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吴永军 《教书育人》2006,(11):27-30
一、一个亟待纠正的长期存在的误解 在关于“基础与创新”问题的认识上一直存在一种误解: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创新精神及能力不足;美国学生基础不牢,但创新精神和能力很强。如果我们泛泛而谈倒也无所谓,但如果作为指导教育实践的某种“理论”的出发点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
一、一个亟待纠正的长期存在的误解在关于“基础与创新”问题的认识上一直存在一种误解: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创新精神及能力不足;美国学生基础不牢,但创新精神和能力很强。如果我们泛泛而谈倒也无所谓,但如果作为指导教育实践的某种“理论”的出发点则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严格的“专业训练”,可持续的、规模性创新是不可能的(偶尔的“创新”倒有可能)。没有基础的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才可能有高度的创新。古今中外特别是当代科学上的重大创新、发现无不证明…  相似文献   

3.
吴永军 《今日教育》2006,(7S):32-35
创新不足历来是我国教育教学的通病之一,指向于应试教育的繁琐的分析、讲解、训练充斥于各科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受到严重损害。针对这一弊端,新课程提出了“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各科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喜人局面正在形成。不过,我们不能不看到,由于人们对这一要求的理解有偏差,“忽视基础为创新而创新”的现象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提出“创新取向”的培养目标,并不是要忽视基础。实际上,新课程十分强调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才是新课程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基础。我们要重新设定和培育新的基础。它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精神层面,二是知识与技能层面,三是学习习惯和方式方法层面。  相似文献   

5.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机械操作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加强“微创新”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而提高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邵宝文  王丽 《文教资料》2020,(5):201-202,176
本文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行业、企业真实所需”为基点探索适合应用型高校的“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对“创业基础”课程开展教学模式探讨,优化课程内容,加强课程建设,探索因生制宜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多层次动态考核方式的教学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基础”课程开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刘玉莲 《成才之路》2011,(14):67-67
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靠提高课堂教学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面向 2 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是本世纪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因此 ,新世纪的中学教育改革 ,应定位在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使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之上。我校物理教研组 ,从我校“加强基础———求发展 ,严谨治学———扬个性”的办学指导思想出发 ,结合学校《强化基础与培养创新精神》的总课题 ,提出了“分层教学夯基础 ,激励创新育能力”的实验课题。经过近两年的具体实践 ,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一、分层教学是夯实创新基础的有力措施分层教学…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如果按照“创新的基础是人——人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成败在教师”这样的逻辑推理,笔者认为原因就在于:(一)当今的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二)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很少鼓励学生创新,甚至阻止学生创新。教学实践业已证明:只有自身具备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的教师。只有积极鼓励学生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相似文献   

10.
陈妙娥 《教书育人》2011,(12):30-31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主要指的是那些影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力量"或"决定性因素",如方法论、指导思想、研究成果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哲学基础主要体现在马克思的实践观和人的全  相似文献   

11.
工程训练教学是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卓越计划”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针对“卓越工程师”基础创新训练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展开了深入的探索、改革创新和实践,成为了学生提高综合工程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  相似文献   

12.
实验教学不仅能传授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环节第斯多惠指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播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如果使学生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而实验教学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是学习知识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  相似文献   

13.
中专《机械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械基础》是机械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挂图”的教学模式已跟不上培养目标的需求。为此我校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站在培养具有“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角度,探讨基础美术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人才培养观的需要。提出基础美术教育应加强艺术设计教育,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以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因此,教师要勇于进行教学改革,分层教学就是一种积极的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因此,教师要勇于进行教学改革,分层教学就是一种积极的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7.
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探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对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大家。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教学的本体论基础“实践”的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处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马克思把实践看成是“人的感性活动”或“对象性的活动”。具体说来,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特点:1.实践是人类的根本存在方式。人的深刻的本质不在…  相似文献   

18.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已被广大科学教师所采用。但教师们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许多误解,以为什么内容都要拿来“探”,什么环节都要进行“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9.
新的高考形势,其命题原则已经由“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为指导,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在新的高考形势下,地理教学应如何开展以适应其新的高考要求,是急待解决的。一、抓“双基”促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不排斥知识本身。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只有当基础知识相当熟悉的程度后,才可能谈得上能力的训练与掌握。事实上任何一种能力都不是空中楼阁,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之上的。教师如果没有狠抓“双基”教学,学生也就没有运用“双基”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实践创新教育的过程中 ,一些同志对“创新教育”产生了误解和疑虑。比如专业技术院校培养大专、本科人才 ,开展创新教育是否过于超前、脱离实际 ?搞创新教育是否意味着撇开素质教育 ?怎样在教学中正确实施创新教育 ?我们认为 ,消除这些疑虑和误解 ,需要从以下两点提高认识。一、正确认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首先 ,必须明确开展创新教育与开展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有区别 ,但这种区别是“核心”与“基础”区别。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强调的是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