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刍议课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文化的实质,是课程文化最根本、最深层、最终极的规定性。从文化根源看,课程文化要有民族性和传承性。从文化发展看,课程文化要有时代性和创新性。从文化本质看,课程文化要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从文化属性看,课程文化要有人本性和自觉性。从文化构成看,课程文化要有多元性、融合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关于课程文化的系统研究才刚刚起步,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也是多样化的。课程文化是一种自主、自为的新文化。从文化根源看,课程文化要有民族性和传承性;从文化发展看,课程文化要有时代性和创新性;从文化本质看,课程文化要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从文化属性看,课程文化要有人本性和自觉性;从文化构成看,课程文化要有多元性、融合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3.
课程文化:涵义、价值取向与建设策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文化问题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广义的课程文化包括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其中前两方面是课程文化的外层,精神文化方面是课程文化的内核。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从文化根源和文化发展上看,课程文化要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从文化的层次上看,课程文化应正确对待知识、技能和智慧,立志塑造人完善、自由的心灵,全面实现课程文化的育人价值;课程文化重在“以人为本”;课程文化的最终价值是关注生命教育,体验生命的深度和理想的高度。课程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和而不同”,防止顾此失彼与“重硬轻软”,处理好外在与内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课程文化的实质,是课程文化最根本、最深层、最终极的规定性。以往的研究侧重从课程的角度或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课程文化的内涵,应该说这是理解课程文化内涵的一种视角。本文从课程与文化两个概念的共同属性来把握课程文化的内涵。它是主体发展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从儿童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幼儿园课程,发现当前幼儿园课程明显脱离儿童文化.儿童文化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适应儿童自身文化发展需要;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要发展儿童文化;幼儿园课程的评价要尊重儿童文化.只有让幼儿园课程向儿童世界回归,向儿童文化靠近,才更有可能建立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千百年来,课程完全遵循着社会文化的理路嬗变,成为传承文化和知识的载体.这一点固然无错;然而当代的课程,在被赋予文化传递角色的同时,其文化品性和文化底蕴也在逐步迷失.从西方课程的发展演变史看,课程文化品性迷失的原因是泰勒原理的双面影响,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重构课程文化品性.  相似文献   

7.
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趋势看,“课程理解”逐渐成为当前课程研究的主导话语方式,课程文化成为课程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对象。以人文理解的研究范式进行课程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的研究目的旨在用人文理解的范式在观念与制度层面研究课程文化,进而探讨课程文化体系和课程文化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8.
面对未来10年,中国的课程改革还有一个持续深化的问题。概括地讲,深化课程改革,就是在总结与反思过去10年课程改革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科学地将课程改革推向更加成熟与更加完善的阶段。从一定意义上说。检验课程改革成熟与完善的主要标准,就是看课程改革是否实现了所有参与主体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此。要在三个方面实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建构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要有中国概念;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进程,要做创造性转化;国家中长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要以创新的课程文化来引领。  相似文献   

9.
远程教育课程文化是对课程的意义、价值、使命、地位、作用的揭示和体现,反映了课程主体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和文化理念.远程教育课程目标文化、内容文化、实施文化是远程教育课程文化的三种主要形态,其根本特征为开放性、社会性和创新性、技术性.构建远程教育课程文化,首先要树立远程教育课程文化的理性自觉,确立远程教育课程文化的主导价值;其次在构建的策略和途径上,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在课程体系的平台上渗透课程文化,要坚持"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和运作模式,要提高教师在课程文化构建中的地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大学校园文化吸收地域文化从数量上看,是丰富校园文化元素的便捷途径;从质量上看,是提升校园文化层次的重要方式;从需求上看,是满足学生多元文化诉求的关键举措.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二者密不可分,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立足校本课程文化浸润推动两种文化协同育人的基本方案是:加强校本课程文化浸润应把握的基本原则,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加速两种文化元素融合,以校本课程为蓝本推动两种文化协同育人的科学步骤.  相似文献   

11.
周敏 《文学教育(上)》2014,(21):132-133
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保障体系建设,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从主体的层面看,要建设一只优秀的师资队伍,使其能够主动参与英语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从制度的层面看,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制定一系列课程管理制度,使课程结构的优化有客观的制度保障。从物质条件的层面看,就是要为课程结构的优化活动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必要的经费支持。从文化的层面看,良好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为课程结构优化提供了文化保障。  相似文献   

12.
试论课程文化自觉与创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课程文化自觉是课程研究面临的新问题。从工具自觉到主体地位,从泛科学理性自觉到科学理性,从一般属性自觉到理论建构,从二律背反自觉到必要张力,从隐性表现自觉到显性管理,从价值导引自觉到质性评价,以实现课程文化自觉的建构。课程文化创新是课程文化自觉的落实和实现。课程文化创新有自身的基本规律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课程内容只能是知识,知识就其本性而言是"文化的".从文化分析的视角看,当前知识转型的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整合.课程是时文化的选择,这种文化是东西方文化整合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课程内容不但要给学生向外追求幸福的知识,也要让学生懂得向内达成幸福的原理.  相似文献   

14.
课程文化自觉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文化自觉的基本途径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核心问题。要真正走向课程文化自觉,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批判的关系,走基于本土化的自主创新之路。课程文化自觉有三条基本途径:传统课程文化寻根,国际课程文化理解,本土课程文化生成。  相似文献   

15.
从当前世界和我国范围内的课程研究的趋势看,"课程文化"研究逐渐成为当前课程研究的主导话语方式,课程文化成为课程论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对象。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用课程文化的研究范式在观念与制度层面推进课程研究,进而探讨课程研究视角和主题问题。近几年来的课程文化研究,在今天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为解决课程研究中的普适化和本土化、移植与原创、依附与借鉴的矛盾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课程规划需要有文化视野,因为课程规划必定受文化的影响,课程规划本身具有文化的性质,课程规划负有重要的文化使命。历史上人类文化的核心是利益文化,而当今人类文化应该转向以素质文化为核心,课程规划尤其应该基于素质文化,因此课程规划的文化视野的核心是素质文化。从素质文化的视野看,课程规划的基本思路应该强调:形成一个素质文化的总体框架;以素质文化为视野来规划各个课程要素。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觉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本质是指对特定文化的肯定、选择和促进.校本课程建设者要在课程中用不同方式体现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发展之意,校本课程要体现教育实践的文化性,课程文化本质要在建设中彰显,课程是学生文化自觉培养的条件,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要促进本土文化传承发展.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文化底色不浓、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18.
在线学习作为新的学习形态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远程教育、企业员工培训等领域.相比传统课程,基于在线学习的在线课程具有交互性、灵活性、生成性、开放性特征.从课程主体需要和课程发展规律双向关系看,在线课程有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人本位三种价值取向.“对话”与“开放”是在线课程文化的必然选择,即要构建全球在线课程的文化新秩序、国际化的交互式教学新语境、全球精神的在线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世界”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世界观——生活世界观.回归生活世界是课程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建课程文化的内在诉求.生活世界视域下课程文化的重建要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文化观、从单向度文化转向多向度文化的课程观、提倡生活化的教学观、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相似文献   

20.
解析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课程国际化有着深刻宏大的社会背景,它是对人本主义课程论的弘扬和彰显,同时也是对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反映和体现,它不仅是促进知识共享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文化价值观上实现互补的重要手段.课程国际化是课程主要要素的国际化而并非全方位的国际化.从纵向发展看,课程国际化经历了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从横向发展看,课程国际化是课程引进与输出的双向流动,这一过程中存在引进和输出并重、以引进为主、以输出为主三种发展态势.课程国际化是一个带有明显时代烙印的概念,它将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的深化而淡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