴素。与剧情起伏跌宕、情  相似文献   

9.
1995年1月7日,郑大凡同志在辽宁省本溪市病逝。他曾以撰写著名战地通讯《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和《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而闻名遐迩;他曾在淮海战役、西南剿匪、上甘岭战役中参加大小战斗70余次,身上多处挂花,曾被授予“一等战斗英雄”、“一等人民功臣”的荣誉称号;他的名字被载入1991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名录》第二卷中。一、写英雄的英雄著名战地通讯《伟大的战士邱少云》问世已40多年了,读者依然记忆犹新,它已节录在全国小学语文课本里,作为保留性范文。然而,关于这篇通讯的作者郑大凡,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相似文献   

10.
济南军区某坦克团政治处主任陈勇自1996年上任至今,被人们亲切称为“三有主任”,这是因为:他有一个记新闻线索的好习惯陈主任凡外出开会、出差或下部队,口袋里总爱装个《新闻线索本》。他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当发现新闻线索,他立即收入《新闻线索本》。去年年初,陈主任在一营了解情况时,教导员跟他讲了这么一件事:二连战士小王两个月里写了200篇读书笔记。他当时粗略计算了一下,小王需每天坚持写三四篇才能达到这个数目。作为连队战士,哪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即便勉强写出来,能保证质量么?小王写笔记的动力在哪里?顿时,…  相似文献   

11.
从事新闻工作近30年,获市级以上好新闻奖58次,连续两届被评为焦作市优秀新闻工作者,把他所在的农村部带成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并成为《焦作日报》每年获新闻奖最多的部室,这就是退伍军人、《焦作日报》农业部主任王应文所走过的人生历程。(-)王应文是农民的儿子,1968年3月入伍,在济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政治处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干就是5年。在部队期间,他同报道组的几位同志经常深入连队采访,写出了不少叫响的新闻,其中由他独立采写的济南军区空军战勤连坚持常备不懈的报道被《空军报》采用后,在济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机关和连队产…  相似文献   

12.
他搞新闻报道不足两年时间,却有许多人知道他的名字,他就是济南军区某部新闻干事左起超。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年多来,他就在《解放军报》、《前卫报》等报刊电台见稿200多篇,其中在《解放军报》、《前卫报》上发表的《双休日应玩而有度》、《慈兄手中线》等80余篇稿件,深受基层官兵的好评。了解他的人都知道i他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取得这么好的成绩,除了他那坚韧不拔的钻劲和拼劲外,与他总爱往连队跑是分不开的。毕业于南京炮兵学院的左起超对新闻写作是外行,刚当上新闻干事时,他整天在机关里打转转,结果一个半月写出的50余篇稿件全…  相似文献   

13.
两年前,湖北业余作者杜培俊给《羊城晚报》寄去中篇小说《宝殿之谜》。久久不见回音,几次去信催问、索稿,仍然杳无音讯。一年多过去了,杜培俊无意中在广东《湛江文艺》上看到《宝殿盗杀案》一文,内容和文字同自己写的完全一样,只是作者的名字变成了“晓帆”。他写信给《羊城晚报》编辑部,要求查处。经查明这个“晓帆原是《羊城晚报》采访部文化组的见习记者。他在该报副刊部工作时将《宝殿之谜》署上自己名字投给了《湛江文艺》。《羊城晚报》编委会给窃稿作者大过处分,调离记记工作岗位,扣发三个月奖金,并责令他向作者及《湛江文艺》编辑部者  相似文献   

14.
郭俊峰,人民军队里成千上万名基层连队指导员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却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他入伍十年,曾五次举办个人书法展,出版有诗集《绿玫瑰》、《战士蒙学新编》及《郭俊峰硬笔书法字帖》。去年初,他被长白山国际书画社评定为二级书画师、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他先后三次被驻地市评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和德育先进个人。最近,他又被中国硬笔书法联谊会聘为辅导老师,负责辅导全国十多个省的书法爱好者3000余人。一名成天忙于基层各项事务的连队主官能在这短短几年中取得如此辉煌成绩,不禁使人敬佩和赞叹。或许,人们能从他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李根萍 《军事记者》2008,(12):57-57
那是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我正在连队背记八二无后坐力炮的射击口诀,团里突然来了一个人找我,他高高的个子,着灰白军装,不等我开口,就自我介绍说他是团部报道组的。原来,他是得知我在团里举办的《我是一个兵》征文比赛中获一等奖后,到连队来选报道员苗子的。  相似文献   

16.
新闻窗     
三连战士都有新闻记录本本刊讯刘钢报道:沈阳军区某部三连是一个全面建设非常过硬的先进连队。有一次,连队在组织政治教育考核时,指导员鄂云发现,许多战士竟然回答不上前两天刚收看过的关于新闻联播的时事问题。这说明有的战士并没有把国内外大事牢记在心队于是,他和连队党支部一班人研究决定,连队统一为每个战士购买一册笔记本,让每位战士坚持记录当天新闻,并不定期地进行检测。利用《新闻与成才》七年育才百余名本刊讯明守、庆*、增民报道:河南新野县人武部,从]989年始7年来一直把《新闻与成才》作为首选教材,采用集中培训和…  相似文献   

17.
一个战士报道员凭着对新闻报道的执著追求、勤奋学习、刻苦实践,竟然独自挑起团新闻报道工作的重担,使这个团连续四年被集团军评为报道工作先进单位,他本人被集团军和军区评为优秀通讯员。他就是解放军报唯一的战士特约通汛员韩枫华。小韩1987年从中原某县入伍,当了两年文书后逐渐对报纸上的新闻产生了浓厚兴趣:为啥别的连队的事能上报纸,咱们连队的事比他们还过硬咋就没上呢!从此,他发“愤”了——一定要让咱们连也扬扬名。小韩一上路就鼓足三股劲:拚劲、钻劲和巧劲。1991年春节前夕,退伍战士张峰从千里之外的家乡给连队寄来一张…  相似文献   

18.
2004年9月,全国第五个记节前夕,《南京日报》评论员、记刘根生获得了江苏省新闻人才最高奖——第四届“戈公振新闻奖”。刘根生获得这一殊荣可谓是实至名归,《南京日报》推出的以刘根生名字命名并由他担任主笔的时评专栏《根生时评》以思想性强、贴近性强、时效性强的时评得到了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广大老百姓以及报业同行的三重认可,为把《南京日报》打造为“有思想的大报”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军事新闻名篇《桌上的表》是怎么问世的﹖3月上旬,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采访了《桌上的表》的作者张明老将军。张明将军是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著名的解放洛阳的“洛阳营“营长、全国战斗英雄。今年77岁的他,因病住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里,说话不便,但我们还是设法采访了他。1948年3月,时任华东野战军3纵8师23团1营营长的张明,受命带领全营突击攻打洛阳。战前,纵队的《麓水报》和新华支社都约张明写几篇反映我军攻打洛阳的稿子。3月11日晚5时40分,随着陈士榘将军一声令下,我军发起总攻。张明率领官兵猛攻“固若金汤“的洛阳东门,摧毁了敌人一道道围墙、战壕,占领了城楼。当晚我军胜利进城。随后,经过两天两夜的巷战,彻底解放了洛阳城。战斗总结时,营里召集各连干部开会,汇报完成任务和遵守城市政策、纪律的情况,张明主持会议。他一边听,一边在小本子上记,脑子里自然也在考虑写稿的事。3月15日下午,部队撤离洛阳,执行新的任务。张明骑在马背上,又想起写稿的事。他想写一篇大一点的战斗通讯,全面反映解放洛阳战斗中战士们英勇杀敌的事迹,可没有大块时间坐下来。他又想,部队进城后遵守城市政策、纪律不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本子上记了几十...  相似文献   

20.
在去年半年多的时间里,空降兵某部通信连竟有20多篇文章相继发表在《空军报》、《解放军报》和省市报刊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连队为何新闻报道工作却能搞得如此红火?知道内情的人都说,这主要得益于该连指导员王党生。1996年7月,王党生从师机关调到通信连任指导员。到连队后,他发现连队有几个战士爱写写画画,记日记的兴趣比较浓厚,便灵机一动,在连队成立了业余报道小组并自任组长。他将连队的图书室作为报道组的活动场所,要求每名小组成员每周写三篇稿件或读报体会,每周六的上午定为报道组活动时间,组织连队报道员学习《解放军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