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上一文讲的“读功”,是从战术角度讲的,即如何读得实在、读得精微。接下来,想从战略角度讲讲“读功”,即:应该如何扩大阅读量,以及如何在更高层次上提高阅读的“质”? 一般人认为读书多就是“阅读量大”,殊不知这个“量”字很有讲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多”。一个人一连气看了一千本小说,粗看上去也称得上“阅读量大”了。但是,倘若他读的都是小说,也只能算是读了一  相似文献   

2.
当记者应当善于用脑。只有善于用脑,才能抓住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多用脑“想”,乃记者成功的一个决定因素。怎样用脑?一是在选择上用脑。记者采访与写作的过程,说到底是选择的过程。选择提炼主题,选择报道角度,选择典型素材,选择报道体裁。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当记者“采而不思则败”。二是在开掘上  相似文献   

3.
有学者热心增加中国的“读书人口”。我这篇文章也想为增加国人中的“读报人口”、“读刊人口”起点作用。但我不知道例如股民读证券报是不是一种阅读。我希望阅读有超出“日常活动”的意义。人们说喜欢看“焦点访谈”、《南方周末》报、《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新闻”。据调查,“焦点访谈”的观众数以亿计。但我不太看重这数字,因为一个等着下面的电视剧的观众与朱总  相似文献   

4.
侯敬霞 《大观周刊》2012,(26):245-245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一门重要科学,有其自然、客观、 真实的一面,而缺少的 正是学生乐于体味、感悟的人性、人情味的一面,从而使学生对此产生呆板、 隐匿和晦涩感,让激情涌动 、热情奔放、 火力四射的孩子对此产生兴趣使其潜心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个挑战。 培养自学能力要从抓阅读教科书入手,通常教师为提高阅读效果编一些像“什么叫 ……?”、“为什么……”、 “怎么样……”之类的思考题,由于这类题目很常规,对学生没多大吸引力,不易引起学生物理情感,就不会促使学生对照这些问题去认真钻研课本、思考研究,常常是读得热热闹闹,收效颇微,没能提高自学能力,倘若巧编引人入胜的阅读思考题,扣住学生的心扉,激发起学生的思维,使之读必思,思必读,读思结合,自然也就会提高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美霞 《大观周刊》2012,(36):202-203
学生阅读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只有优化教与学的各个环节,才能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而课堂中有目的的阅读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促进学生学得扎实,学得灵活。在小学阶段,重视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受益“终身”。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新闻世界》2009,(5):8-9
近日,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做好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舆论氛围和文明风尚。其实,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会为更多的阅读的文化所吸引。温家宝总理曾向文化媒体说过: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天天放在我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  相似文献   

7.
近来,一批所谓“导读”、“解读”、“快读”、“速读”类的“浅阅读”图书,如雨后春笋纷纷摆上书架。真如其广告语上说的能“用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吗?  相似文献   

8.
读书六忌     
一忌赶时髦,真正的好书往往并不时髦。 二忌轻信“必读书”或“排行榜”,读适合自己口味的书。 三忌“硬着头皮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 四忌“爱屋及乌”,不必因为某人读了一本出色的书,就去跟风。 五忌“相互克杀”,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即“某一类书决不能和某一类书同看,否则两者中之一必被克杀,或者至少使读者反而发生愤怒。” 六忌半途而废,好书愈是慢慢咀嚼,愈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9.
一本《现代阅读学》(胡继武著,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摆在面前,杂务冗繁,要不要细读呢?可是那恬淡而高雅的书面又吸引了我,“随便翻翻”吧! 谁知,一读起来,却读得很慢很慢。我象一个旅游者,“从阴山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书上“风景点”多了,一一“光顾”自然就“很慢”了! 我说“风景点多”,是说本书搜寻甚丰、总结甚全。可以说这是著者的功夫所在,也是本书的主要特色。本书不单是名人阅读经验、阅读方法的一般介绍,而是著者以许多有关阅读的名言佳句、  相似文献   

10.
作家王蒙在《读书》第九期上发表《“洛伊宁格尔”与他的眼睛》一文时指出:“我只是不愿意隐瞒我阅读本书时时而兴奋乃至击节赞赏,时而大惑不解乃至毛骨耸然的心情。我是越读越肝颤。”王蒙在对这部奇书进行评论的同时,还就这本被称为“当代欧洲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问题专家”的“德国作者”提出质疑。他说:“本书的文风特点是,一、放言而大,无所不包;二、一鸣惊人,语不惊人死不休;三、用语到位,对准穴位,搞强刺激;四、有  相似文献   

11.
第三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已结题发布。这个报告的核心主题词“国民阅读率下降,阅读功利性走强”再一次牵动了社会的神经,引发了各种议论。或担忧、或思考、或斥责、或宽谅。出版界置身其中,聚光灯下,备受关注。尽管此前对“阅读率下降”之类的话题早有预热,但整个业界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与压力。在一片忧思声中,也有个别艺高胆大、身怀绝技之士声言“不可怕”,提倡“深阅读”,可谓剑走偏锋,棋出险着。我们认为,阅读问题始终是出版业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读与不读,关系重大,并非可有可无,杞人忧天。读与不读一读什么一怎么读,是广大读者和所有出版人需要回答和审慎思之的三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但只有读与不读,才是最根本的和首先要回答的。  相似文献   

12.
《北京档案》2005,(8):45-45
很多中年人有记忆力不如年轻时的感觉。然而,如果中年人注意讲究健脑之道,可以有效地延缓大脑的衰老过程。以下建议可助您一臂之力:输入信息要多。“用进废退”是生物界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人的大脑亦是如此。人们常说“脑子越用越灵”,是有科学道理的。研究证明,勤于用脑的人智力比用脑较少的人要高出50%。有的人即使步入晚年,仍然思维敏捷,记忆力惊人,创造灵感不减。而懒于用脑的人,在中年时期就显得思维迟钝,记忆力减退。保证睡眠时间。工作时脑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能量消耗大,久之会疲劳。睡眠时脑细胞处于抑制状态,并使消耗的能量得…  相似文献   

13.
人间要好诗     
我非常喜爱诗歌,但对诗歌研究不多。我一生读的多是史书,写的多为散文。有同志请我谈谈读诗写诗的问题,不允许当“闭口道士”,只好讲这么三点:一、阅读观感我拜读总政老干部学院《诗词选集》,深受鼓舞。清代李家骏说:“只知诗到苏黄尽”。鲁迅也曾说:“好诗已被唐人写完”。现在看来,这种论点是不能成立的。这本诗词作  相似文献   

14.
在促进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文章围绕朱永新的“阅读三问”,即“阅读为什么重要”“中国人应该读什么”以及“今天我们应该怎么读书”,剖析了朱永新“新阅读观”的人文内涵;并就《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一书涉及的全民阅读理念基础和阅读话题,探讨了名著阅读的深度与国民素质的文化高度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以全民阅读的深化提升国民素质水准、以中外名著的深阅读建构文化自信、以共读—分享方式提升学习力,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读书的范围     
这个题目太泛,也要先说说范围。有人说,可以用韩信的办法,多多益善。我赞成这个办法,那是一切问题交给“比较”去解决,可惜有不少人做不到,所以要“选择”。而人之性也犹水之就下,因而有很不少的人就选择了败德荒废的所谓黄色的东西。这牵涉到好坏,范围还嫌大,所以要再缩小。正面说我的意见吧,全数是好的之中也要有所选择,具体说是:不当只是以兴趣为指针,总是读故事、小说之类;要不怕难,不怕入门时的枯燥,也读讲道理的。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论诗提出了一个“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问题。其实,著书立说也同样有“有我”与“无我”之分。“有我”,即书中能不时地看到“我”:“我”的经验、“我”的感受、“我”的交往、“我”的评价。“无我”,则总要客观地说,尽管说的内容也是“我”心中的东西。“有我”的书更容易写得生动活泼、亲切平易,似面对面的平等交谈;“无我”的书则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不容易亲近。但书中“有我”并不容易,“我”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眼光,让人读了就觉得这个“我”真是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相似文献   

17.
龚童文 《大观周刊》2010,(37):76-77
众所周知,英语语言的能力大体上包括五项能力:即“听、说、读、写、译”,而对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一方面是为了与他人进行交流,而另一个方面则是能看懂英语,获取国际上最新的信息,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研究,提高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就。并且,在各种各样,种类繁多的英语考试中,英语阅读测试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一特别是英语新四级题型的出台,在客观上对英语学净者的阅读能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提高快速阅读能力也就成为了英语学习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快速阅读策略方面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读书的选择     
读书的方法很多,读书的途径也很多。有字的书在图书馆,在书房,在书柜;无字的书在社会,在人间,在工厂,在农村,在矿山。读有字书易,读无字书难。不读,易也不易;读了,难也不难。难易之辨在乎心耳,亦关乎人耳。面对浩瀚的书海,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数量大,问世易,使图书的生产良莠不齐,其中杂有不少文化垃圾。一个人不仅根本不可能读尽天下的书,而且也不宜以有限的精力,去读一些对自己无用甚至有害的书。“开卷”并非都“有益”。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因此,即使从阅读的选择从阅读的…  相似文献   

19.
据说苏东坡有一种非常奇特的读书方法——“八面受敌”法,即从多种角度去读同一本书,用一种角度读一遍有一个侧重,直到有了感受换另一种角度读,如此反复多次。这种方法虽然看起笨拙,实际却很精明,有利于举一反三,各个击破。那么,新闻写作呢?一大堆素材摆在面前,是贸然动笔,还是反复琢磨?我看苏东坡先生的“八面受敌”法很有借鉴意义。苏东坡说:一本书的内容象大海一样,什么都有,不可能一下子把各方面的内容都理解了,吸收了,要逐次地读,分别加以理解。采访得到的素材,虽然不如大海宽广,却像一堆树枝、树叶,需要理一理。  相似文献   

20.
3.阅读增进智力 由于“腹侧通路”节省了阅读时间和脑力,一个人达到“流利阅读”阶段之后,就有更多机会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整合到阅读过程中去。沃尔夫说,阅读的“秘密”就在于“流利阅读”为大脑腾出了时间,使大脑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深层的思考。大脑有时间调集脑内储存的经验和知识,与所读的文字相联系,这就是为什么名著常读常新,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