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金会 《大观周刊》2012,(52):180-180
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师要改变过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自学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江泽民总书记也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事实证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大计,则教师为本.  相似文献   

3.
杨玉红 《大观周刊》2012,(5):186-186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教书的过程应该是育人的过程.将育德内容有机会地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每个教师的重要工作。作业批改是“备、教、批、辅”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既是教师“教”的延伸和升华.也是对学生“学”的检测与反馈.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化、发挥作业批改的德育功能.使它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能对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产生有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潘晓蓉 《大观周刊》2012,(48):259-259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培养”的活动.往往忽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教师精心地设计整个课堂语文教学。而往往出现“费时多而收获少”的状况。教师如何来解放自己,而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教学要求.且又能使学生“愿意学”、“会学”,成为一个个会思考、会分析、能创造的人。笔者认为。必须转换教师的主导地位,探索在课堂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真正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积极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5.
祝华荣 《大观周刊》2013,(11):370-370
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它能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它能促使个性、独特气质的形成。所以学校体育教育不仅是强体魄、长知识,增技能,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只有不断的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王敏  于渊  尹少华 《大观周刊》2012,(31):198-198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每一个智者,每一个学校,都要爰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我们以往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长期以来,一直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实际上是教师教学的产物,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校也被看成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  相似文献   

7.
张玉军 《大观周刊》2012,(4):251-251
高中生物学科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任务。生物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重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掌握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才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舒焕坤 《大观周刊》2013,(6):198-198
教育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变知识为能力是教师教学素质的具体体现,组织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小学生进入初中数学学习,老师着重应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培养学生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就会对数学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就一定能学好数学。  相似文献   

9.
刘慧 《大观周刊》2012,(31):216-216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以德育为首,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德育是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既需要我们用一句句实话、一件件实事去打动我们的学生,去影响我们的学生。又需要我们开动脑筋.采取积极措施去帮助教育我们的学生.学校德育工作需要校长、大队辅导员、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上下联动,相互协作;学校以班级为单位,优化班主任管理队伍,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并依托少先队组织.以活动为载体。学校德育工作的贯彻落实.绝大部分是通过班主任来实施的.小学的班主任,是以传授知识为载体和渠道,真正实现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蔡定伽 《大观周刊》2011,(52):163-163
我国教育目的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增强人的体质.发展人的个性。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的.决定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作为高中的三大核心科目数学.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予以重视。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认为有“以情动人”、“挖掘教材”、“过程渗透”、“开展活动”、“联系实际”等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陆国强 《大观周刊》2012,(46):392-392
学生已经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相似文献   

12.
赵宁 《大观周刊》2012,(15):237-237
本文介绍了数学教学中的几种德育途径: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与修养对学生进行德育、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3.
陈廷梅 《大观周刊》2013,(1):161-161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实践锤炼法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既增知长智,又培育品德,锤炼操行。首先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数学作业的训练,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4.
周忠伟 《大观周刊》2013,(1):217-217
改进物理教学,为创造性而教.培养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的终点行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达到终点行为的经常任务。学生的创造性是可以通过培养发展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自己首先就要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创新精神、责任感。只要广大教师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坚持不懈,一定能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一、更新观念、正确认识、评价学生  相似文献   

15.
娄秀红 《大观周刊》2013,(6):279-279
美术课程是一个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术学科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蔡元培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堂美术课?  相似文献   

16.
韩付泉 《大观周刊》2011,(27):114-114
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不应该具体化、程式化,而应该视信息技术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对于中学计算机课,关键是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的教为主动的学,从而发挥他们的主动创造性,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7.
史少荣 《大观周刊》2012,(21):256-256
体育课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物质基础,是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前提,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学生的身体机能.为文化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还是调节学生情感融洽师生关系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他不仅有助于达到教学目的.而且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优良品质。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上表现出的思想情感个性特征心理特征行为表现意志品质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体育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地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当今的新课标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贾建龙 《大观周刊》2013,(6):269-269
当今社会.国际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提问.缺少情景创设.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能发现问题中所包含的正确规律.而无法用已具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长此以往.会扼杀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张卫 《大观周刊》2011,(14):212-212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古代学校总是把德育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说:"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弗畔矣。"孟子说:"设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他们都把德育放在首位,优先于智育,把明人伦即培养学生的品德作为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白桦 《大观周刊》2011,(30):161-16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初中英语教学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新课程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是英语老师在实践中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课题。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阵地。如何利用这块阵地,发挥学生个体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参与能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妥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