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杨丹 《华章》2011,(18)
<哈姆雷特>和<红楼梦>>都有关于婚姻选择的描写,通过对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爱情与宝黛爱情作比较,可以看出中西方对婚姻问题的不同.而这种差异,却与中国和西方的不同的传统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曹雪芹描写的宝黛爱情体现了自己对爱情生活的理念.在<红楼梦>中,作者对早期少年爱情有着极为精彩的描述,其描述具有这一年龄段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这部悲剧小说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从繁荣走向衰败的过程.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和罪恶本质.其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贾府兴衰过程--时代悲剧:宝黛爱情毁灭--社会悲剧:众多人物命运--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4.
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描写了四对年轻人的爱情婚姻.文章通过<傲慢与偏见>中这四对年轻人婚姻的分析,提炼出了作者的爱情婚姻观:贪图金钱和情欲的婚姻不会幸福,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才会幸福;财产和社会地位是幸福婚姻的重要保障,但不应单纯地为了金钱而结婚.  相似文献   

5.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它在明代被成功改造为戏曲样式.虽为描写男女爱情的作品,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及结局的设置上,明代的"梁祝"题材传奇却表现出了不同于一般才子佳人戏曲的独特艺术价值.本文结合<群音类选>中收录的<访友记>残出对"梁祝戏曲"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解读"梁祝"戏曲作品.  相似文献   

6.
王长福 《中国教师》2014,(13):92-95
<正>高中语文必修3选编了《红楼梦》第3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的一段故事,取名为《林黛玉进贾府》(下称《林》)。笔者拟以《林》文为例,通过探究"谁是‘宝黛爱情悲剧’的幕后黑手"来阐释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要重在准确、深刻和个性化。一、《红楼梦》"对女性尊重"的微观认识"宝黛爱情悲剧"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最高峰《红楼梦》的一条叙事主线。整部小说通过对贵族阶层"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盛衰描写,展示了  相似文献   

7.
文康的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被称作是"<红楼梦>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其语言呈现出来的一些过渡期特点,在近代汉语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就该文本中颇有特色的"将"字,在搜集全部用例的基础上,尽可能对"将"的虚词用法进行细致地描写和分析,从中揭示出一定的语言事实和语言规律.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在独具特色的爱情小说<伤逝>中,不仅以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更对人生道路中的重大问题——爱情婚姻进行了深刻地探索.其中对于爱情的解读,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了<伤逝>中爱情失败的原因及引发的深思.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一生熟读<红楼梦>,盛赞<海上花列传>,并且有意识地从这一传统中汲取创作所需要的资源,使其作品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她的长篇小说<十八春>中,这一文化传统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写法上,张爱玲有意识地模仿<红楼梦>中灵活变换的人物视角并以之代替西方现代小说较为严格的单一人物视角,具体表现为该篇小说开头部分所出现的"叙述跳角"和人物容貌描写上独具匠心的布局方式.第二、在道德问题上,<十八春>从个人对于家族的责任义务与对于情欲的适度克制这两个方面分析人物的品行,尤其强调前者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褒奖一切对于家族生计有所贡献的行为,具有较为明显的道德保守倾向,这也显示出与<红楼梦>、<海上花列传>相一致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贾宝玉流泪原因、过程与意旨的分析,论述眼泪在描写宝、黛爱情,塑造贾宝玉"情不情"独特个性和表达生离死别的男性友情时所起的独特、深刻、诗意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以宝黛钗的爱情婚姻为重要线索 ,摆脱了才子佳人小说大团圆的俗套 ,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和贾宝玉、薛宝钗的婚姻悲剧 ,展现给读者的是贾宝玉那没有婚姻的爱情和没有爱情的婚姻 ,深刻揭露了封建家族的黑暗和腐败 ,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礼教制度 ,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以其对爱情描写的深刻性、广泛性、悲剧性成为中国小说史上描写爱情的顶峰。文章从与《牡丹亭》、《西厢记》等作品的比较中,阐发了《红楼梦》所表现的全新的爱情观,揭示了《红楼梦》将爱情置于封建社会全方位背景下加以描写的独到之处,剖析了《红楼梦》所表现的理想爱情的悲剧价值。  相似文献   

13.
<伤逝>与<幸福的家庭>是两篇以新式婚恋为题材的小说,显示了鲁迅对婚恋问题的持续性思考与探讨.从"互文性"的角度,可以探测鲁迅对爱情的态度:所谓的新式婚恋,不过是新时代的旧悲剧.因对青年的宽容与爱护,加上自身人生经历和情感经验以及心路历程的投射,对新式爱情婚姻,鲁迅只是无奈地感伤地嘲讽.  相似文献   

14.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全书的中心情节,是作者倾注了大量的笔力描写的并最让人感动的真正的爱情悲剧.造成这出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自身性格和命运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三角恋爱"是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这一现象,对文学创作和社会生活都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静静的顿河>与<第二次握手>的爱情描写同异的比较分析,揭示在"三角恋爱"这一文学母题中东西方民族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6.
论关汉卿杂剧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卿 《陕西教育》2009,(1):80-80,79
在关汉卿的杂剧创作中,描写最多的是女性形象,其中有思妇、有弃妇、有大胆追求爱情的女子、天真烂漫的少女以及技艺高超而又生活痛苦的女艺人.他的杂剧极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和人生际遇,在理解、肯定、讴歌女性的同时,更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和理性精神,极具时代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汉卿是上承<诗经>、下启<红楼梦>的一位突出的女性意识的觉醒者.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在成书传播过程中,"程甲本"出版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乙本"出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136年后,从1927年胡适发现1754年脂本开始,又陆续出现了多种脂本,这种文化现象,是红学中的"鲁壁古文"现象.<红楼梦>真伪问题沸沸扬扬,争论不休.在争论过程中又发生一些令人深思的作伪现象,如曹雪芹佚诗、河南郑州博物馆的<曹雪芹画像>、南京出现的"靖脂本",这些情况都促使人们要求还<红楼梦>的本来面目.刘心武的"学术小说"是创作,不是红学研究.红学研究呼唤科学的研究方法,只有提倡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解决"鲁壁古文"式的"脂本"中的种种疑问.只有科学的、历史的、艺术的研究方法才能使<红楼梦>和曹雪芹更加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8.
丛叔卿 《考试周刊》2008,(22):191-192
林黛玉是曹雪芹在小说<红楼梦>中,描写的兼具美丽、才情于一身的的女性,她更是小说中唯一的女诗人,小说中林黛玉的诗共有二十多首,是<红楼梦>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一部<围城>,差不多所有的男女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情爱领域,钱钟书先生用其不朽的笔描绘了关于情与爱的众生相.爱情自古以来常被描述成是山盟海誓,海枯石烂.但<围城>中我们看不到这些,有的只是爱情的"陷阱",婚姻的悲剧.但是,现代的我们不该对爱情与婚姻抱有悲观的态度,我们应该相信,只要真心寻找,耐心经营,幸福是可以找到的.  相似文献   

20.
吴智龙 《文教资料》2009,(18):34-35
"落花"这一意象,自古以来就被广泛采用,红楼梦中由"黛玉葬花"引出的<葬花吟>则是给了"落花"一个归宿.本文就将从<葬花吟>与唐寅<落花诗>、龚自珍<西郊落花歌>的比较入手,探索"落花"意象的发展与开拓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