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十月之交从秦州出发,南行经汉源至同谷,停留不足一月,又于腊月初一至月底行抵成都,一路领略了蜀道之奇险,有意识地写下了二十四首纪行诗以及《同谷七歌》和《万丈潭》等诗。这是杜甫刻意创作的一组借蜀道山水来抒发自己和国家进入困境时期的无限感慨,若仅以山水诗去解读,有贬于杜甫蜀道纪行诗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人杜甫,于乾元二年冬天,由秦州向同谷出发。途经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单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于风凰山下飞龙峡口住居。依行程次序将景物特征写成了纪行诗流传于世。诗中所提今地,大都落实,但同谷境内如积草岭尚未定论。兹据《积草蛉》诗意沿诗人古道行迹,加以考证落实。古积草岭今展山梁奇峰竣秀的展山梁,与雄巍虎踞的泥功山隔河对峙。它起子龙门镇北草坝村,止于南天门侧灵官峡,全长十公里。总名叫药山,因盛产药材得名。山的中部存有古刹药王庙。由药山吊草滩横岭起,到灵官峡的风吹岭止,长四公里,上有寺庙名(?)山梁。  相似文献   

3.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立秋后不久,杜甫放弃华州司功参军的位置,携家来到秦州。三个多月后,移居同谷。年底,又为生活所迫,取道剑门入蜀。在四个多月的陇右生活中,诗人把他所到之处的山川风貌一一捉入诗中,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陇  相似文献   

4.
《凤凰台》是杜甫陇右诗中从秦州至同谷所写的第一组诗中的最后一首,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刻画了一位一片赤心、忠君报国、有抱负、始终念念不忘民生疾苦的自我形象,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审美特征,深刻体现了杜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5.
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济阻、王德全、刘秉臣三同志合著的《杜甫陇右诗注析》(以下简称《注析》),注析了杜甫公元759年辞去华州司功参军后居住在秦州、同谷期间的117首诗作。这部书既有学术性,又有普及性,是一部对学术、对读者都十分有益的书。  相似文献   

6.
《木皮岭》是杜甫陇蜀纪行诗之一,作于乾元二年(759年)由同谷南下成都途中。对木皮岭的确切位置,古人注释不清,今人有争议,对古今相关注释一并梳理讨论,对准确把握诗意实属必要。通过讨论辨析,可以确定,诗人当年走的是青泥岭道,而不是北宋以后才开凿的白水峡道。  相似文献   

7.
元代诗人廼贤上京纪行诗中的寻根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廼贤是元代后期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他曾于至顺年间从家乡江南来到大都,并前往上都进行观礼巡游,期间作了31首上京纪行诗。廼贤的上京纪行诗,或粗狂奔放,或清新隽永,透过这些诗歌,可以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华化的少数民族作家,虽生长于中原,却深深地怀念着塞外,具有浓厚的北方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8.
杜甫是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启发后来者,因此研杜成为一门显学。与之相应的杜诗分期、分类研究,自宋以来就显得极为繁杂,分地域研究也显示出了相似的状态。但是,现在所见宏观的杜诗分地域研究著作和论文还不多,微观上对杜甫的陇蜀之行及其诗作研究却颇多说法,称秦蜀纪行诗、寓陇诗、陇蜀诗、陇右诗、秦州诗等者皆有之。杜诗《发秦州》到《成都府》系列,可以称为陇蜀诗,但确切些可称为"同谷诗"。北宋以降,就有杜甫同谷诗的说法,但至今系列且专门的研究还很缺乏。《杜甫陇蜀道诗歌研究》一书可补兹之阙,具有这方面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9.
杜甫是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启发后来者,因此研杜成为一门显学。与之相应的杜诗分期、分类研究,自宋以来就显得极为繁杂,分地域研究也显示出了相似的状态。但是,现在所见宏观的杜诗分地域研究著作和论文还不多,微观上对杜甫的陇蜀之行及其诗作研究却颇多说法,称秦蜀纪行诗、寓陇诗、陇蜀诗、陇右诗、秦州诗等者皆有之。杜诗《发秦州》到《成都府》系列,可以称为陇蜀诗,但确切些可称为"同谷诗"。北宋以降,就有杜甫同谷诗的说法,但至今系列且专门的研究还很缺乏。《杜甫陇蜀道诗歌研究》一书可补兹之阙,具有这方面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阁诗”指杜甫从甘肃同谷到四川成都途中所写的《龙门阁》、《飞仙阁》、《石柜阁》三首诗作。杜甫于唐肃宗乾元2年(759年)10月,从秦州(今甘肃天水)到同谷(今甘肃成县),于此居数日,同年12月1日,又从同谷出发,经过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飞仙阁(即栈道)、五盘、龙门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而到成都。杜甫走的  相似文献   

11.
<正>唐肃宗乾元二载(公元759年)仲秋,杜甫辞华州司功参军西行,居秦州(今天水市)不满四个月,初冬十月又启程赴同谷(今甘肃成县)。自秦州赴同谷及自同谷启程入川,历时两月,其间行吟赋诗十五首,皆以所经地名为题。弄清每一地名之确切位置于考察诗人行踪及领会诗中情意至为重要。为此,笔者对旧注的阙谬之处予以补正,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青年时漫游四方,中年宦游于洛阳、长安,后又客居陇右,晚年漂泊于西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诗,基本上是在漂泊中完成的。诗人所历经的京城、陇右、巴蜀无疑对其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这三大地域文化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形式、风格的影响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七九年《鸭绿江》杂志举办诗苑民意测验,要求全国的诗人、诗评论家、诗编辑推选一九七九年发表的最好的诗歌时,《将军,不能这样做》和《小草在歌唱》,获票最集中。今年该杂志对一九八○年一至八月份发表的诗举行“民测”时,在收到的199份应测表中共提出174首(组)诗,选票很分散,最高票数是29票(《太阳》,作者:流沙河,发表于《诗刊》八月号)。在这174首(组)诗中,艾青的诗有十首,公刘、张志民、流沙河各四首,李瑛、黄永玉各三首,青年诗人舒婷有六首。  相似文献   

14.
仿佛很遥远了。那是1940年3月14日,年青的战士郭小川,站在黄河岸边,沐浴着和煦的春风,面对着滔滔的黄河,思潮翻滚,他忽然想起了家乡——热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一首激情澎湃的《热河曲》谱成了。在这首诗里,小川深情脉脉地回顾了家乡的“瑰丽的春天”,满怀愤怒地控诉了日寇扼杀春天的罪行,热情洋溢地抒发了壮志豪情:“我将永远笑着,走向战斗的原野”,用战斗去迎接“绚烂的春天。” 光阴易逝,四十年过去了。然而,作为诗人家乡的读者,今天我们读来仍然感到那样沁人心脾,亲切新鲜。这不仅因为它引起了我们热爱家乡的强烈共鸣,而且,它还启迪我们从中捕捉到了诗人的美学理想的线索。在这首诗中,诗人写道:他的家乡是“广漠的山之国”。“山是我最亲近的友人”。而“山之国”展现给人们的是一种雄伟壮观之美——崇高。这恰恰也是郭小川毕生醉心追求的美的形态。  相似文献   

15.
在徐志摩先生(1896—1931)的诗中,这首《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几乎与《再别康桥》齐名。1924年5月,诗人随泰戈尔访问日本,其间,写有组诗《沙扬娜拉十八首》,后收进诗集《志摩的诗》,再版时,诗人删去前十七首,仅存这最后一首。在这首小诗中,诗人满蕴激情地摄取了与日本女郎作别的瞬间情境,  相似文献   

16.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月到十二月,杜甫举家从秦州出发跋涉至成都,以纪行为主线,创作了两组共二十四首五言纪行诗。这两组纪行诗记录了杜甫避乱谋生之际的见闻感受,表现内容丰富,多角度、多层次真实的再现了陇蜀道的险恶山水,旖旎风光以及淳朴的风土人情。流露出诗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在死亡恐惧支配下客死他乡而怀念亲友的生命情感。组诗也蕴含着杜甫报国无门与光阴虚度的苦楚。与杜甫其它诗歌相比,陇蜀道纪行组诗表达方式更具新意,情感抒发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17.
杜甫流寓陇右期间,诗歌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民族意象是构成其陇右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该时期他113首陇右诗中有50多首与民族意象有关,这些陇右诗写出了陇右地区特有的塞外风光、民族关系、异域风情,这类诗既不乏丰厚的意蕴,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8.
《草》是选入五、六年制小语第三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772—846)。这首诗作于贞元三年(787年),诗人当时年仅16岁。据说,诗人这年进入京都长安,拜见了当时很有名望的诗人顾况。顾况望着年嫩的白居易,并没在意,还用他的名字取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当读了此诗之后,便很吃惊,忙改口说:“有才如此,居易不难。”由于顾况到处赞扬,这首诗也就成了白居易的成名之作。这首诗原本是一首五言律诗,课本所选取的是前半部分,很像一首五言绝句。原题是《赋得古原草送  相似文献   

19.
乌纱巾上是青天,检束酬知四十年。 谁料平生臂鹰手,挑灯自送佛前钱。 这首诗是唐司空图《修史亭》诗五首中的一首,是诗人司空图一生坎坷不平的生活写照。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唐河中虞乡人。他是唐末的诗人、诗评家。咸通末,曾举进士,官拜礼部郎中、中书舍人。他在少年和初为官时,自负俊才,胸怀大志,但后来他的理想破灭了。唐代末年,内忧外患,矛盾重重,洁身自好的司空图,辞官归隐于中条山的王官谷,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日与名僧高士笑傲于林泉间。朱全忠称帝,“召为礼部  相似文献   

20.
杜甫曾在唐肃宗乾元二年避乱甘肃秦州、同谷,其间流露出的隐居思想,较以前的淡淡之思大为不同,表现出相比强烈明显生存意识。本文拟论述诗人此时的隐居思想,兼谈其陇右之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