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典诗歌之美不仅在其意境,而且在其表达。双关与典故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两种修饰手法和艺术技巧。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双关与典故的英译一直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在分析双关与典故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对其英译中相关技巧进行了归纳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拟以几首古诗为客体,从主语(人称和数)、时态、措辞、音韵格律、主题和意境等多方面来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性及其英译方法,从而论证了从模糊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必要性以及文中所提英译方法的可行性。诗歌英译不单要考虑其自身的模糊性,同时也要考虑尽可能用模糊性的手段来翻译,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传译给外国读者。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词中双关与典故的英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典诗歌之美不仅在其意境,而且在其表达。双关与典故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两种修饰手法和艺术技巧。由于语言、化差异,双关与曲故的英译一直是翻译中的难点。本在分析双关与典故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对其英译中相关技巧进行了归纳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词细腻含蓄的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也是艺术美学与文字美学相结合的感染力,能激发读者对美的触觉及感性意念。因此,从翻译角度上来讲,意象是诗的灵魂,译诗即译意象。此文概括总结了中国古诗意境的表现方式以及意境传达的英译策略,有助于译者更准确地英译古诗意境美。把中国的文化美、中国的古典神韵传达给更多的西方读者,使全世界更多的读者能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此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5.
赵晓明 《现代英语》2023,(22):114-117
文章旨在深入探究蔡廷干在英译中国古典诗集方面的翻译实践与贡献。蔡廷干以其深厚的汉学功底和对西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开创了中国本土学者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先河。文章首先概述了蔡廷干的翻译背景及其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领域的开创性地位,随后详细分析了蔡廷干《唐诗英韵》的翻译策略、方法和风格。通过深入研究蔡廷干的翻译作品和理念,文章旨在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进一步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国际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诗歌翻译中能否传达意境也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立足中国传统的意象理论,结合中外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诗歌翻译的成果,对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对于前者.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再现原诗意境;对于后者.译者应善于变通.必要时可舍“形”取“神”,以保留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7.
论形象思维与古诗英译中的意象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与思维密不可分,形象思维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至关重要。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非文化意象和文化意象两种。对于前者,译者一般采取直译法,在保留原诗意象的同时再现原诗意境;对于后者,译者应善于变通,必要时可舍“形”取“神”,以保留原诗意境。  相似文献   

8.
秦思 《中学生英语》2023,(4):95-107
20世纪70年代迄今,美国出版多部中国禅诗英译选集及禅宗隐逸诗僧诗作单行本,英译中国禅宗诗歌逐渐形成中国古典诗词在美译介一个醒目的翻译诗学特征与诗歌翻译次场域。禅诗翻译既是翻译文学,也是诗歌文学和宗教文学。本文试图从禅诗英译发生时美国的宗教、文学、以及诗歌翻译三个方面回溯与梳理禅诗英译次场域形成的历史脉络,再现禅诗英译在美的滥觞与发展。归根结底,禅诗翻译的形成与建立,源自宗教、文学与翻译场域的历史互动与对话融合。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崔颢所做的《黄鹤楼》集意境美、音韵美、形式美于一体,被誉为唐诗七律之首。为了能保留原诗中的美学意蕴,在《黄鹤楼》的英译过程中,许渊冲将"三美"论应用其中,使译作充分传达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这一翻译思想与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不谋而合,为古诗词翻译提供了新视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蔡廷干是独立完成中国古典诗歌英译集的第一人,是华人独立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先驱。研究其翻译策略与译诗目的及其翻译得失,对于学者间总结经验、以更好地向西方社会传播中国经典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李白诗歌作为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杰出代表,不管是译者对其诗歌的选择还是具体译文,都必然体现出译者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目的。文章主要通过《独坐敬亭山》译文的具体评析对此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李艳 《文教资料》2008,(35):52-53
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中强调"意境"的传达.本文认为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首先应深入分析原诗的意境,然后选择英语中相对应的适宜的语言,充分传达其意境.  相似文献   

12.
姚婷婷 《文教资料》2012,(10):22-24
本文通过对王维部分作品的英译分析,探讨王维代表诗歌中所体现的意境美在英译过程中的转换问题,从而确定一个相对合理和科学的翻译标准,使原著和译本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诗歌视象、音象、义象、事象、味象的五美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3.
潘慧莉 《文教资料》2006,(24):94-95
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质特征为“意境”美,本文从“意境”的概念入手,探讨了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实现“意境”教学的途径,指出教师只有通过对古典诗歌“意境”的分析,才能抓住诗歌的内质,才能把分析古典诗歌落实到实处,才能使学生受到古典诗歌美的熏陶,也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由于译者对诗歌意境的把握的出入、汉英语言表达的差异以及文学意象文化内涵的不同,往往造成了翻译过程中意境美的损漏.译者只有深刻领悟和体味原文,谙熟原语与译语的语言及文化差异,采取直译为主兼顾意译的翻译策略,灵活运用翻译技巧,方能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5.
古典诗歌中有些可以译,有些不可以译,不能一概而论。作者试图从诗歌意境的角度,包括诗歌的多层次、诗歌的模糊美以及诗歌中典故与比喻等方面来阐明:诗人以隐晦的笔触表现一种微妙复杂感情的古典诗歌,要通过翻译恰当地再现其意境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李白诗歌饱含丰富绮丽的意象,在英译中恰当地传达这些意象,对于保存原诗神韵.增进西方读者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前人翻译李白诗歌的译文,总结在翻译中意象传达的处理方式及翻译方法和技巧.旨在为李白诗歌英译提供一定参照。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中国古典散文《桃花源记》的英译,并着重从翻译策略、具体词句的翻译及古典散文意境的传译三个层面谈谈笔者在翻译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有其自觉的文化意识和美学目的,他的翻译实践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看,庞德的中诗英译符合原作与译语读者的明示-推理交际要求,以较小的认知努力获得了足够的语境效果,成功地实现了原作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译者通过实现诗歌思想情感的对等和有效传递原诗的意象,忠实再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同时,庞德所采用的两种翻译策略--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都在技术层面上保证了以意境忠实为基础的最佳关联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传递诗歌内涵和诗人情感的关键因素。意境之美,美不胜收,意味深长。故能否恰当地把古体诗中的这份美传递给外国读者成了汉诗英译中的重中之重。然而,意境传递可以说是先天不足,因为它涉及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这使得许多译者望而却步,惊呼诗歌不可译,意境无法传递。但是,先天不足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文章基于对诗歌这朵中华文化奇葩的热爱,力图通过对意境的重要性的阐述,说明意境传递对于诗歌翻译的重要性和诗歌翻译对于传播中华文化的关键性,进而通过对许渊冲、吕叔湘等学者关于汉诗英译的理论和佳作的总结和反思探考如何弥补汉诗英译中的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20.
古诗英译的意象组合美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翻译最重要的层次是美学层次,中国古典诗词的译者应努力将原诗意象组合创造的审美形态,通过译语充分再现出来。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三种具有代表意义的意象组合美,即意象组合的动态美,蒙太奇之美以及情感美,并就三类意象组合美在英译文中的再现通过实际译例比较分析相应的翻译策略及应当引起译者重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