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我国初中理科教育中理、化、生分科类课程与理科综合类课程两种教学模式并存的现实,在分析了初中理科综合与理、化、生分科类师资的知识结构、实验技能、创新与研究能力、师范素质、班级管理与组织能力基础上,本课题组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技能及综合师范素质培养等方面建立起一个复合型初中理科教师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实现向“综合型”教师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实验中,初中开设的理科综合课程——科学课,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以及空间技术、环境生态等多个学科领域,这对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实现由理、化、生分科课程教师到理科综合课程教师的转变,是保证理科综合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本文就实现向教师“综合型”转变问题谈几点看法。从课程观来看,传统的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存在着两大缺点:一是以孤立的视角认识事物及生命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忽视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把原本统一的自然科学人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南模初中从培养和充分发展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从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实际出发,以教育家布鲁纳"教学不应是'奉送真理',而应该是'教人发现真理'"的理论为视角,通过初中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探索"教学方法的实践、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理科综合活动实践课程教师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学校构建了较完整的理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结构,确立了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及分阶段目标,建立并完善了校外实践基地,形成了活动领域、活动主题的系列、形成了学生活动资源包、形成了课程实施过程性评价工具包,完成了校本教材的编撰,学校已连续三年在四个校外基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积累了大量的案例.  相似文献   

4.
科学素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科学知识和技能 ;二是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 ;三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公众的科学素养关乎综合国力 ,个人科学素养的高低还影响现代社会中人的生活质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理科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初中理、化、生、初中科学、小学科学等课程标准中对三个方面都提出要求 ,基础教育的“理、化、生”等学科要为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服务。  相似文献   

5.
大学专科生的素质状况可从政治素质、化素质、艺术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综合反映出来。不同学科的大学专科生的素质状况有所不同,在科、理科及艺术学科之间进行比较,学科的差异在艺术学科与理学科之间悬殊较大,教育可据其特点采用相应的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6.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初中科学教学是集"理、化、生、天、地"与一体的综合理科教学,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从“高等理科教育面向对世纪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以来,理科的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良好的局面.我校提出的“师范专科综合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做为重点项目分别得到了国家教委和省教委立项资助,这是我校的教改龙头项目,它的培养方向是为初中“自然”综合课程培养师资,在还未全面推广中学综合课程的情况下,又能兼任多门现有分补课程的教学工作.综合理科教育是其中专业之一,是师专物理、化学、生物三个专业的融合,有机化学是其中主要课程之一,本文就综合理科教育专业,谈谈有机化学课程…  相似文献   

8.
“理科综合”是建立在中学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着重考查学生在中学所学这些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科综合题有的是学科内的综合,有的是跨学科的综合,因此,考生既要学习掌握单科的知识与技能,又要关注两科或三科之间知识的交叉点,并注意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综合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文从物理学科出发,就理科综合题作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9.
分科背景下综合理科课程师资培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正成为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综合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因其特有的价值得到人们的认可,章从综合理科课程的生长点、综合理科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出发,分析综合理科课程内容体系与传统的分科课程内容体系的不同及由此产生的初中综合理科课程改革的困难;综合理科师资的培养模式还在实践过程中,当务之急是做好现有自然分科教师的培训,据此提出综合理科课程师资培训的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考命题一贯遵循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突出能力和素质考查的原则。因此,对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走向可作一些科学分析。从近三年试题情况来看,命题范围遵从中学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涵盖理、化、生三科内容。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从“高等理科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实施以来,理科的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良好的局面.我校提出的“师范专科综合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做为重点项目分别得到了国家教委和省教委立项资助,这是我校的教改龙头项目,它的培养方向是为初中“自然”综合课程培养师资.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的高考模式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加强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 ,虽然高考对理、化、生三科实验能力测试的目标要求有所不同 ,但是作为根本的原则和基本方法又是完全一致的。现根据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生物科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谈谈自己的体会 ,以期对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理、化、生三科的实验设计能有所裨益。1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要求和命题形式1 .1 目标要求 生物科高考说明中对实验考查的目标和要求是“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 ,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具体的能力考查要求包括两个部分 :一方面是考生能够设计…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师范毕业生教师素质的缺失,构建新时期师范生的教师素质结构及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师范毕业生教师素质与需求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着力培养师范生的教研能力,在英语、计算机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重视教育技能课程的开设,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选修课、活动课等应该成为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3+X"高考模式中的"X"对理科来讲是对考生物理、化学、生物三学科知识及其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面对这种由单学科转向跨学科的综合测试方式,我们应当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让教学活动多与实际生活、生产、科研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尝试了理、化、生实验教师加强横向联合的做法,这是我们面对"3+X"提高自身素质的一项新举措.  相似文献   

15.
从目前高师范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以及化学教育专业教育课程的现状出发,在实践和调查分析的基础提出了面向21世纪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培养模式及师范教学课程建设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6.
2000年在浙江等四省市试行的"小综合"高考试点,开始有不少人理解为是物理、化学、生物理科三学科及政治、历史、地理文科三学科知识的拼盘考试.2000年7月7日第一张试点卷面世,它被定名为"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可理解为测试的重点是理科的综合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理、化、生三学科知识的拼盘.第二年,即2001年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基本保持了第一年的试卷结构."理综卷"的特点逐渐明晰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以船舶图样识读与绘制理实一体化课程为例,通过分析该课程教学现状和教材存在的问题,结合活页式教材特点和开发理念,从课程思政建设、知识框架构建、“纸质+信息化资源”立体化教材设计、理实一体化授课形式四个方面提出了教材开发思路。该活页式教材坚持育人导向,符合“三教”改革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一、中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原因 新一轮课程改革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加强调书本知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强调学生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理、化、生和劳技四科更加明确地要求通过实验观察、实验操作、结果分析、报告撰写等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是当前职业学校学生技术技能与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对接的基础是要开发理实一体化的模块化课程,关键是指导学生制定和落实学习任务书,着力点在于实践生产过程中的导向教学法。其核心就是以职业活动、岗位能力、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把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处理,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体验职业活动,最终获得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综合化与高师综合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在课程综合化方面最引人注目的两大改革就是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开设综合课程和在高考内容改革中增加综合能力测试题并设置综合考试科目.高师院校应推进综合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起素质综合化、知识模块化、能力实践化、专业弹性化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重素质的复合型综合文科师资,从而与基础教育文科课程综合化接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