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代同治、光绪以来,晚期桐城派的领袖人物曾国藩主政直隶,将桐城之学带到朴茂的燕赵大地,开启了学术新风."曾门学士"张裕钊、吴汝纶相继主讲直隶莲池书院,造就河北多士,形成了绵亘百年、历经五代的"莲池学派"."莲池学派"诸子以经济、学术之才,专精古文,旁及诗歌、书法、绘画、音乐、印学等多个艺术领域,形成了核心突出、层次丰富的文艺思想,是研究晚清、民国文艺思想绕不开的一个重要群体和流派.  相似文献   

2.
洛学是北宋黄河流域出现的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地方学派.此后,以它为源头的宋明理学成为河洛文化与黄河精神文化的核心部分.洛学在北方从黄河中游辐射到上下游,在南方发展为福建闽学、湖湘学派、江西学派、浙江永嘉学派和四川涪陵学派等地方学派,并演化为宋明理学,广播中华大地.洛学的演化轨迹为世人展现了一幅黄河精神文化在...  相似文献   

3.
以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中的语言学派的译学构想为切入点,以奈达、威尔斯、卡特福德和费道罗夫四位重要代表人物为例,旨在探讨这一学派对译学研究所作的语言学探索,并指出其贡献和局限性,这对全面深入认识这一学派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无疑将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李刚己是桐城派融纳畿辅文人群体、传道北方的中坚人物,"莲池学派"第四代的典型代表.为学融通中西,以致用为本,形成了其诗古文才学并驶、清刚雄深的艺术风格.他祖述桐城文统,以斯文为己任,秉承了"莲池学派"固有的文学观,提出"行谊文章相待为用"的观点;其诗除强调诗教之旨外,亦多儒家游心于艺的风雅情致,对莲池派诗学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时期,书法创作风尚和书学思想都出现了一种内在的嬗变与转型,其中尤以沈曾植的创作及其碑帖题跋中所寓书学观念为表征。沈曾植晚年寓居上海期间,专力于诗文创作与金石鉴藏,除承继清代金石学学术传统外,他还系统鉴藏和重估了诸多刻帖、丛帖的学术史价值。故他所倡导的碑帖互证的思想实绾和了碑学和帖学两种观念传统,代表着古代书学传统的一种逻辑完成。而其古今杂形的书体发展观念,拨正了清代金石学视野中唯北碑隶书为尊的书体认识,又蕴含着现代书学思想的历史起点。这样,从清初尚帖之雅正到清代中晚期尊碑之质朴,再到晚清民初主张碑帖融合之会通审美,清代书法思想在以沈曾植为代表的一代学人身上,完成了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6.
臧庸学术境界的提升和他与扬州学派名家的学术交游有着密切关系。其中,臧庸多次受刘台拱关照与举荐,并请为撰序;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曾托臧庸校《小学钩沉》一书;臧庸视焦循为“谈天三友”之一,且为之撰写《焦氏世徳记》;阮元多番邀臧庸校《经籍籑诂》《十三经注疏》等书;凌廷堪以《校礼堂文稿》示臧庸,并属题《校礼图》。关注臧庸与扬州学派的学术交流,对探讨臧庸的学术成就以及扬州学派和常州学者的学术联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钱穆先生是现代著名的史学家,其对北朝历史的研究很值得关注。其认为当时北方诸儒对学术的继承使得儒统不绝;北方各民族的融合以及胡族的汉化,使文治势力不断进展;北朝士族门第保存了传统学术与文化命脉,并促进胡族的汉化;“均田制”与“府兵制”的颁布与实行,基本解决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问题。本文就钱穆先生所著《国史大纲》为中心,欲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明代保定书院不仅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而且拓展了书院历史的知识,丰富了地区教育体制及其思想的内涵.书院的教学活动丰富,内容既有时代特点,又有区城个性,尤其是程朱学派、陆王学派在保定不同书院的传承与争鸣,体现了明代中后期学术文化在北方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9.
颜李学派是清初著名的学术流派,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颜李学术传播不久,在清中叶即迅速衰落.颜李学的衰落与社会生态的变化有着必然联系,亦与其自身的缺失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0.
元灭南宋前,南、北方的学术与诗文各自独立发展,无甚交流。"南士北游"率先打通了这种隔断,南、北方的学术与诗文在大都产生了交流融合。在交流过程中,南方的诗学理念与诗文传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延祐间,袁桷、虞集等南方文士倡导雅正的诗文风格,并通过雅集唱和、奖掖后进等方式影响着诗坛的诗文创作倾向。在他们的影响下,元中期雅正诗风形成。  相似文献   

11.
显然,近代自然科学界最负盛名的学派当首推本世纪20年代以N·H·D·玻尔(NielsHenik David Bohr,1885~1962)所领导的丹麦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为中心形成的那个理论物理学派——哥本哈根学派。该学派由于对量子力学的创造性研究和哲学解释而举世闻名。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丹麦的N·H·D·波尔和德国的W·K·海森堡(Werner  相似文献   

12.
1947年"文化产业"概念经由法兰克福学派提出后,迅速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反响,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理论体系。法兰克福学派从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文化产业理论;英国文化学派(又称伯明翰学派)坚持文化的平民立场,强调文化对社会生活的介入功能,主张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进而开创了文化研究思潮;以美国文化产业理论为代表的当代西方文化产业应用理论则十分注重对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消费方面的研究,代表着当今世界文化产业理论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李塨与方苞都是清代著名学者,二人往来密切,彼此推崇,也相互辩难.他们关于《南山集序》说法的矛盾,揭示其背后隐藏着真相.他们关于格物及虚实之学的争论,展现程朱理学与颜李学派之异同.他们对于礼义的探讨和礼俗的践履,可以窥见清初礼学兴起及其重视践履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国际长安学的学术研究命题是以古长安所具有的明确而丰富的历史基础为根本依据,在现代西安国际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史学研究课题,其中,"问题史学"意识是这一课题的深层理论逻辑。从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出发,以历史为依据,面向未来,这是国际长安学应坚持探索的基本研究道路。正确认识并重视"问题史学"在国际长安学研究中所发挥的重要指导作用,对于构建国际长安学的理论及指导具体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以马克思主义史学"范型"为真正的理论前提,对实证主义和年鉴学派的学科"范型"进行有机综合,则是构建国际长安学研究理论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学派构建是教育学中国化路径之一,厘清"教育学派"与"教育学学派"概念之分是这一路径选择的逻辑起点。制约"中国教育学学派"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学科学性的模糊、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间的紧张以及教育研究者学术品质的薄弱。基于学派的基本性质,夯实教育学学科基础、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和坚守学者良知是教育学中国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毋庸置疑,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经历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组织活动最严密,影响范围最大的一个派别。所以,人们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和研究往往集中于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关注和研究。而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是其理论的核心,而批判理论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演进,后期的"批判理论"对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而我们的研究方法是以重点的代表人物为出发点去探究"批判理论"在人物环境中的影响下的发展趋势,寻求在人物框架下的新突破。因此,这样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研究后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态势,从而对于整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文艺学派中的一个派别,神话学有着它无可替代的地位.19世纪神话学出现于欧洲学术界,在20世纪传入中国.受到清末民初盛行的疑古疑经"古史辨"思想以及"向西方寻求真理"热潮的影响,中国文人很快开始注意到西方神话学,并试图用批判性理念重新思考我国传统的古史文化,中国文艺学派神话学研究由此开始兴起[1].对中国神话学兴起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以及主要内容的梳理,能够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神话学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诗学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文化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安德烈.勒菲弗尔将意识形态和诗学引入翻译研究,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操纵。本文以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为基础,以《西风颂》的三篇译文为例,来分析诗学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家族之一,孔氏家族具有源远流长的家学传承。在清代曲阜孔氏家族获得的成就极其辉煌。孔氏家族学术的发展与特有的孔氏家族制度、科举仕宦的生活阅历、世代相传的家学渊源以及世居曲阜的地域环境等具有一定的关系。清代学术成就最为突出的曲阜孔氏家族中的代表人物为孔广森、孔广林、孔继涵以及孔继汾等四位学者。本文对清代曲阜孔氏家族的学术研究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希望能够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0.
雒江生先生耕治小学(文字、音韵、训诂) 40余年,学术史的养成在于自中学发轫的自悟和先觉,而学问累积兴发于兴趣和坚持,治学上直接继承了章(太炎)黄(侃)学派,进而发扬光大了有训诂、考订之长的乾嘉学风,代表作《诗经通诂》《尚书校诂》两著,直击古典语文学的源头——“诗经学”和“尚书学”,在重证据罗列兼蕴朴学文风的同时,特别强调从语言文字训诂入手,审订文献、辨别真伪、校勘谬误、诠解语义,进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体现出他小学研究特有的学术肌理和识鉴维度。他的其余述作论文,令人最服膺之处在于“精审”,主要构建了两个学术场域:其一是以小学开路,在文字学、训诂学、古典文学方面自筑机杼;其二是以文字学为基础,在关涉天水与陇南的方言学、古代文史等方面力有创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