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关于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的公平问题是近年来国人普遍关注的话题,因为社会的公平首先体现在教育的公平上,没有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平。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的公平,而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育公平。社会要稳定就必须存在不同阶层(所谓的贫富阶层)之间的流动,没有这样的有序流动,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  相似文献   

2.
一、受教育者的权利平等,对实施教育公平提出了本质要求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一个理论基础,就是教育的权利问题,或者叫教育的基本人权问题。教育公平的理解有三种:一是机会公平;二是过程公平,就是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水平差不多;三是结果公平,是指根据每一个人的能力和条件得到相应的发展。每一个区域内的教育,首先是要解决机会均等,其次是解决因材施教,能够按照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以适当的教育,这就是公平。有了教育公平,才谈得上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育公平既是一个由实践引发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由理论所建构的实践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教育公平都有为了教育的教育公平和为了公平的教育公平之分。为了教育的教育公平意味着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本身的问题;而为了公平的教育公平则意味着将教育公平视为社会问题。作为社会问题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组成部分;作为教育问题的教育公平则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必要条件。当前理论与实践中教育公平多以公平本身为目的,教育公平问题被作为社会问题,程序性公平是主要诉求。但事实上,公平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教育理想的手段。教育公平应从教育本身出发,通过教育变革实现一种实质性的教育公平,即为了教育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4.
在家教育     
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而教育公平则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最伟大工具”。因为一个社会不可能做到财富的绝对公平,所以要尽力做到机会的公平。教育公平则是机会公平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作为关涉全局、影响深远的历史进程,教育在其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从根本上讲,没有公平公正,就没有和睦和谐。在当今中国,最大的社会公平就是教育公平。由此。如何确保教育公平就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教育公平是指国民在教育活动中地位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早巳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制度的道德基础和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理应把教育公平的实现摆在突出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说过,教育公平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党中央一直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强调建设和谐社会,这当中,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教育公平又是社会公平一个重要的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转型国家在推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其不公平产生的根源,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钟鸣 《辽宁教育》2009,(11):7-9
教育的公平问题是近年来国人普遍关注的话题.因为社会的公平首先体现在教育的公平上。没有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平。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的公平,而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育公平。社会要稳定就必须存在不同阶层(所谓的贫富阶层)之间的流动,没有这样的有序流动,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古代中国之所以能长期基本保持稳定.科举制度功不可没,因为科举制度为底层人民通往仕途阶层筑起了一条通天之路,实现了穷人阶层与富人阶层之间的流动,虽然这种流动数量很少,但在科举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社会的子系统,教育公平既是社会公平的体现,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全面理解教育公平,应包括教育的外部公平和内部公平两个方面。外部公平也叫宏观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权利平等、代际转换机遇均衡等。内部公平也叫微观公平,包括课程设置公平、评价公平、教学组织公平等。但一谈到教育公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教育的外部公平,对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批评也主要集中在教育的外部不公平。而对教育的内部不公平现象却视而不见。实际上,教育的外部公平是通过教育的内部公平对受教育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10.
胡涛 《教育文汇》2013,(1):24-26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近年来不断深入的教育改革与探索中,社会关注最多、反映最强烈的教育问题就是“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和教育的规范化管理等问题。只有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真正解决这些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才能使教育真正达到人民满意的程度。有了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才会有最坚实、最广大、最合理、最有发展空间的人力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义感是基本人性的体现,是公民德性的首要的基本的素养之一.正义感的缺乏会带来整个社会合作体系的崩溃.现代公民的正义感,诚如罗尔斯所言,是对人类生活需要合作,合作需要规则,规则必须是平等互惠的一种坚定信仰.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它是复合性的,它至少包含了感激、愤恨、负罪感与义愤.正义感来自于社会合作体系中产生的互惠、同情及实践公民权利时产生的责任感.正义感的培育有赖于公民社会的发育,通过教育公正、教师公正及尊重他人权利的教育来促进学生的正义感.  相似文献   

12.
论教育内部不公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首先实现教育的内部公平。我国中学教育中客观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这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需以受教育权利与受教育义务为切入点,将该问题放到社会体制的背景中,社会体制便是探讨教育公平问题的正义维度,以分配正义与补偿正义、制度正义与个人正义为基本的分析概念。由此,在法哲学与伦理学的视域内,教育公平问题便转化成了受教育权利作为法治社会的基本人权如何公平实现的问题。同时,在应然与实然的范畴内,在国家与公民、国家与个人等关系范畴内,公平与正义作为法律价值则指向了受教育权利如何得以公平实现上。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把公正作为社会政治行为的基准,以中道作为公正的标准,以共同利益观念维护公正,目的是以公正思想实现城邦社会和谐。亚里士多德的公正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处理好个体德性与制度德性的关系,处理好公正与公平的关系,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各个子系统、各项事业发展的共同目标。“和谐”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谐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包括:公平公正、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均衡合理。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突出贡献表现为,促进社会人才结构均衡、社会合理流动、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持续发展。政府、职业学校和社会都应该为促进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西部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但西部地区高考生享有的教育机会不公平和西部高校就读学生教育过程不公平影响了高等教育公平发展的总体进度。要促进西部高等教育公平,应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招生制度,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加强政府政策导向,加大西部高校建设投入;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措施,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创新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充实师资队伍;调整、改革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公正概说、社会公正的前提及社会公正的标准是社会公正的基本内容。它既是热点问题,又是伦理学、政治学、法理学以及经济学的跨学科难点问题,社会公正是社会治理的最重要的道德原则之一。要实现建立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8.
当代视野的马克思公正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正是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作用和地位、行为和回报之间相平衡的关系。实现社会公正是马克思思想的首要价值和基本目标。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发展和平等生存是社会公正的本质规定,应然公正与实然公正相统一是社会公正的实践原则,制度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实现途径。马克思的公正思想对我们促进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教育公正视野下的成人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一部分,它给予研究成人教育一个新的视野。研究教育公正视野下的成人教育,阐明教育公正和成人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基础;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受教育权利的补偿性、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来说明教育公正视野下成人教育的合理性;基于前面的论述,最后提出从实现受教育权利、关注个体生命、展示自由个性说明教育公正视野下成人教育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的建设与社会公正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公正是“两型社会”的本质和基石,是建设“两型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发展理念。在“两型社会”建设的独特视野下,从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出发,社会公正要求以维护和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的基本权利与合理利益为基本出发点,要求使每一个人都能够拥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要求让全体人民共建共享“两型社会”建设发展成果,要求在世代更替过程中努力实现代际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