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939年,陈寅恪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研究员称号,特聘他为牛津大学汉学教授.这是300年来第一次由一个中国人任此教授.陈寅恪准备赴任,护照都已制作好,但因欧洲战事,地中海无法通航,陈寅恪及家人只好暂居香港.1941年12月8日,香港沦陷,陈寅恪全家被困香港.  相似文献   

2.
季羡林多次以崇敬的心情提到恩师陈寅恪,先后写了《回忆陈寅恪先生》、《纪念陈寅恪先生》等章,表示对陈寅恪的敬仰和怀念。季羡林为何念念不忘学界大师陈寅恪呢?  相似文献   

3.
首先声明,笔者不是鲁迅和陈寅恪的研究者,只是出于对两位大师的敬仰,有兴趣关注他们的逸事,缘起是在《学林散叶》一书中看到这样一则记载: “鲁迅1915年4月6日日记有:‘赠陈寅恪《域外小说》第一、第二集。’但陈向来不谈及此事。他说,鲁迅名气大,谈这些会有攀附之嫌。” 寥寥数语,使我恨不知之详,遂生考证一番之念。然而我既缺考据之学问,也乏考究之资料,所以又不是考证,随笔而已—— 首先翻《鲁迅全集·日记》,以求验证,见“乙卯日记”1915年4月6日果记有此事,但鲁迅赠陈寅恪的书不是两本,而是三本,原文是:“赠陈寅恪《域外小说》集第一、第二集,《炭画》各一册,齐寿山《炭画》一册。”(按:古汉语“或,邦也。”即“域”,不是鲁迅笔误)。于是,问题来了,鲁迅与陈寅恪有多大交情,同是赠书,为什么赠齐寿山一册,却一次赠陈寅恪三册(《域外小说集》是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用文言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集,《炭画》则为周作人译的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中篇小说),鲁迅何以如此厚待陈寅恪?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周刊》2009,(26):56-58
他曾是全国人民都知晓的“学界泰斗”,是中国的“国宝”,虽然,他的研究领域在全世界,了解的人都寥寥可数。98岁的季羡林悄然长逝。而在北大新闻中心对外发布的相关消息中,季羡林的名字后面没有“国学大师“等名头,只称其为“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相似文献   

5.
季羡林、陈寅恪与冯友兰,对外人而言.他们分别是国学大师、著名学者、哲学大家,他们个个著作等身.但在子女的眼中,他们只有一个身份——父亲。这三位文化名人.的确有非常独特的父亲风采.借助名人子女的记忆,那些陈年往事也被一一激活了。  相似文献   

6.
陈寅恪(1890—1969年)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抗日战争时期,陈寅恪一度任教于香港大学,传为香港学界的佳话。  相似文献   

7.
国学大师陈寅恪治学面很广,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此外,陈寅恪的讲课也是一绝。他每次上课,都夹一个蓝布包袱,把包袱打开,讲义、参考书摊在桌上,基本不看。然后侃侃而谈,引经据典,古今中外,海阔天空,滴水不漏,史料、引文的出处,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作者是谁,哪个版本,多少页,真像一个活的图书馆。  相似文献   

8.
张大千(1899~1983年),字季爰,号大千,四川内江人。他是我国近代最具传奇色彩的国面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特别是在山水画方面,他更是卓有成就。上世纪30年代,他曾执教于南京大学(时称中央大学),担任艺术系教授。后来,他在香港、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蜚声国际,被誉为“当今最负盛名之国画大师”,仿古画作可以乱真,“骗”过不少鉴别大师。徐悲鸿说过:“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  相似文献   

9.
敦煌文献屡遭劫难,陈垣将劫余部分进行整理,完成了《敦煌劫余录》,经傅斯年襄助出版,陈寅恪在序言中高度评价该书的史学价值,并借此提出"敦煌学"这一命题,有力地促进了敦煌研究的深入发展。围绕该书出版链接了陈垣、傅斯年、陈寅恪等史学大师,他们"联袂"谱写了出版史上一段有些沉重的佳话,彰显了大师们强烈的民族意识、非凡的学术眼光和深厚的学人情谊。  相似文献   

10.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国故新知——汤用彤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文集》的序中说:“中国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叶学术发展有一个大转变。俞曲园能熔铸今古,但是章太炎在熔铸今古之外,又能会通中西。……太炎先生以后,几位国学大师,比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陈垣、胡适等,都是既能熔铸今古,又能会通中西的。……我认为,汤用彤(锡予)先生就属于这一些国学大师之列,这实际上是国内外学者之公言,决非我一个人之私言。”季先生这段话提醒我们,对于像汤用彤先生这样一位国学大师,我们有必要做深入、系统的研究。然而长期以来,没有…  相似文献   

11.
在近年来民国学术地图的绘制中,不少学者推尊“史学二陈”(陈寅恪、陈垣)。在“二陈”中,陈寅恪的地位尤为显赫,被目为民国学术界的“龙头老大”、“现代史学的第一人”。也有学者提出,中国现代史学家中最杰出的有四人,那就是“二陈”再加吕思勉和钱穆,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  相似文献   

12.
韩申国  胡昌 《军事记者》2014,(11):28-29
2009年5月13日.“河南国防教育网”在互联网正式上线运行,点击网址www.hngtjy.com,可以迅速打开河南国防教育网的主页,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网站左上方十分醒目的河南国防教育网的网络标志,该标志由长城、蜿蜒黄河、橄榄枝组成的变形英文字母“e”。上面衬托五星、八一图案。这个标志的设计者是唯一一位在香港、澳门区旗区徽设计中均获最高奖的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和形象设计大师.现任职于北方工业大学的肖红教授。  相似文献   

13.
文忠 《新闻世界》2005,(8):21-22
2005年6月30日凌晨2点25分.当代名书画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因病在北大医院逝世,享年93岁。大师不仅对化艺术情有独钟.在感情上大师更是执痴情.让人感动……  相似文献   

14.
微记录     
正@心有灵犀:抗战期间,国学大师陈寅恪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那时,日军轰炸机经常空袭昆明,人们经常要钻防空洞,一时间人心惶惶。陈寅恪却习以为常,还借两个常用成语,制成一副巧妙的"防空联":"见机而作,入土为安。"全联自然贴切又十分诙谐,让人忍俊不禁,堪称妙联。  相似文献   

15.
闻仲 《今传媒》2009,(11):47-47
号称"清华四教授"之一的陈寅恪,是近些年来被学界和媒体频频关注的当代学人.西安某都市报不久前刊发文章,谈及陈寅恪的两件往事,一件是被"热炒"多次的"剩饭":1953年,陈寅恪以"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为条件,婉拒中国史研究所所长一职;另一件是二战期间,陈寅恪赴英国讲学途中曾在香港停留,日伪机关请他留下服务,亦被陈拒绝.  相似文献   

16.
再生缘     
《再生缘——张晓风散文精品集》,张晓风著重庆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再生缘》,清代才女陈端生留下的一部弹词,文史大师陈寅恪的青睐使之重放光彩,为世人传咏。晓风在她的《再生缘》中这样说:“再生缘?陈先生自己岂不正是这悲伤岁月中  相似文献   

17.
伊人 《编辑学刊》2012,(5):28-29
这天翻阅刚到的某刊物,见首篇是《国学大师杨树达》.遇夫(杨树达的字)先生旧学(国学)根柢之深厚,笔者早有闻知,如陈寅恪曾致函称道:“当今文字训诂之学,公为第一人.”世称“疑古”派的顾颉刚,对杨氏亦颇为推崇,将他与王念孙、王国维并列,赞为近世治古典最卓著者.所以,对这篇称述遇夫先生的文章,自然便有先睹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来,因国学研究的兴起,振废起衰,有关陈寅恪先生的学术与思想,已经是很隆重的话题。评介与讨论的文章,一时难于偻指。但到目前为止,长篇的专著和评传,只有汪荣祖先生这一本。 这是本旧著。原名《史家陈寅恪》,1976年由香港波文书局初版。后台湾经联出版公司又出了新写本,在初版本上增加了八万字。这次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编辑《国学大师丛书》,该书又列入其中,更名作《陈寅恪评传》。  相似文献   

19.
李月 《兰台世界》2012,(4):57-58
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曾在清华大学教授翻译术的课程,在学衡派所办的月刊《学衡》上发表过大量译著。著作有《吴宓诗集》、《吴宓日记》等。吴宓通过译介,有意识地归化整合传统文化,归化西方文化,用一种新思路来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建构。由于吴宓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相似文献   

20.
由苏州大学王英志编审策划、国学大师钱仲联教授主编的“明清八大家文选丛书”,近日已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丛书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资助出版”的古籍整理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