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新时代中小学校党建引领学校德育课程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现阶段中小学校党建引领德育课程建设还面临着领导体制机制尚欠科学系统,德育课程政治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德育课程教师队伍缺乏专门化、专职化、专业化的管理和培育等现实挑战。中小学校党建应坚持问题导向,完善中小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的领导机制,打造德育“金课”,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协同,优化德育教育人才培育机制,实现党建育人与教学育人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新媒体将会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发挥巨大的影响作用,而中小学校德育的最大价值将在于组织丰富有效的德育实践体验活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合培养学生德育问题的解决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教育任务。笔者从学校德育工作实践者的角度,梳理了走向互联网时代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演变趋势,从德育认知、德育情感、德育践行三个方面,提出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丰富资源以及生动有趣的技术表达形式,开展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平台建设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丁燕 《现代教学》2008,(11):71-7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技术,特别是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们总是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充满着好奇,学习兴趣浓郁。学生喜欢计算机课这本是信息技术教师感到欣慰的事。但在欣慰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深思,计算机和网络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诸如沉迷于游戏、网络聊天等。当前的数字技术、网络环境对我们中小学校的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和德育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该如何直面这些挑战呢?  相似文献   

4.
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很多。在诸因素中,道德心理、道德环境、道德评价是主要因素。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加强学生良好道德心理的培养,抓好道德环境的优化,把握道德评价的质量,并使三者成为德育系统不可偏废、不可分割的部分,从而实现德育整体的优化。  相似文献   

5.
品德课强调课堂教学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机会,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学校德育实践基地是在中小学校德育目标的指导下,以学生为德育主体,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场所。它拓宽了学生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的时空,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育德作用,营造德育大课程环境。  相似文献   

6.
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校德育高耗低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德育效能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心理自由式德育符合我国当前中小学校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趋势,它以学生为主体,按照他们的内需去构建德育模式,引导学生自求自得,化外在见闻,养内在人格;知道力行,以行养道,从而实现学生品德主动生长发展。  相似文献   

7.
网络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在网络环境中,学校德育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中小学校尤为如此。本文在阐述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小学校德育如何更好地应对网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8.
从德育内容、德育环境和德育方法三个层面比较与分析中国新加坡中小学校在德育过程中设计上的异同,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无疑对我国中小学校德育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具体说来:一是要遵循规律,由浅入深,逐层递进;二是要凸显社会实践在道德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三是要协调好知、情、意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德育制度中存在有悖人本主义的方面,表现在学校德育制度过于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相对忽视对学生个体价值的尊重;制度制定中学生缺位,德育制度缺乏代表性;德育制度的功能定位在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而不是积极健康行为的养成。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应按照人本主义创新德育制度,使德育制度以服务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鼓励学生参与,优化学校德育制度质量,提升德育制度的代表力;把德育制度的约束和激励功能结合起来,努力提升德育制度的道德性。  相似文献   

10.
学校德育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从社会视角审视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应树立科学的德育价值观。主要包括:德育社会观、德育功能观、德育素质观、德育效益观、德育层次观、正确的学生观。学校德育应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注意在德育实践中避免道德教育上的绝对灌输和相对主义,最大限度地实现德育价值,实现对学生精神人格的真正提升。  相似文献   

11.
明清“小学”德育环境建设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小学”的德育环境建设是指教育者主动创造具体的德育环境,以使受教育者受到熏陶、感染的一种德育途径。它包括“小学”的“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前者指学校的选址、布局与教室的布置、安排等物化因素:后者指教师的选用、学生的日常活动要求等无形的,但又能时时处处让人感觉到的精神因素。其目的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进德修业”环境,从而实现德育目标。明清“小学”的德育环境建设经验对当今中小学的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变迁和西方道德教育的现状进行考察,对我国中小学学生价值观变化及学校德育环境进行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我们从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班级建设、环境优化和教师专业发展诸方面展开了重建学校德育的尝试,并提出若干尚待深究的问题。我们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下相关联的核心问题展开:(1)我们处于什么样的价值多元背景下,这一背景的由来如何?(2)中小学学生身处这样的背景,价值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的环境原因是什么?(3)要应对这样的变化,学校德育应如何进行重建?(4)这样的背景及学校德育重建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哪些要求?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学生中的道德自律的状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当前道德规范的无序的影响;中小学、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偏颇;社会伦理资源的缺乏以及社会道德制约机制的不足等。加强大学生自律品质的培养,应从激发道德美感使之产生自律的需求和动机;通过自我观察与自省反思体验个体道德发展中的缺失和遗憾;以及培养道德抉择的理性化和自我约束习惯来强化道德自律的心理与行为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中西方文化的整合与互补 ,主导要素是对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的体认、培育与发展 ;其二是增强综合性与实践性 ,整体构建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实践活动体系 ;其三是德育课程形态回归生活 ,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认清它的重要性,加强德育工作领导,注重德育队伍建设,构建完善的德育工作体系;提高学校领导干部管理学校、反分裂、反渗透和反争夺的能力,营造富有特色的德育氛围,抓好日常行为规范训练,拓宽德育渠道,进一步优化德育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16.
应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德育环境对人们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努力加大环境建设力度,不断优化德育环境,同时又要根据环境的实际状况,注重培养德育主体的自主意识,增强他们对环境的分析、把握能力,努力形成环境与德育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吻合,决定了生态道德教育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向度,即旨在教育大学生主动承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促进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开展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怎样科学安排教育内容上,都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全新课题,也是德育教育价值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琴 《中国德育》2006,1(7):71-73,79
当代大学生在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道德行为失范、道德评价偏差、道德修养弱化等。社会转型是引发大学生道德状况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此外,高校道德教育发展滞后、高等教育体制变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必须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加强和改进课堂道德教育,建立和完善校园道德建设机制,加强网络建设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德育环境体系构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环境是德育内化和外化的重要条件,构建完备的德育环境,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促进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转变,完善学校德育功能和抢占网上德育工作的制高点,构建社会、家庭、学校、网络四位一体的德育环境体系,将德育教育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行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针对德育的重要性,此文作者从学校德育、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了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法、途径.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配合搞好学生德育的可行性,从而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