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愈加紧密。本文以《西游记》为例探析传统文学影视化过程中影视符号的塑造问题,借由符号学视角,从人物性格要素、故事背景要素、情感要素等方面解析传统文学符号,并与相应的影视符号进行对比。传统文学影视符号的成功塑造,应衍生创意故事,注重主旨意义的转换,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相似文献   

2.
<正>谭星在其硕士学位论文《龙与中国国家形象——中西方对中国龙认识的对比分析》中指出,要深入、全面地理解以《经济学人》为代表的西方媒体为什么使用"龙"这一符号指代中国,特别是以扭曲、凶猛的恶龙形象丑化中国,需要充分理解历史上西方对中国形成的固有消极印象以及"龙"在中西方文  相似文献   

3.
成语典故"叶公好龙"的故事流传已久,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学界存在着对"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三句的不当解读,造成较大的认识偏差。梳理"钩以写龙"三句释义的论争,采用新的理论视角,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对正确释义"叶公好龙"的成语典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符号学视野下的影视传记与书写传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书写传记就是传统的以语言文字符号书写的传记,而影视传记则是以影视符号记述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和事迹的一种传记体式。书写传记和影视传记在符号以及符号形式、结构、功能、语法和接受等方面都是同中有并。书写传记的符号属于实用性规约符号,其整体运作模式是转喻;而影视传记的符号属于艺术性非规约符号,其运作模式基本是隐喻。影视传记的出现,也必然会引发书写传记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5.
探讨传统文化元素在影视包装中的应用范式,通过文献分析和应用实践,对影视包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实际应用考察,综合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研究方法,从提升影视包装文化内涵与传统文化于影视包装应用途径两方面着手剖析。作为大众传播符号的影视包装,利用传统文化提升"意义所指"来升华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是实现影视包装作品丰富"意义所指"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对古文<叶公好龙>中"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三句做出了新的解释,试图解决其一直以来解释不一的现象.文章根据成语来源,结合文义对虚词"以"深入分析,并结合社会历史对"凿"字再解.  相似文献   

7.
张帆 《海外英语》2022,(11):211-213
非语言符号是影视跨文化传播过程的重要一环,其在国内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短片《包宝宝》作为中国文化传播典范,全片采用非语言符号叙事,在国际影视中广受好评。该文以《包宝宝》中的非语言符号为例,通过分析其中视觉与听觉类影视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效果,归纳非语言符号塑造多元文化、丰富作品细节的积极作用与造成刻板印象、文化折扣等潜在弊端,进而提出可能的改进方案,即扎根当代本土文化、多角度运用非语言符号以及融合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8.
影视产业,从选择精美素材到影视传播利好,涵盖四个环节:影视创制准备(前期)、影视创制、精美影视产品和影视推广(产品、艺术和文化)。影视创制的三个核心要件和影视产业的三个基础要件是优选民族影视素材;故事脉络及主人公历史、文化溯源;影视角色和情节艺术再创造。以动画电影《白蛇缘起》为切入点,对影视创制的三个核心要件进行了探讨:选取具有民族性、艺术性,兼具普世性的民族传说、故事作为影视素材;对选定素材中的情节、人物、历史背景、自然环境进行历史、文化溯源;在具体的影视创制阶段,用国格意识、精品意识、工匠精神引领影视产品中主题、情节、角色、语言、动画、歌舞、音乐、场景(建筑)、符号、意象等的艺术再创造。为(动画)影视(产品)的艺术创制、影视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影视产品(艺术、文化)的有效推广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象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被赋予了吉祥美好与团结和谐的深层文化内涵。然而在西方世界里,一方面由于西方dragon在其世界固有的邪恶的形象,另一方面由于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龙的有意妖化,中国龙在西方被有意无意地误读为邪恶的怪兽。随着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加深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中国龙的客观阐释成为中西方的共同诉求。在中西文化交流走向多元时代的今天,我们应保持自我文化独立,重构中国龙形象在西方的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10.
"龙"自古就是汉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是汉族精神的代表。广东的畲族在其《族谱》《图腾画卷》等宗族谱籍和民族史料、民间口头流传的《高皇歌》中也大范围地出现了关于"龙"的神话,且大多与畲族的始祖传说有关。畲族流传"龙"及其神话说明了畲、汉文化的交融与吸收,揭示了畲族文化变迁中汉文化的影响踪迹。  相似文献   

11.
美国学者雅各布森开创了从符号学角度分析翻译的先河,给翻译研究者们带来了新的角度和方法.符号学把解释和操作非语言因素也纳入了翻译研究的范畴.基于此,利用雅各布森的翻译观来解读影视字幕翻译,证明影视字幕翻译中各种因素的制约决定了译者对目的语符号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书写传记就是传统的以语言文字符号书写的传记,而影视传记则是以影视符号记述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和事迹的一种传记体式.书写传记和影视传记在符号以及符号形式、结构、功能、语法和接受等方面都是同中有异.书写传记的符号属于实用性规约符号,其整体运作模式是转喻;而影视传记的符号属于艺术性非规约符号,其运作模式基本是隐喻.影视传记的出现,也必然会引发书写传记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3.
应用符号学理论,对《思凡》的跨域嬗递进行梳理,发现作为昆曲文本的《思凡》是肖似符,并在剧本的基础上发展出其系统内部的索引符和象征符:作为戏剧术语的《思凡》是索引符,而作为影视建构的《思凡》则是象征符。通过对"思凡"故事类型的梳理和结构模式的提炼,结合"凡"的多重涵义,探索"思凡"符号的意蕴生成。  相似文献   

14.
2019年国内学界对中华龙文化的研究呈现出"炽热"的态势,研究主题多集中在龙纹的发展演变及其应用,古代典籍中的龙与龙文化,多民族视阈下的龙文化,龙的词汇、符号与形象,龙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新时代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方面。此外,在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较以往亦有较大扩展。在今后的龙文化研究工作中,仍需汲取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理念和成就,拓展龙文化的研究视野。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西方新文化史的研究范式对于深化龙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白族民间文学体系中,龙神话传说故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龙是白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中的重要形象,在白族民间文学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形象体系,在广大白族民众中广为流传。龙形象体系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水神意识和斗争意识是白族龙形象的两个核心意识,贯穿于白族龙神话传说故事体系的始终。由最初的“以龙制龙”的神龙崇拜,到“以人制龙”的降龙英雄的人崇拜阶段,龙形象由神圣一步步走向世俗。透过龙神话传说故事,折射出了龙形象发展演变过程中白族民众的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6.
史琦 《考试周刊》2010,(38):34-35
中国各民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同时,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图腾神——龙。中国人将它视为神灵,它既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又是帝王和皇权的象征,还是最大的吉祥物。中国人之所以世世代代执着地崇拜龙,一是因为历代帝王用龙树立自己的权威;二是因为龙崇拜中含有自然崇拜。本文分析了龙图腾符号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白蛇传"是我国民间四大经典神话传说之一。随着现代影视传媒技术的发展,以及经典故事原型本身所具有的永恒价值,在当代传媒语境中,"白蛇传"也备受读者青睐。借助于现代传媒,其故事被广泛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借大众传媒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在影视改编过程当中,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白蛇传故事流传的各个文本,并且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通过《新白娘子传奇》在情节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意蕴等方面对"白蛇传"故事进行的继承和创新,分析这继承和创新背后所体现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8.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在其文言注释中,有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在第四册课文《逍遥游》中的"三餐"解释不合理,在第一册课文《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趋"字解释不恰当,在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中对"迎取"的解释有争议。  相似文献   

19.
思政课教学要有主渠道,更应有第二课堂,这不仅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要求,更是新媒体时代的必然趋势。在新媒体创设的"高互动性语境"中,图像符号得到了广泛应用,让人们进入到以看为主的读图时代,各类视觉符号成为新媒体文化中主要元素。面对这些变化,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在立足现实基础上,创新思考对策,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20.
<正>顾润生:学校提出的新龙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以新龙文化涵育儿童品格基于什么样的思考?宗立: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与象征,龙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中华龙文化有着"团结合力、造福众生、与天和谐、开拓奋进"等精神内涵,强调的是一种集体精神,讲究的是要有群体意识。新龙文化是对龙文化的传承,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根据新时代对儿童品格的要求,既要让学生学会合作,体现群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