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9月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修辞学通史》(以下简称“通史”)5卷本,这部规模宏大,材料丰富,脉络清晰,史论结合,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巨著,是中国修辞学史上的精品、珍品,走向世界的拳头产品。如果说1984年出版的郑子瑜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稿》是研究中国修辞学史的奠基石,那么,由郑子瑜、宗廷虎主编的《通史》,就是研究中国修辞学史的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的大厦,它在研究中国修辞学史方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修辞学史的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宗廷虎、李金苓比翼双飞,早在1989年两人就合著出版过《汉语…  相似文献   

2.
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籍教授郑子瑜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出版,以下简称《史稿》)是第一部系统的中国修辞学史专著。这部洋洋四十二万言的巨著最突出的成就是建立了中国修辞学史的完整体系。在这个包括修辞学基本理论、修辞手法与语体风格的体系中,既有对诗词、散文修辞技巧的深入总结,又兼及口语修辞技巧的研究,从先秦至现代,均有详细的论述。清晰地展示出中国修辞学从萌芽到成熟及至革新  相似文献   

3.
郑子瑜因其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讲授中国修辞学变迁的学术经历及其后的中国修辞学史研究,受到中国学术界的崇敬。但修辞学史家的学术身份遮蔽了郑氏卓有精见的另一面:修辞诗学研究。本文作者以郑子瑜寄赠的《诗论与诗纪》为例,兼及国内学术刊物发表的郑子瑜部分论文,指出郑氏的修辞诗学研究不应该被忽视,阐释修辞学和诗学互相纠缠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除新兴学科外,学科发展史的研究对一门学科来说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让人们了解该学科的过去,认识该学科的现在,展望该学科的未来。修辞学史之于修辞学也同样。而且受这种内在必要性和研究者学术冲动的驱使,修辞学史的园地已是花香满园了。它们有的侧重史料整理,有的侧重哲学思辨,更多的是以史引论。郑奠基、谭全基的《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易蒲、李金苓的《汉语修辞学史纲》、郑子瑜、宗廷虎的《中国修辞学通史》、吴札权的《中国修辞哲学史》、  相似文献   

5.
以前曾出过两部修辞学史专著,即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1984)和易蒲·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1989)。虽各具特色和价值,但名为通史,而实则详古略今,现代修辞学史稍有涉及而已。真正以现代(当代)修辞学为研究对象,写成断代学术史专著的,宗廷虎先生的《中国现代修辞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应是第一部。其特色如下: (一)取材全面、新颖、真实。所谓“全面”,指基本上占有了本世纪内与修辞学有关的资料。正宗修辞学论著自不待说,其他语言学专著中的有关章节或与修辞相关的其他论著  相似文献   

6.
修辞三问     
修辞在我国很早就有研究,孔子的《论语·卫灵公》里便有“辞达而已矣”的修辞要求,在《宪问》章里更提出具体的修辞途径:“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象这些珍贵的修辞学遗产,在80年代先后出版的几本中国修辞学史中都有精要的摘述.又如由袁晖宗廷虎两位主编的《汉语修辞学史》、周振甫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以及早期出版的新加坡郑子瑜教授的《中国修辞学史稿》都十分重视我国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文则》(南宋·陈骙著).820年前,作者(浙江临海  相似文献   

7.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郑子瑜教授,于六十年代初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语学教育研究所研究修辞学,大学当局特地开了“修辞学特殊讲座”,聘请郑子瑜为客座教授,讲授“中国修辞学”。听讲者限于该校文学院及教育学院的教授,计有实藤惠秀教授、大矢根文次郎教授、提留吉教授、阵内宜男教授、原田正己教授、松浦友久教授等六人,皆系日本著名的中国文学及语言学者(据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的《自序》所载)。  相似文献   

8.
中国修辞学通史如何评论修辞思想 ,是其写作成败的关键所在。如何评论修辞思想 ,关系到能否理清中国修辞文明自古迄今上下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的脉胳 ,总结其成就与不足 ,展望其将来的走势。本文就《中国修辞学通史》所作的修辞评论 ,阐明如何评论修辞思想的几个重要问题 ,即如何明确修辞思想的对象和范围 ,选取合格的修辞资料作为评论对象 ,如何阐释古人的修辞思想 ,为评论提供可靠的依据 ,如何积极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国内外修辞学和其他学科的新理论、新学说进行评论。  相似文献   

9.
以前曾出过两部修辞学史专著,即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1984)和易蒲·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1989)。虽各具特色和价值,但名为通史,而实则详古略今,现代修辞学史稍有涉及而已。真正以现代(当代)修辞学为研究对象,写成断代学术史专著的,宗廷虎先生的《中国现代修辞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应是第一部。其特色如下:  相似文献   

10.
郑子瑜先生关于中国革新的修辞学取法于日本,而日本则是取法于西洋的论述为现代修辞学的形成发展构拟了一个认知的互文空间。论文以词语革命语义历史嬗变过程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空间纵向考察革命语义受单一社会变革修辞动因制约互形又互义的衍化过程;从中外异域空间横向考察革命语义受20世纪复合修辞动因制约互形变义的嬗变轨迹,描写其兼容的互文语义和在不同交际领域中的互文覆盖率,完成革命已成为20世纪社会政治关键词的考论,从一侧面印证郑子瑜先生关于中国革新的修辞学史的描写推理。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司马光,是中国历史上两个伟大的史学家。一个撰成上自黄帝下至汉武、一百三十卷的纪传体通史巨著《史记》,旨在“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报任安书》)探求治国之道;一个编修成上自战国下至后五代、二百九十四卷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意欲“敍国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体戚”(《资治通鉴》卷之十九),为治政者提供借鉴。两司马在政治思想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修撰历  相似文献   

12.
中国修辞学通史如何评论修辞思想,是其写作成败的关键所在。如何评论修辞思想,关系到能否理清中国修辞文明自古迄今上下三千多年的发展历史的脉胳,总结 成就与不足,展望其将来的走势。本文就《中国这通史》所作的修辞评论,阐明如何评论修刮思想的几具重要问题,即如何明确修刮思想的对象和范围,选取合格的修辞资料作为评论对象,如何阐释古人的修刮思想,为评论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如何积极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国内外修辞学和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之有修辞学。是以1932年陈望道《修辞学发凡》的出版为标志的。但修辞学作为一门学科建立后的半个世纪里,却未见一部修辞学史问世。海外新加坡籍华人学者郑子瑜教授,浪迹天涯,“参考书既不易得,又缺少共同学习的朋友”,而且是在古今皆无依傍的一片空白中,“第一个”写出了一部洋洋  相似文献   

14.
“仿拟”与“模仿”是不同学科领域的术语。“仿拟”是修辞学的一种辞格,“模仿”则是指写作活动中的思维过程。修辞学家陈望道在他的《修辞学发凡》中明确指出“仿拟”不是“模仿”,但对“仿拟”所下的定义似欠周密,《中国修辞学史稿》作者郑子瑜先生看到陈氏“仿拟”立论之不足,从修辞学史料中补充了大量资料,丰富了“仿拟”的内涵,但他对“仿拟”与“模仿”的界限却不明确。笔者不揣谫陋,试述拙见如次。  相似文献   

15.
情系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已被海内外誉之为“千古不朽的巨作”。在它出版50周年时,复旦大学召开了全国性的纪念会,出版了《<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今年是《发凡》出版60周年,杭州大学倪宝元教授寄来了《情系修辞》。这虽是他一个人的“心花奉献”,但也未尝不是中国修辞学会、华东修辞学会、《修辞学习》杂志的“心花奉献”。因为他是顾问、是会长、是主编。他研究修辞较早,著作等身,是国内少有的著名修辞家,最近,商务印书馆为他出版的《汉语修辞新篇章——从名家改笔中学习修辞》很能体现陈望道先生务实的治学精神。他为了完成此书,作了上万张卡片,内容新,方法新,系统新,开一代修辞的新风!他学习陈望道先生可谓学到了家。在纪念《修辞学发凡》60周年的同时,我们应当从倪宝元先生的纪念文章中受到启发。  相似文献   

16.
曹石珠 《湘南学院学报》2002,23(1):74-76,80
《修辞学发凡》是汉语修辞学的经典著作。本人在研究形貌修辞的实践中 ,对《修辞学发凡》非语言要素可以修辞及“辞的形貌”的修辞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提出了“形貌修辞”这一术语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辞的形貌’的修辞学专著”———《形貌修辞学》。本人认为 ,没有《修辞学发凡》就没有“形貌修辞” ,更没有“形貌修辞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修辞学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现代修辞学在西方特别是在日本修辞学的影响下也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 ,但因受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过重 ,一直都沿袭着“只描写不阐释”的路径行进 ,许多修辞现象不能从学理上得以阐发 ,影响了学科的发展与学科自身的学术价值体系。吴礼权《修辞心理学》一书通过建立起一整套解释修辞学理论体系 ,改变了中国现代修辞学前此的基本局面 ,标志着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转型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8.
袁晖先生在评述吴士文先生对中国修辞学的贡献时说:“80年代以来,吴士文对中国修辞学的贡献集中在两个方面:积极修辞方面的辞格和消极修辞方面的辞规。如果说,辞格研究是他在前人和时贤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潜心探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那么辞规研究则是他带领和组织一支队伍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集体攻关而形成了修辞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2000年10月当我读到这段文字时心灵曾受到强烈的震撼,因为当年我深为吴士文先生“修辞方式系列化”的设想,特别是其中关于消极修辞的模式,即“辞规”的设想所吸引,对“辞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了吴先生组织领导的辞规研究工作,并对辞规研究作过一些理性思考,对这段经历怀着深深的眷念。10年前吴士文先生仙逝,给我们留下了不尽的缅思与痛惜。今天,在吴士文先生诞辰80周年暨逝世10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寄托我们的怀念之情。1932年,陈望道先生出版了划时代的巨著《修辞学发凡》(以下简称《发凡》),树起了中国现代修辞学的第一座里程碑。《发凡》明确指出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是修辞现象,并把修辞现象大别为两类:消极修辞现象和积极修辞现象,同时又将修辞手法区分作消极修辞手法和积极修辞手法,从而建立了...  相似文献   

19.
《修辞学发凡》是汉语修辞学的经典著作。本人在研究形貌修辞的实践中,对《修辞学发凡》非语言要素可以修辞及“辞的形貌”的修辞思想 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形貌修辞”这一术语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辞的形貌’的修辞学专著”-《形貌修辞学》。本人认为,没有《修辞学发凡》就没有“形貌修辞”,更没有“形貌修辞学”。  相似文献   

20.
《文则》向来被视为中国修辞学的标帜。此说见于郑子瑜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稿》,宗廷虎、袁晖二位先生的《汉语修辞学史》以及周振甫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等书。无可讳言,《文则》为中国修辞学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然我们还不能说科学修辞学至此已具备了它的刍形。这不仅因为《文则》除包括命意谋篇、用辞造句、修辞格、风格等整个修辞学的内容外,又设了辛、壬、癸三章详细介绍文体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陈氏继承了由苏轼父子始的“为文言文”的文论观,一改师古文只“师其意不师其辞”的为文传统,提倡“文”、“道”合一的作文原则,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从而在“师其意”的前提下写出了专“师其辞”即专论文章作法的这部《文则》。所以,《文则》应视作探讨文章规律的创作论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