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的中苏论战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意识形态之争并不是中苏论战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其实质。中苏论战的根源在于双方没有正确理解和忽视了两个国家各自的利益与反帝斗争总利益之间的关系,国家利益之争始终贯穿于其中并成为论战的实质所在,只不过是以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来表现罢了。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网络背景下,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和威胁,而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决定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关系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从意识形态安全视角分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价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的着力点,从而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策略,以防范化解重大意识形态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7,(2):17-22
抗战时期,文艺理论问题已成为构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并关系着共产党政权的合法性。文艺理论的"民族形式问题"论争逐渐演变为意识形态之争并介入文艺论争。在这一过程中,胡风通过积极参与论争显示出他在左翼文艺界的特殊地位和异质性,促使文艺论争跨入了思想领域和政治领域的论争,因而胡风的"跨界"逸出了文学理论问题探讨的范畴。  相似文献   

4.
魏晋之际名教自然之争与诗人心态魏娟莉魏晋之际,伴随着司马氏的篡权及排除异己的政治活动,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了名教与自然的激烈争斗。此次斗争,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争议或意识形态的论争,而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在思想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名教与自然之争从兴起...  相似文献   

5.
20世纪西方教育思潮,对东西方国家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总体上引领着世界教育的潮流。纵观20世纪整个西方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各种教育思潮之论争,其实质乃是科学与人文、现代与后现代之争。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育思潮的演进以科学与人文的论争为线索,而下半叶则以现代与后现代的论争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支配、控制、引导、主导人们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的地位、资格和能力。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空前挑战,具体表现为话语主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减弱、话语内容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下降、话语传播的引导力和渗透力不强。面对这一现实境遇,提升话语主体的领导力和影响力、提升话语内容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提升话语传播的渗透力和作用力成为话语权之争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掌控话语权对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的新变化、新形势给中国掌控话语权带来极大挑战.有效掌控话语权的方式方法应顺势而变,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加强对新兴媒体的建设与引导,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8.
新文化运动中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揭开了20世纪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论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论争从单纯的文化选择问题演变为政治选择与文化选择双重问题之争。新中国成立后,自由主义被当作腐朽没落的东西,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全面清算。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变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会引发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从宏观上全面梳理这场主导20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争的发展态势,思考争论的历史启示,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和马克思主义创新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等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担负着探索、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大使命.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把握应从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和流变出发,认识到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的文化特性、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对国家利益、国家政权的重大影响.通过回归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厘清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物质性和社会性.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学的视角着重分析高校场域及其权力关系网络的特点和规律.由于高校场域独有的学术环境和学术资源,使得教师在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过程中,用知性认同取代了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从而产生师生之间关于“话语信任”的紧张关系,由此形成的“话语真空”正逐步被学生中的话语强势群体及学生家长所占据.消除“话语信任”的紧张关系,要求我们深入分析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质与运作,在超越知性认同的基础上,从学生内心深处引起价值共鸣,通过知、情、意、行的统一,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0.
段亚利 《学周刊C版》2019,(20):189-189
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媒体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不容忽视的是,自媒体在带给民众便利的同时,也对民众生活和国家安全产生了挑战,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问题上产生的影响力更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色彩、权威性和地位产生巨大的冲击,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代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前提就是要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指导思想的地位因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涌入而日益受到挑战,其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和作用被削弱。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需在直面西方意识形态的挑战中争夺思想斗争的主阵地,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努力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战斗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萨科齐出尔反尔会见达赖引发了一场本不应该出现的中法、中欧危机。危机根源不仅在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之争,还在于现任领导人萨科齐“独特”的政治伦理和性格特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当代生活“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倾向不断显现,在文坛上也引发了文学是否会消亡的论争,人们往往从文学性的扩张角度去探讨文学的发展,而忽视其反面的视角——非文学性,也正是非文学性的存在才使文学性更加的凸现出来,更需关注的是有时文学中的非文学性所起的作用甚至超过了文学性。本文所涉及的非文学性因素即历史诗性、意识形态性和商业属性。  相似文献   

14.
试论国际关系中的国家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是国家意识形态而不同于传统的阶级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除了其以国家利益性为本质特征外,还具有客观性、长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所以,国家意识形态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也应处理好国家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在实践中,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应立足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现实挑战,解决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从思想政治教育、宣传舆论、互联网、校园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等层面综合发力,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16.
能否牢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关乎党的执政合法性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自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主要从话语主体、话语方式以及话语内容三方面探讨自媒体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路径,为党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文艺意识形态学说又一次成为我国文艺理论界的一个研讨和论争热点.由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质疑而引发的这场讨论,在2006年,以4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文艺意识形态学说"学术研讨会和7月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李志宏主编,以下简称<论争集>)而达到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和梁实秋有关翻译选材方面有过激烈的论争,而论争受到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但是跟二者的个人意识形态因素更为密切,本文主要从二者的翻译选材入手,分析主流意识形态与个人意识形态较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创新性发展促进了社会再结构化,意识形态话语权结构重构是社会再结构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话语权结构顺应信息技术发展产生了自然反应,这一事实逻辑为意识形态话语权结构在信息时代作出优化调整提供了客观依据。本文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静态结构优化和动态结构优化两个向度展开叙述。从动态结构来看,真实虚拟的象征环境为构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开辟了新的场域,生活化议题成为新的话语内容,网络话语交往实践生成新的话语主体间性关系,多元话语叙事形式相互融合创新同构话语形式。从静态结构来看,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中国共产党话语权威性的提高、意识形态工作群众之维的重视构成信息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内在权力要素的静态优化过程,“东升西降”的发展趋势构成意识形态话语权外在权力要素的静态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网络短视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控由主动走向被动、由局地走向国际,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由抽象走向具化,信息传递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这种嬗变使不良社会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发起新的挑战,即误导大学生价值观与价值取向、冲击和稀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形成信息茧房、固化学生思维。通过发挥网络短视频载体功能、强化国家民族认同、提升大学生自我把关能力以夯实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之基;利用网络短视频媒介功能、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提升大学生话语传播能力以扩展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之翼;完善网络短视频净化功能、优化信息传播环境、加强意识形态监管力度以纯洁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之气;拓展网络短视频实践功能、引领主流意识形态、丰富思想道德品质内涵以凝实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之体:对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