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前,幼儿单纯性肥胖正成为严重的儿童健康问题。让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防止肥胖,能达到不使孩子过胖而又健康的目的。我园通过对肥胖儿童管理有效策略的研究发现,激发肥胖儿童运动的兴趣,鼓励肥胖儿童真正地"动"起来,可以有效地控制肥胖儿童的体重。一、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鼓励幼儿童在家"动"起来家长配合程度是肥胖儿童体重成功控制的关键。我们争取家长的配合,调整了对肥胖儿童的干预  相似文献   

2.
张召 《今日教育》2007,(6):35-35
不少家长都认为孩子长得胖是好事情,胖娃娃逗人爱,但从营养观点来看,肥胖是一种病症,是属于不健康状态。肥胖的发生虽有遗传因素,也与心理原因有关,但主要是能量的摄入和消耗间的不平衡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儿童肥胖症,已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营养性疾病。据最新调研,我国儿童肥胖症的患病率约为8%,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患肥胖症的儿童已超过12%。肥胖症严重地影响着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怎样帮助孩子远离肥胖的困扰,已成为家长、儿童保健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4.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约有7000万人患肥胖症,从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情况来看,全世界每5年肥胖的人数就增加一倍。在我国,肥胖者的人数也不断增多,特别突出的是肥胖儿童,目前已占儿童总数的10%,并且以每年7%-8%的速度递增。一、儿童肥胖的危害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长得胖,是吃得好,养得好,身体健康。殊不知,胖给孩子带来的是莫大的麻烦和危害。(一)影响儿童智力的发展儿童智力的发展水平首先取决于脑的发育情况。婴幼儿期是脑发育的迅速时期,许多神经网络正处于形成中,使孩子生活经验、知识经验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的养育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可是家长由于缺乏科学的养育观,对孩子的养育易陷入以下三大误区。误区一:孩子胖才算身体好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体重超过该儿童年龄标准的20%即为肥胖。目前我国学前儿童肥胖率女孩为2%,男孩为3%,这跟家长的养育观是分不开的。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胖才算身体好。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这些家长一味给孩子吃营养食品,加餐加点,以致营养过度造成肥胖。事实上,肥胖并不意味着身体健康,有些肥胖儿,实为贫血患者。研究表明3岁以前的肥胖儿还易患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的疾病以及腹泻;3岁以后的肥胖儿往往成年后仍肥胖,增加了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糖尿病、结石等病的发病机率,所以说小儿肥胖有百害而无一利。  相似文献   

6.
一、营养过剩很多家长非常注意给孩子吃得好,认为吃得好,长得胖,就是健壮。这种看法是不科学的。肥胖是病态,决不等于健壮。幼儿肥胖的原因,除少教有内分泌疾患外,多数属单纯肥胖。单纯肥胖一般都是营养物质过剩,造成脂肪细胞数量增多和脂肪细胞个体肥大,多余的脂肪堆积在身体各部,再加上活动少,使小儿形成肥胖症。  相似文献   

7.
盛晓阳 《父母必读》2022,(3):102-105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蛋肉禽鱼类的消费量持续上升,而对谷薯类主食的摄入量则持续下跌,这种变化在孩子中尤为明显.同时,随着超重儿童、肥胖儿童的增加,家长们也担心孩子多吃主食会更胖,因而也默认了孩子少吃主食.但是,这种做法低估了主食对孩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常常发现一些孩子入园时,手里拿的包里装的都是吃的喝的,有的孩子则干脆拿着家长给的零花钱去买零食。这种现象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儿童入园以前大多都在家里吃过饭了,到幼儿园里还要添加副食,如再加上儿童带的零食,天长日久,儿童对食物的心理需求和进食量超过其身体所需的营养量,这实际是一种病症,称儿童多食症。此症有轻重之分,轻度的一般不必在意,但严重的则会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生理上,儿童多食症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和肥胖症等;在心理上,患有多食症的儿童,容易养成对食物的依赖心理,过于肥胖的儿童还易产…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孩子长得越来越胖了。家长们应该如何采取措施防止其肥胖呢?首先就是要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户外活动尤其应当提倡。童年应是身体运动的旺盛时期。超重的儿童可能长成肥胖的成年人,并为将来不好动的生活方式付出更多的代价。为了避免其肥胖,除了为孩子提供多种体育锻炼的机会外,还应当向他们提供营养全面的饮食和有益的饮食环境。家长们要有耐心并要理解:孩子们的许多饮食习惯是“正常”的。如何从一开始就养成有益于孩子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关专家提出了一些忠告。有些饮食上的问题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家长们往往担心他们的孩子“吃得…  相似文献   

10.
家教信息     
孩子身心健康的动力源上海市儿童少年心理发展中心儿童精神卫生学博士杜亚松认为,父母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动力源。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归根结底是父母的教养问题。学龄前,父母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动力源,学龄后就变成了家长和教师双重动力源了。家长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上海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徐俊冕等专家认为,家长不健康的  相似文献   

11.
《家教指南》2004,(7):33-33
性早熟的孩子频频出现,儿童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一项调查显示,八成儿童自我感觉不幸福。著名儿童保健专家秦锐教授称,家长在儿童保健和喂养方面的三大误区导致了现在“问题儿童”越来越多。第一个误区就是家长对儿童保健的认识简单化,很多家长以为儿童保健就是打打预防针、量量身高体重等,根本没有意识到通过孩子身高体重的变化来发现一些发育问题,这就导致性早熟、身材矮小、肥胖的儿童不断出现。第二个误区是家长不重视儿童的神经心理发育,导致有心理问题的儿童也越来越多。第三个误区就是喂养不科学。现在的城市儿童面临的已经不是…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条件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由于某些家庭没有一个合理的饮食结构,至使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肥胖儿童,这种少儿肥胖症不仅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同时也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的饮食和锻炼,是每个生物教师都应该注意的问题,因此我在教授“生物化学”这门学科中,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儿童和少年中单纯性肥胖症的发生率有所上升。有些家长误以为孩子胖就是健康、身体好,因此对孩子的肥胖不加注意,任其发展,这是不对的。 大部分单纯性肥胖儿与正常体重儿一样活泼、健康。但是,部分单纯性肥胖儿却会出现一些病态现象,其中之一就是肝脏“发胖”,也就是肝脏内脂肪含量明显增多,医学上称之为脂肪肝。正常孩子肝内脂肪含量仅占肝脏湿重的3%~5%,而肝“发胖”的孩子,肝内脂肪含量超过肝脏湿重的10%。调查表明,有的孩子肝内脂肪含量竟高达40%。 从临床看,脂肪肝患儿大多呈肥胖型,无明显症状,其食欲…  相似文献   

14.
我国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处在迅速增长阶段,肥胖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遗传、营养过剩、缺乏运动是导致儿童肥胖的三个主要因素。家庭干预,包括家长的积极态度和有效的健康减肥措施,对于预防及控制儿童肥胖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育》2011,(12):48-48
随着美国人的饮食越来越快餐化,年轻糖尿病人的发病率也直线上升。儿童青少年肥胖症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演变为2型糖尿病。针对这一情况,美国的教育机构和健康部门携手,从各方面防止“胖孩子”变成“糖孩子”。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一些家长忙于事业,没有更多精力照顾孩子,于是把孩子送进寄宿制学校。这种方式是锻炼了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还是会因为缺乏父母的细致关照而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呢?虽然任何一种教育方式的利弊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很难一概而论,但是,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的王争艳教授依然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儿童不适合寄宿制生活,父母的细致照料才能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游戏,在一些家长那里成了一把双刃剑,它时而被指责为淘气、懒惰,时而又成为奖励的手段。当孩子玩疯了忘记其他时,家长就会斥责说:"你就知道傻玩傻乐。不认字、不学算术、不干正经事。"当孩子表现特别乖时,家长又会说:"你今天很听话,表现得真好,快去玩游戏吧!"其实,游戏是儿童认识和理解社会的手段。对于儿童的社会化成长的作用举足轻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蒙台梭利指出:"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游戏不仅有启智的功能,家长如果正确运用游戏方法,更能帮助孩子从中认识和体验真善美。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儿童肥胖症的检出率从1986年的0.91%上升到2014年的5.0%,而同期全国总的年平均增长率高达9.1%,儿童肥胖已成为公共健康的热点问题。肥胖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构成威胁,从生理、心理、家庭、社会等方面诱发心理问题。明确干预目标,采取干预措施,运用玩沙盘游戏,对单纯性肥胖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干预,缓解身心失调、社会适应不良、人格发展障碍等现象,促进单纯性肥胖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编辑王维肥胖已被视为当今医疗领域里一项较为艰难的“工程”,之所以被视做“工程”,是因为控制肥胖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用较强的自我克制力量以及科学的方法来战胜。近年来,我国肥胖人群呈较快增长和日益低龄化趋势,使胖孩子的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减肥问题。但儿童减肥较成人困难更多,因为儿童处于成长发育中,稍有不慎就会给他们的健康带来危害。由此,儿童减肥不可禁食和手术,更不能使用药物。只能依靠改进膳食、增加活动、改良生活习惯和改变观念。儿童减肥年龄指6~18岁的儿童。当孩子体重超标20%时,可按下述的运动与饮食处方控…  相似文献   

20.
徐芳 《家庭教育》2008,(6):40-41
正常的体重是一个人营养状况良好的表现。体重过高或过低都不健康。人们常常会把胖孩子形象地称为“小胖墩”,而将过于消瘦的孩子叫做“豆芽菜”。体重超重或肥胖,会增加罹患许多慢性疾病的危险性;体重过低则会影响正常的发育,引起学习能力低下等问题。就目前来看,我国儿童营养状况存在两极分化的局面,肥胖和营养不良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两大营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