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从汉语词汇史、文字史发展的角度,对“父”字的嬗变作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对其字源、字用以及同根词语发展体系,也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试图从汉语史词汇发展及词汇所具有的文化涵义的角度对汉语数词“一”进行综合分析、考察。数词“一”的文化解读对于更全面、科学地认识汉语数词,增强人们文化交际的能力,特别是对于第二语言教学都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戴庆厦 《中国语文》2012,(5):416-419
汉语和非汉语结合研究,是指通过不同语言的反观、映照,加深对汉藏语的认识。这属于跨语言对比研究。由于汉语在人类语言中的显赫地位,所以跨语言对比在中国主要是指汉语和非汉语对比。汉语和非汉语结合研究,是深化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可行的语言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李秀林 《集宁师专学报》2002,24(3):25-26,43
“是”字在现代汉语中出现使用的频率很高,这样使得“是”字句在语言中也比较突出,对“是”字句的探讨与认识,为我们进一步学好语言,准确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可以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全面认识,准确把握现代汉语中的“是”字句。  相似文献   

5.
“利市”一词的发展演变几乎贯穿了整个汉语史。就其使用频率而言,宋元明清时代是其鼎盛时期,而在现代汉语里却出现了衰变现象,就其兴衰原因,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红楼梦》中的“下去”句为研究对象,对该句式进行定量地、细致地描写,全面揭示《红楼梦》中有关“下去”句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特征,进而展现清朝中期“下去”句以及相关句式的面貌,从而为汉语史中的语法化研究提供比较坚实的断代描写。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汉语研究之所以没有发展科学揭示汉语演变规律的历史语言学,是由于中西语言的特质、发展模式、语言材料的历史积累的不同。由于中西社会和自然科学发展进程的不同。“五四”以来汉语史学界习惯使用的线性因果决定论、静态分析法以及单科的研究已不适应对汉语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科学的汉语史研究应立足于系统地考察,变革过去语音、词汇、语法三史分治的研究传统。汉语历史系统的特性和功能既不是三史的特性和功能的总和.也不能从组成它的三史中推导出来,只有当三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存在时才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方言和语言史研究关系密切,四川方言和汉语史的密切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据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对四川方言作进一步的说明,另一方面是根据四川方言可以更好地研究汉语史。四川方言在词义上有不少独特之处,用方言考释的形式解释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使用的词语或者义项,可以把活的方言词语与古典文献用例两者结合,从而对汉语词义的发展演变提供活的方言证据,使古今贯通。对四川方言“挨”、“漮”、“篾”、“舔”、“争”、“鲰”之义逐条训释,即是尝试。  相似文献   

9.
第二语言汉语教学要彻底转变观念,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和教学观。汉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我们要正确认识“活动”及“参与”在汉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用以指导实际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10.
季羡林先生著作等身,被授予“学界泰斗”之桂冠,并在多个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该文梳理了季羡林先生所著的各类文稿,结合他人对其语言及文化等相关研究的评述,发现季羡林的语言哲学思想分别以不同形式体现于他的语言研究、文化研究、翻译研究中,他的著述体现出极富哲学思想的语言学习观、语言研究观和写作观,这为学界认识和挖掘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全面把握季羡林先生的语言哲学观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他的作品,从其经典之作中汲取更多的思想养分。  相似文献   

11.
哲学诉诸理性,宗教诉诸信仰,科学诉诸实验。冯友兰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深刻的理性剖析后,认为宗教建构在迷信与形象思维基础之上,与科学相悖离,所获得的境界低于哲学的境界。于是,提出了以“哲学代宗教”的观点。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与发展。但笔者认为,他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以哲学代宗教”在当下的境遇里,缺乏必要的社会和思想上的普世基础。在成事在人,谋事也在人的情况下,哲学是代替不了宗教的。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应该是各司其职,在不同领域里给人们予温情脉脉的终极关怀,为人类精神提供“安身立命”之所。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努力"词性的不同看法,比较细致、深入地考察了"努力"一词出现的实际语境;辨析了"努力"的词性,认为它是一个集动词、形容词和名词于一身的兼类词.文章注重词在实际运用中的入句结果,密切联系语境以辨别词性.  相似文献   

13.
翻译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译文“宁信而不顺”倡导异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译文应该“读起来不像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因为译作的语言应是规范的汉语,提倡同化。英文汉译应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兼顾汉语读者的可接受程度,进一步优化“异化”的译语,使译文既保持“异国情调”,又符合汉语习惯,“一仆二主”,皆大欢喜。  相似文献   

14.
胡适在20世纪初使用“活的文学”一词来提炼新文学的本质,概括新文学在语言工具、精神内涵等两个方面的文学性,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民间文学)。在当时中国文学的实情和时代使命的要求下,胡适所倡导的“活的文学”,功绩主要体现为语体革新。民间文学研究者多把胡适的言论作为逻辑起点或常识,继承其全新的文学史观,在使用白话文写作时,因受到西方民俗学的影响,对“活的文学”作为精神内涵的一面逐渐遗忘,而把民间文学导入具有学科意味研究的同时,民间文学的文学性日益被遮蔽。  相似文献   

15.
胡适在20世纪初使用"活的文学"一词来提炼新文学的本质,概括新文学在语言工具、精神内涵等两个方面的文学性,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民间文学).在当时中国文学的实情和时代使命的要求下,胡适所倡导的"活的文学",功绩主要体现为语体革新.民间文学研究者多把胡适的言论作为逻辑起点或常识,继承其全新的文学史观,在使用白话文写作时,因受到西方民俗学的影响,对"活的文学"作为精神内涵的一面逐渐遗忘,而把民间文学导入具有学科意味研究的同时,民间文学的文学性日益被遮蔽.  相似文献   

16.
谢应光 《成都师专学报》2007,26(4):32-35,80
中国现代诗学在语言构成上与现代汉语的形成是一致的,它主要由古汉语中的经典概念和术语、现代白话和西方诗学话语及其言说方式构成。在性质上既不同于中国古代诗论,也不同于西方诗学。从语言学角度看,中国现代诗学存在二元对抗思维、诗学概念边界模糊、具有泛意识形态色彩等局限。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中,最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语文的性质是什么?历史上有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等多种观点,这些关于语文学科属性的概括从某一个角度来说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都因自身的局限性而不能总体反映和概括语文学科的本性。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性,言语性是语文学科的总纲,它是一个科学的、全面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夫妻约定财产制是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新修订的婚姻法针对原婚姻法规定的不足,对夫妻约定财产制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但其内容还是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该制度在约定的范围、约定的时间、约定是否可以变更或者撤销以及对外效力等问题上均存在不足.为完善之,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度立法应当取消对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种类限制、明确约定的时间、确立夫妻约定财产制的变更和撤销制度、建立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19.
美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无论作为方法、思潮还是观念,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随着20世纪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变化,现实主义内涵的游移不定与外在形态的弹性发展相互作用并连在一起,构成了人文艺术领域里一个奇特的景观———“现实主义现象”。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角度还原这一现象,我们能够得到“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这一美学暗示,从而所谓的“现实主义”就可作为我们探究艺术的一个维度。从现象到方法,可以使我们在当代文化视野和哲学背景上,摆脱长期以来对现实主义知其所是而不知其所义的认知状况。  相似文献   

20.
母语既是承载特定文明形态的符号意义体系,又是划分不同文明形态的标志。作为世界上现今流行的“八大“语系之一的汉语言母语有着悠久历史和强健生命力。20世纪中国文学以“语言“的革新为肇端,文学语言的现代性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题话语。综观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的母语写作即使是在被历史性“解构“状况下也处于不断“重构“的努力中并形成了贯穿百年的建构过程:从20年代胡适、周作人等人倡扬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设想,到40—70年代“毛(毛泽东)文体“对母语文学的革命性再造,至世纪末人们在理论话语和创作实践层面对文学母语的重构。由20世纪中国文学母语化进程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中国文学如要在“全球化“中坚守“民族性“则必须发扬光大汉语言母语的诗性特征,使“语言“再度成为人的“诗意栖居“的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