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哲学家在探讨本原论问题时,从一开始就与美学本体论问题纠结在一起.西方哲学与美学本体论的错位经历了古代的历史遮蔽与混淆、近代的历史游离与困惑、现代的历史反思与还原三个时期.历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错位就在于唯心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美学的遮蔽,在于将美学的感性存在第一性误解为哲学的物质存在第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与美学基本问题及其本体论的交错;审美的“感性存在”就是哲学的唯物存在;美学的“唯心主义”(精神实体)就是哲学的“唯物主义”(感性存在).极端的唯名论属于美学范畴,极端的唯实论属于哲学范畴,而温和的唯名论与温和的唯实论及其调和论使得哲学与美学进一步混淆.在整个西方哲学史和美学史的复式历程中,哲学学科在研究辩证思维规律而在美学的对象中为自己寻找丰富的材料时,或美学在考查原始经验而把思想和意识带回到它们的起源上去时,往往越俎代庖——成为“哲学帝国主义”或“美学帝国主义”,从而造成了唯心主义哲学与唯物主义美学的历史错位.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的教育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柏拉图不但对西方哲学影响巨大,而且其教育理念也于西方文明贡献卓著要了解西方的文化与教育,柏拉图的哲学与教育思想是不能不管的。柏拉图的哲学本体论是“相”论,柏拉图的认识论就建立在其哲学本体论之上,只有对“相”的认识才是直确的认识。固受制于其哲学思想,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与理性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3.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命(道)与人事的关系问题;一是理性与情欲的关系问题。与之相应,中国古典哲学可被分为“人事论”和“人心论”两大部分:先秦两汉哲学以“人事论”为主,着重从客观方面探讨天道(命)与人事的关系问题;宋元明清哲学以“人心论”为主,着重从主观方面探讨理性与情欲的关系问题;魏晋隋唐哲学则显示出“人事论”与“人心论”并重的特点。以人事论和人心论为基本内容的天人关系论,本质上是探讨人的物质活动(“事”)和精神活动(“心”)及其相互关系的生活哲学。这种哲学以追求理想的自制生活为基本精神,它与以追求理想的外制生活为基本精神的西方哲学应可相互融合,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生活观,即理想的生活之道是自制与外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本体论问题是任何真正哲学都难以回避的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传统本体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必然性,但它终究只是本体论问题的一种解答方式.马克思本体论批判和超越传统本体论,是马克思哲学实现哲学史上伟大变革的前提,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当前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有关争论都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要厘清哲学基本问题的问题,关键在于弄清楚“意识”在哲学中所处的本体论地位。本文认为,由于对“意识”的本体论承诺不同,哲学基本问题不仅在不同的哲学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且具有不同的性质,即有真假哲学基本问题之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由于意识具有“依附性、二阶性”的本体论地位,哲学基本问题就表现为作为属性的意识与作为实体的物质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而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是实践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的确立则基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改造。阐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关于本体、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传统本体论研究的是关于“存在(或世界)是什么”的哲学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全部哲学史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而展开的,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相似文献   

7.
存在主义哲学关于教学存在的本体论承诺和价值论诉求,可以概括为:教学是精神性、体验性、关系性的存在;教学对于人道主义、自由和解放的整体诉求。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立场分析,存在主义教学哲学关注和强调教育教学中人的本真存在的基本观点,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和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对处于改革关键期的当下我国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多方面的思想启发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界定和确立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的“元理论”和“前结构”。从总体上看,理论界存在着一种回避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问题的态度。如果不能科学地界定和确立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并在此基础上深刻阐明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马克思哲学,那么也就无法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应该遵循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内在逻辑即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将其本体论界定和确立为生成论意义上的“社会生产本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观与世界观、认识论与方法论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从方法论角度再释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求解,可以发现其中蕴含从“一般历史哲学”规定的思辨路向到“实验和工业”的实践路向的转换。作为工业社会彰显人的本质的创造性活动,“实验和工业”对“哲学基本问题”涵盖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做了历史性回答,有效克服了近代哲学史中的思维与存在二分困境。这源自对“哲学基本问题”生成时空域界的内在把握,对存在社会基础的现实切中,对推动无产阶级运动的未来省思,其以人与世界主客体关系为核心重塑“新世界观”的实践导向,使“一般历史哲学”变革为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的新历史哲学。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经验性、具体性、现实性诠读开显了历史总体性,有助于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科学与人文的辩证关系,重构“新世界观”科学叙事。  相似文献   

10.
王廷相和徐敬德分别是15世纪中国和朝鲜哲学史上气论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虽然"气"是王、徐二人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但由于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两人对一些哲学基本范畴的认识既有相同处,也有不少差别,这些认识上的异同处正反映了当时东亚气论哲学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和颇多争执的问题。对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的不同理解,一方面表现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理解,另一方面,它又会成为不同理解的根源。从解释学的特定视角出发对这一关系进行考察,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者,恩格斯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既存在着差异性,也具有同一性和创造性,据此,我们反对在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问题上的“对立论”和“等同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不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人与物即人本身与其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思维是人所特有的。离开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只能是一个假问题。但是有了人,人首先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是人的生存问题,即人本身与其特生活条件的关系问题。离开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人本身就不能活,就根本不会有任何思维,因而也不会发生“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的进路,是从对明亡的学术检讨中进入的。他认为明亡的根本原因是“圣学不明”,其表现就是分仁义与事功为两途。为此,他要为建立仁义与事功相统一的儒学寻求本体论支持。这一学术工作取得的结果体现在他对主宰与流行的辨证统一关系问题的诠释上,它们构成了黄氏哲学本体论的具体内容。黄宗羲通过对理气关系的分析,说明了主宰与流行的辨证统一关系,并把这种统一关系运用到道德层面,提出“生生之仁”也要符合“流行而不失其序”这一本体论思想。他把这种本体论思想进一步落实到社会生活层面,从而指出整个社会生活,包括政治领域也应遵照这一流行法则,这就为他构建政治哲学思想提供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一个独特的文化哲学视角,重新审视老子的哲学美学思想,并透过老子其人其书之谜,看老子哲学诗学所蕴含的巨大思想对话空间。文章分别讨论了学术史上对老子与《道德经》“疑古”、“信古”和“释古”的问题,揭示了老于哲学本体论与宇宙论精神、认识论与辩证论智慧、人生论与政治论理想,以及语言论与审美论意趣,并进而阐释了老子智慧在当代社会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研究历来重视先秦道家哲学“道”本体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原创地位,而比较忽视儒家哲学创始人孔子的“道”本体哲学思想。文章认为,“道”是孔老哲学共同的本体论核心范畴,意指天地万物之本原、本质、本性;它既是一种物质实体,又是一种精神实体,“混沌”、“变通”、“阴阳”、“虚静”是表述“道”本体特征的几个重要范畴;“道”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基元命题的本体论依据,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谐本质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6.
西方哲学史主要从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探讨了模糊性问题。古希腊朴素辩证法思想提出了模糊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关系问题,并孕育着现代多值逻辑的萌芽。近代哲学不仅确认了不确定性、模糊性现象的客观存在.而且进一步分析了“认识本身的模糊性”,并试图揭示其产生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7.
如果考试是对人的测量与评价,那么考试就应该被纳入哲学的视野,因为哲学的终极问题就是“人”,或者说是对“人”的探测。古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就宣称:“什么是哲学?认识你自己。”康德也认为哲学归结起来就是:“我能够认识什么?我应该想什么?我能够期望什么?什么是人?”而现代存在主义则直截了当地追问:  相似文献   

18.
本体论问题是最具哲学特色的哲学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与改造是其所实现的哲学观变革的重要基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认识与研究关涉到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问题,因而对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总结概括,并尝试进行评述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目前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各种理解,认为把哲学基本问题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能成立。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表述应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阐释了这种表述既符合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哲学史。又符合逻辑和哲学的功能。这种表述可以使哲学不只是研究人的思维与世界其它事物的本末关系。而是真正去研究整个世界;可以改变哲学史的研究现状,使哲学派别不一定只划分为唯物和唯心两大派;有利于哲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20.
哲学人类学是以“探讨使人同其他所有存在物形成对照的基本本体论结构”为内容的理论,其在哲学史的发展中完成自身的理论建构。考察哲学人类学理论形成的历史,可以发现哲学人类学由“隐”到“显”的发展过程,发现从康德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发展中隐含着近代哲学人类学由构筑到延异的内在逻辑,而马克思哲学是对“人是目的”进行建构的现代人类学理论代表。以哲学人类学为背景分析马克思哲学,为深入领会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实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