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羌族白石神信仰与祭山会是羌族文化中风俗与礼仪的重要部分,也是羌民族宗教信仰中很独特的祭祀文化,通过对该文化的了解,不仅可以研究羌族历史的发展,而且对研究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都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羌族因其特殊的历史、生活变迁、独特的居住环境以及受生产生活等的制约,逐渐形成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万物有灵"的多神信仰,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释比和以释比为代表的释比文化。笔者通过对羌族释比及释比文化的研究,较为全面系统、准确地介绍了羌族释比文化的发展历史,以期为羌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3.
羌族自古以来都以石砌技术精湛而闻名遐迩,其传统民居建筑主要为石砌碉房和碉楼。它不仅是羌族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因为它的实用性和抗震性能使它成为羌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人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羌人对宗教信仰的表述在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深入探析了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宗教文化内涵,解读了羌人浓郁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守护神崇拜的原始宗教文化。提出了把发展羌区旅游业和羌族传统民族文化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对传统民居建筑进行保护性旅游开发,将既有利于提高羌族地区的经济收入,又能促进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传承,从而让羌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羌族是个有多神信仰的民族,信仰自然神也信仰人格神。坛神是其信仰诸多神灵中的一种,北川民间口头传说坛神是姜尚,经调查考推,颇有根据。坛神的礼神空间和仪轨与其他地区和民族较为类似,是以北川羌民族的坛神信仰,应是民族交流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羌族民间信仰是存在于羌族社会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形态,在羌族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羌人信仰习为的文化表征与羌人民族情怀的精神体现。对于羌族民间信仰的研究由来已久,当前从概念澄清入手,立足羌族本土实际,则是我们展开羌族民间信仰研究的本质需要。为推动研究的有效进行和深入发展,思考从搭建平台、队伍建设、成果推广等方面来保障和促进羌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切实服务于羌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则是新时代羌族文化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6.
羌族文化与藏族文化相邻共处,两个民族文化互相采取了对话方式而共享共生。在对话语境中,羌族释比以本文化核心信仰与信仰的表达方式为元话语。把认同藏传佛教与本教文化中相似部分作为共享平台,成为本文化自我价值实现的生态环境与生存机制。在对话中显示与发展了羌族文化硪西纳谷价值与归约,也成就了羌藏文化和平、和谐、共处、共生、共同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释比在羌族传统社会中掌握地方知识、传说,沟通神灵、祭拜祖先,是羌族祖先记忆与神灵观念的权威阐释者。通过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阐释羌族"释比"的信仰、唱经、仪式的文化内涵,对研究羌族文化如何依靠释比保持本民族的原生信仰体系,以及释比文化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与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释比是羌族文化的传承大师,是羌族的精神领袖。释比文化是绚丽多彩的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展现了羌族人民的精神信仰,也体现了他们乐观的精神风貌和坚韧的民族性格,是认识羌族及其文化的钥匙。  相似文献   

9.
羌族民居建筑是中华民族建筑宝库中的奇芭。集物质文化创造与非物质文化、生活实用、军事需要、宗教功能、人与自然生态协和、艺术审美为一体。羌族民居建筑文化是岷江上游地域环境与人文间互动的宏大历史剧演绎的物化表征。重建是羌族宇宙观与人的空间本体观的物化载体的再生,也是石砌"文字"写就的一部民族建筑史的可持续发展间的对话。5.12地震重建的休溪羌寨,传承了这一主要文化特征,同时注入了现代文明元素,表明灾后重建具有民族文化的再生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法,是羌寨建筑文化重建的案例,对于举世瞩目的灾后羌族建筑文化的重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记忆的载体,是一个民族在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文环境等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不断积累、传递、演进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民俗包罗万象,从建筑、服饰、饮食、民间信仰、歌舞等方面挖掘、探讨,研究汶川羌族文化的民俗文化特色,对保护和利用羌族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了文献资料,田野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拔烛桥缘起、制作、活动内容、表演套路进行整理。拔烛桥活动是图腾文化、宗教信仰、宗族与乡土意识文化的传承。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具有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以及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和促进村民身心健康的社会价值。建议政府要积极加以抢救和严格保护;合理整合资源潜力,科学地对其开发利用;大力弘扬民俗体育文化,推动民俗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增值。  相似文献   

12.
语言根植于文化中,得体恰当的语言交流是建立在对文化理解的基础之上。在语言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文化,启迪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让学生的文化积累与语言技能同步发展。本文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传承文化的可行性、文化的具体内容、文化传播的具体实践方式作了详尽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人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特有现象,有其自身独特的创作规律与文化内涵。文人画的创作过程与文人画家的主体心境的变化密切相关,深具写心表意传统的艺术价值。本文以画竹为喻,分别阐述了在文人画创作过程中的观察、写生、创作三大步骤。由于中国画的历史传承与延续的特点,创作过程交织着图式转换与个性化语言的探索、形成、演进问题,只有突破了理性意图的束缚,将"意在笔先"与"意在笔后"巧妙衔接,才是迈向成功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深受文化传播方式的影响。从结绳记事、绘图、到文字的产生,纸张的普及,印刷术的发明,进而是音像技术,通过有线、无线传播方式,特别是现代数字化网络的传播,使得网络化成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同时,网络化生存成为人类的一种思维和生存方式。这已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学习与教学的方式,这种冲击在美术教育教学上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微文化是基于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产生的新型文化载体,它的即时性、开放性和分众性等传播特点拓宽了高校思政工作视野,本文浅析微文化的特点和作用,探索如何构建"微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平台。  相似文献   

16.
音乐艺术的发展带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它是标志一个时代的元素之一;信息社会时代电子音乐其标志之一。中国电子音乐的创作经历了探索、创新与反思,电子音乐作曲家们意识到:如果沿着西方国家的路子发展,将永远是跟在别人的后面,方式可以是外来的、手段可以是借鉴的,但作品的内核应当体现中国的元素、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书法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不仅表现在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面上,而且还表现为汉文化的载体。纵观书法艺术在中国的漫长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书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各自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书法艺术与平面广告设计进行是本文写作的出发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学习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转向"角度来看,翻译不仅是文字转换,也受到了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诗学观、意识形态和赞助人是影响翻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钢琴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也深受中国民众所喜爱。当今社会,钢琴学习正热,如何针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运用较为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与技巧,是钢琴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本文从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来阐述教学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技巧。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依赖于大众媒介、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研究大众文化,首先应摒弃的是站在精英立场,应打破文化研究的精英立场,消除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森严壁垒。国家喉舌、民众依托的大众媒体的自律和责任感,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等精英群体对文化的使命感和创新的勇气和能力都是大众文化走出僵局的支撑。部分大众媒介及部分受众的批判和相应反思正是一股将现有大众文化相关事物走得更好更远的主要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