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兴》是《文心雕龙》第三十六篇,是刘勰首开先河地以专篇形式论述古代诗文的创作方法,是刘勰文学创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心雕龙·比兴》之“比兴”观的理解关系到对刘勰整体文艺理论思想的全面的认识。20世纪以来,对于《比兴》篇之“比兴”观的研究,总体说来,主要包含了“比兴”的本源考证、“比兴”的理论内涵界定、“比兴”的特征辨析、“比兴”概念的成因探讨、“比兴’’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辩证、“比兴”的价值地位考察等几个方面。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不仅对未来学界的研究有所帮助,同时对中西诗学理论的交流失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比兴"是中国文学及文论发展史上的重要概念,刘勰的<文心雕龙>更以其体大思精的系统性、深刻性对"比兴"问题进行了富有时代意义的思考.本文立足于<文心雕龙·比兴>,一方面就 "拟容取心"说深入理解刘勰的比兴观,另一方面尝试对将"比兴"作为一个整体引入文学视野的<比兴>篇之理论意义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3.
刘勰著作《文心雕龙》提出了涵盖创作与鉴赏为主要内容的"比兴"的文论理念,其中"兴"的缘情起物、吟咏性情的特性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兴趣"理论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体现了古代诗论演进的轨迹。"兴趣"说可看成是刘勰"比兴"观的发展与继承,没有刘勰"比兴"观,就没有严羽对"兴趣"理论的综合。  相似文献   

4.
《比兴》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六篇,是刘勰对古代诗文创作方法的论述。赋、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传统。对于赋,刘勰在《诠赋》篇已结合对辞赋的论述讲到一些。本篇专论比、兴,除二者关系较为密切外,也说明刘勰认为在艺术方法上,比、兴更值得探讨和总结。刘勰虽以"比兴"并称为题来论述他的创作观,在篇中提出了自己对比、兴的理解,也试图把比、兴方法和思想内容的表达密切联系起来,并在字里行间强烈表达了"兴"之创作方法的重要性,但他在篇幅上却以极大的空间来专论"比"的特质和运用,始终没有明确的描述"兴"的内涵及其使用方法,使我们难以清晰得见刘勰的"兴"义观。本文拟结合刘勰的时代特征和他的文学评论思想探析其隐于其中的"兴"之义。  相似文献   

5.
比兴范畴最早产生于《诗·大序》,是诗经六义的重要内容,此后便成为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之滥觞,刘勰《文心雕龙》对比兴范畴有专章评述,指出了比兴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强调了比兴的情感因素在文学表现中的功能.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继承和发展了刘勰的比兴观,尤其对象的概念作了重要阐释,并且将象与比兴结合起来进行文学批评,他在《跋陈西峰韭菘吟》中提出了"韮菘滋味"说,包含了"诗中有人"和"本色平易"两个重要内容.章学诚在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恪守比兴的原则,注重形象思维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他不但强调比兴中的情感,而且更强调文学创作与批评中象的审美意蕴,是清代《文心雕龙》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一个重要理论家.  相似文献   

6.
"比兴"是中国传统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刘勰的《文心雕龙》对"比兴"修辞有着详尽的论述。《比兴》篇不仅创造性地总结了前人对"比兴"辞格的界定,而且还规定了"比兴"修辞在文章写作中的一些方法和命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既是以儒家思想为其理论体系构架的,那么刘勰的神怪观也是在中国古代巫卜文化的流风余韵——儒家客观唯心主义天命观影响下形成的。他承认终极意义的神的存在,但同时又反对在现实中过多训说、在文章写作中过多描写神以及人神之间的动作、行为。反映在其比兴观中,他表面上赞扬《离骚》中的比兴之义,但事实上这是不合于他的以现实生活中常见、实有的物象来运用比兴手法的比兴观的。  相似文献   

8.
刘勰的比兴论属于他的修辞论。比,就是比喻;兴,就是托物寓意。比、兴这种修辞手法,我国古代很早就运用它了,而且还有很多有关的说明和解释。到了刘勰的《文心雕龙》才作了专题论述。刘勰对比兴的本质、特征和运用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要求。刘勰的论述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这在修辞学史上是一次关于比兴理论认识上的总结。  相似文献   

9.
"言意之辨"由来已久,突出关注的是言能否尽意,即语言能否充分而精确地传达人类对于外部世界及自身的认识,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篇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重新为比兴下了定义,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言意问题的看法,他认为言可以通过含蓄曲折的方法表达意,进而表明言可以尽意的观点,对作家的创作和诗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纵览当前《文心雕龙》研究之现状,与《比兴》篇相关的疑点主要有三:其一,对“比”与“兴”内涵的理解;其二,“风通而赋同”的具体指向;其三,“拟容取心”的实质。本文立足于《文心雕龙》及《比兴》篇,对“比”“兴”的内涵进行了梳理与辨析,并对“风通”、“赋同”的指向作了严谨的取舍,同时指出“拟容取心”的实质是“客观事物的外貌”与“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作者“主体情思”三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关于刘勰比兴观的丰富内涵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龙学”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但对其比兴观在我国诗学中的地位却少有论及.刘勰的比兴观,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比兴的诗学理论,同时又孕育了“兴象”、“意象”、“意境”等审美范畴,是我国诗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比兴》中关于比兴问题,不少人没有把它与其它篇章联系起来,只是把它作为一单独的篇章来认识,忽视了它在全书理论体系中的应有地位及其对文学理论的影响。因此,如何充分认识和评价《比兴》篇的理论贡献,是当前《文心雕龙》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大家知道,比兴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主要艺术手法,在《诗经》和《离骚》等诗作中,这种手法早就被应用。早期的文学批评家,对这一重要的文学方法曾作过多种解释。郑众在给《周礼·大师》作注时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比是打比方,兴是借一件事物  相似文献   

13.
刘勰把《比兴》篇归入创作论,虽与《章句》、《丽辞》、《夸饰》、《事类》等写作技巧并列在一起,但不能把它简单视为一种修辞技巧。刘勰从深层道出了前人从未言及,或言及但尚未深入的观点,在《比兴》篇中,刘勰提出了“以少总多”、“心物交融”、“比显兴隐”等观点。  相似文献   

14.
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刘勰对"比"的阐释,受《诗经》兴托讽喻精神和魏晋以来重文思想的影响,将"比"分为"比义"之比和"比类"之比两类。刘勰认为宋玉以来文人诗赋创作"用比忘兴",以致"文谢周人",又总结曹刘以下用"比"来造就奇文丽采的文学现象,得出"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的结论,这体现出刘勰对"织综比义,以敷其(文)华"的做法是宽容的,同时也作出了一定的规范。  相似文献   

15.
刘勰在《知音》篇提出了"六观说",这是《文心雕龙》中一套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其真正的内涵对当今文学的批评与鉴赏具有不一般的意义。"六观说"指的是"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根据《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的宗旨,从全局出发,"六观说"的内涵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美学命题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刘勰的《文心雕龙》创构了数量甚多的命题。《文心雕龙》各篇的赞辞,在命题的提出与熔炼方面具有典范意义。“赞”不同于通常理解的赞颂之义,而是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颂赞》篇中提出的“明也,助也”,即对正文加以阐明和辅助延伸。刘勰又指出“约举以尽情,昭灼以送文”这十个字作为赞的本质与功能的概括性说明。赞作为文体,经过了体式的变化与沿革,本有散文与韵文的不同形式,而韵文体的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刘勰对“赞”这种文体有明确的界定和自觉的理论建构。《文心雕龙》各篇之赞辞是具有文体的定型意义和创造功能的。《文心雕龙》各篇之赞,提出了若干经典化的命题,也成为命题成熟的重要标识。中国美学命题的重要特性,在《文心雕龙》赞中体现得非常典型。对于中国美学命题研究,《文心雕龙》赞辞提出的命题,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可以推动命题研究的当代价值之转换。  相似文献   

17.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最杰出的重要著作,它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宗经》篇属于枢纽篇,刘勰在此篇中建构了自己的经典观。  相似文献   

18.
《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是全书的理论基础,也是刘勰世界观和文学观的集中体现,要了解《文心雕龙》全书的思想体系,首先要对《原道》篇有个正确的理解。“原道”是什么意思呢?《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云: “原,本也。木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刘勰所谓“原道”就是“文原于道”的意思,说明本篇旨在探索文学起源问题。对于刘勰“文原于道”的命题,《文心雕龙》的研究者向无歧义,但对刘勰所谓  相似文献   

19.
《比兴》是《文心雕龙》第三十六篇。一般认为所谓“赋比兴”是《诗》三百篇作者写诗的三种表现手法,或者是后代《诗经》学者总结的三种写作方法。王元化同志为此提出新说,开了近几年比兴“形象思维特征”说的先声。但对这两种看法,长期来我却一直都存在疑惑。  相似文献   

20.
司马相如作为汉代辞赋大家,是刘勰《文心雕龙》讨论较多的作家之一。刘勰《文心雕龙》对于司马相如的批评与前人对司马相如的批评截然不同,前人以"依经立论"为原则,而刘勰《文心雕龙》却是以"衔华佩实"为准则,对司马相如的作品从"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两个方面进行批评。其一,对"有韵之文"辞赋作品因其过于华丽,而提出批评和指责;其二,对"无韵之笔"诏策文、檄移文和封禅文等作品给予了肯定。刘勰《文心雕龙》对司马相如的批评,显示了刘勰对汉魏以来文学过于追求形式华丽的一种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