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政区"厅"伴随着明清时期同知通判职责的演变而出现。清代政区"厅"的设立数量波动显著,整体规模不断扩大;设立来源逐渐丰富;隶属关系复杂,其变化多与层级调整有关;空间分布广泛,总体上呈现"边缘性"。清代政区"厅"以同知、通判为正印官,部分政区"厅"设有武职官员。政区"厅"具有管理边疆紧要之地,对外巩固边防;管理难管之地,对内强化统治,这两个特殊职责。它帮助清廷实现了疆土的全面政区化;有助于解决旗民杂处问题;提高行政效能,维护地方稳定;充实和巩固边防,促进疆土的开发利用和汉族文化的播迁。  相似文献   

2.
清代初期,陕西省行政区划的变化相当频繁,清政府为加强管理,对统县政区和县级政区做出诸多调整,诸如散州升为直隶州,直隶州升为府,州县的改属与析置,卫所转变为府以及散厅的创立等。而一系列的变化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一是地处偏远,辖区广阔,为了加强管理而做出的调整;二是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乃是为加强军事控制而做出调整。同时,各级行政建制的变迁又反映出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张欣 《文教资料》2014,(16):100-102
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在行政制度上也有所革新。民初,地方行政区划仍沿袭清代制度,实行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三级制,省和府之间设道,实为监察区,不构成行政区。民国二年,北京政府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官厅组织令》、《划一现行各道地方官厅组织令》和《划一现行各县地方官厅组织令》、废除府一级行政建制,直隶州、直隶厅、散州和散厅一律称之为县。本文试图分析清末民初宣化府废府存县的原因,借以窥视清末民初地方行政废府存县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明清鼎革,长城一带景观变化明显。漠南本为蒙古游牧之地,清廷开疆拓土,以往作为边疆的长城被纳入腹地,大量汉族移民前往口外务农经商。随着族群关系变化,清代也在不断进行着行政建置的调试,不少蒙晋交界地带的政区建置经历了复杂的变迁。丰镇地区就从蒙古游牧地演变为卫所,再改为厅。政区变动是表象,背后关涉族群关系、土地利用、行政管理、治理策略等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拟以丰镇为个案,系统讨论政区设置、地方社会变迁与边疆管理方式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一清代的地方官制,基本上沿袭明朝制度,实行省、道、府(包括与府同级的直隶州和直隶厅)、县(包括与县同级的散州和普通厅)的四级地方行政制。习惯上所称的州县官,一般指府县两级的行政区的长官。清代的州有两类:一类是与府平行的直隶州:它直隶于省,下辖若干县,并治理一定地区,犹如今天的省辖市。直隶州辖下没有倚郭县(县治和府治同在一城的叫倚郭县。例如,清代江苏省会苏州府,既为府治,又是吴县、元和、长洲三县的县治所在地,此三县即称做倚郭县),这是它与府的主要区别。另一  相似文献   

6.
一、学校教育的兴起清代,青海回旅在开展经堂教育的同时,清政府还在此举办了以儒家思想为内容的义学,甚至把科举选士的一套制度也搬到了回族地区。乾隆十一年(1746年),西宁府创办“西宁回民社学”,据《西宁府新志》记载,“回民社学,在东关大街北。郡东回民甚众,多习回经而不读书。乾隆十一年,佥事杨应琚,知府刘洪绪,知县陈铦创社学,延师教读焉。”这是清朝在青海官办的第一所旧式回族学校。同治年间,西北回族起义失败后,左宗棠在回、汉民族地区大办义学,“设立汉回义塾……冀耳儒目染,渐移陋习。”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西宁设义学2处,乡义学22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行政区域划分为准,从府(州)、县(厅、州)两个层面对清代河南进士地理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清代河南进士分布区域广泛,但各府(州)和县(厅、州)之间进士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省域内进士集中分布于黄河沿岸的开封府、怀庆府、河南府,豫东平原的归德府和淮河沿岸的光州地区,府(州)域内进士数呈现从府(州)治所在地向周边各县(厅、州)递减的地理分布特征。这种分布特征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主要受到清代河南区域经济、人文地理环境、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代卓索图、昭乌达地区农村的官方基层社会组织是随着内地汉人的移入和农村的形成出现的,具有明显的植入特征。清廷为了加强对内地移民的统治,实行蒙汉分治,早在府、厅、州、县设立之前,就在内地移民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了官方基层社会组织——乡牌组织,其后又随着统治的需要,增加了一些辅助性的社会组织——太平社、团练会等。清末新政时,又配合新政设立了警务局。但由于事属初创,清代卓、昭一带农村的官方基层社会组织发育不是很完善,形式也欠规范,呈现出一些与内地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略论地方志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刘兰我国历史文献中,地方志资料非常丰富,现存志书约八千余种,省有通志,府有府志,厅有厅志,州有州志,其他如县、关、卫、所、镇、屯等,也有志书。地方志是对某一行政区域范围内从自然到社会综合情况的记录,既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安徽地区行政区划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安徽的行政区划在明朝时期初具雏形,在清朝时正式设立。明朝时期安徽全境首次被纳入一个行政区划,凤阳府的设置和督抚辖区的划分,使得安徽省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清朝康熙六年(1667)苏皖分省,安徽省在历史上始出现,经过雍正年间对省以下州府县的调整,安徽省的政区机构大致确定。经历了明清五百余年,从无到有再到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行政系统,安徽地区行政区划的这些变化背后蕴含着许多社会和政治问题,了解这些变化的原因,对当今安徽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资源配置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羁縻府州是唐代中央政府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地方行政机构。羁縻府州的设置应该在唐初武德时期,并且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设立。羁縻府州不同于一般的正州,有着明显的时间特点、地域特点和管理特点。唐代的羁縻府州在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少数民族政策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张婷婷 《天中学刊》2008,23(1):89-91
羁縻府州是唐代中央政府管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地方行政机构.羁縻府州的设置应该在唐初武德时期,并且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设立.羁縻府州不同于一般的正州,有着明显的时间特点、地域特点和管理特点.唐代的羁縻府州在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少数民族政策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雍正即位之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行政区划方面的改革基本奠定了清朝以后的基本政区格局.山西泽州地区有着特殊的经济、行政、自然地理状况,在雍正改革的背景之下山西泽州发生的“翟斌如妖言聚众一案”导致泽州直隶州成为了雍正时期直隶州升府改革的先例.  相似文献   

14.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在府州县外的郊区、乡镇村舍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基层教育机构。明代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学继承和发展了元代的社学制度,在设立和办学过程中颁布了相关的法令,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社会教化,为清代少数民族地区社学和义学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5.
唐朝是中国地方政区沿革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唐玄宗时把“府”加入到地方行政区划中来,唐太宗时设置的“道”和唐睿宗时变成正式建制的节度使辖区(方镇)在唐朝后期逐渐跃居州(府)之上成为地方一级政区,使唐代的地方行政区划逐渐由简单的州——县二级制经州(府)——县二级制最终转变为道(镇)——州(府)——县三级制。府、道和方镇(节度使辖区)成为地方政区对后世地方政区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建国后,经朱元璋及其大臣们的精心策划,调整全国行政管辖区,地方行政实行省、府州、县三级制。洪武九年改元时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省),一级行政区设有2直隶,13省和奴儿干、乌斯藏、朵甘3都司;二级政区有府140、州193;三级政区县1138。 两直隶,即朱元璋开国时建都南京应天府,称南京为直隶省,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又称南京为南直隶,北京为北直隶。南直隶辖今江苏、安徽之地,北直隶辖今河北。13省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浙  相似文献   

17.
铜仁(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史前(新石器时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几个时期,但分属邻近政区管辖,有时处于失管状态,由当地土著大姓管理,元明清时期,先有土司制,1413年(明永乐十一年)贵州建省后,在今铜仁境设思南、铜仁、石阡、鸟罗四府,后清政府设松桃直隶厅专管苗务。1912—1914年各府、厅、州一律改设县,至1943年(民国二十二年),今铜仁行政区划基本固定。  相似文献   

18.
地域型政区是"城乡合治"为特征的政区类型。明清时期,天津的地域型政区发展很快,天津道整饬副使、天津巡抚和天津州的设置是地域型政区发展的几个重要节点,标志着从萌芽、发展到确立。随之,天津的军事管理被行政管理所代替。而天津因临近首都、漕运中心这一独特的区位因素和行政地位的逐渐提高,促进了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清代宁夏府是回族、汉族、满族等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地区。传统史料有大量关于清代中后期宁夏地区回族的记载,但是对清代前期宁夏北部地区回族的记载却非常少。通过梳理几条关于乾隆时期平罗县人口招募与回汉居住格局的史料,表明平罗县在雍正至乾隆时期就有回族居住。而关于回汉民族的居住格局,尽管总体上是"回汉杂处",但平罗县回族与汉族则是"分界而居"。  相似文献   

20.
元明之际,凤阳府政区的演变大致经历了濠州、濠州府、临淮府、中立府到凤阳府的这样一个过程,其幅员也从吴元年(1367年)的2州4县增长到洪武七年(1374年)的12州24县,此时的凤阳府的辖区几乎涵盖当今整个皖北地区。究其原因,无非是政治、军事、经济和自然因素四个方面,其中政治和军事因素又占据着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