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卢纶和李益同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史.卢纶边塞诗颇有"盛唐之音",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开了中唐边塞诗的先河.但二人对塞外景象的描写、戍边士卒感情的不同表达、边塞军旅的不同感情等方面在内容取材上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
边塞诗是李益全部诗歌的最大亮点。与盛唐和中唐其他诗人的同类诗作相比,李益的边塞诗体现出显而易见的数量优势、慷慨悲凉的感情基调和刚柔相济阴柔偏胜的美学风貌等三大特征。这既体现了李益边塞诗创作的独特成就,同时也传递出中唐以降整个边塞诗创作开始走下坡路的诗史信息。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中唐诗人李益三首边塞诗代表作中胡乐器与“月”意象交相运用的艺术特色。笛、角、芦管三种唐代胡乐器与“月”意象集中表达了中唐安史之乱后,征人群体的思乡、苦难、孤独、厌战、哀怨之情,李益边塞诗在初唐、盛唐边塞诗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又有了更细微的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中唐诗人李益三首边塞诗代表作中胡乐器与"月"意象交相运用的艺术特色。笛、角、芦管三种唐代胡乐器与"月"意象集中表达了中唐安史之乱后,征人群体的思乡、苦难、孤独、厌战、哀怨之情,李益边塞诗在初唐、盛唐边塞诗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又有了更细微的观察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近40年来学界对李益边塞诗的研究逐渐深入,主要围绕“豪”与“怨”两大主题、侠义精神和人文关怀两大文化内涵以及意象和审美价值两大美学视角进行探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李益边塞诗研究也存在着部分领域涉及较少、部分研究浮于表面等问题。在新时代下,李益边塞诗研究仍拥有广阔的空间和深层的历史文学价值,有待于学者去挖掘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赵伟 《现代语文》2007,(10):18-20
李益在诗史上一直以边塞诗著称,后人对其多有赞誉且颇多评论。但在李益的存诗中还有大部分并非边塞诗歌,对于这些诗却鲜有论述。作为大历诗坛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也应体现出大历诗坛的风貌特征。文章从李益边塞诗以外的诗歌入手,试通过对诗人在大的时代关照下的情感体验特征的分析,来论述李益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融入大历诗风的风貌特征,从而认识一个更为全面和真实的,边塞诗人身份以外的大历诗人李益。  相似文献   

7.
李益是中唐著名的边塞诗人,音乐是他边塞诗中重要的表现题材和描写对象.他善于用音乐传达生活感受,刻画人物心理、营造诗歌意境.擅长以音乐意象展示人物的思想活动,创造跌宕起伏、激荡人心的艺术意境,是李益边塞诗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唐的边塞诗自有其独特成就与审美价值,以“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为例,其诗作中虽多应酬之作而失之于“浮”,但其边塞诗却能较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由此亦足证中唐的边塞诗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李益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在大历贞元时期,他写了不少很有社会影响的乐府诗,在唐代乐府诗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然而,就目前李益诗歌的整体情况来看,学界大都从边塞诗这一题材入手,而对其占有一定数量的乐府诗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文章就李益的乐府诗创作展开论述,首先对李益乐府诗加以整理分类,继而对题材内容、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以评估李益乐府诗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李益是中唐著名诗人,以写边塞诗见长。他的边塞诗,摆脱了“大历十才子”的不良影响,继承和发扬了盛唐诗歌遗风,开拓和显露了中唐以后的诗格。本文即以他的边塞诗为研究对象,从思想内容和抒情特色着手,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1.
岑参边塞诗表现了他对盛唐边战的积极态度,本文从他对战争的肯定态度和对将帅战功的歌颂两方面考察了他对边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刘放在《中山诗话》中认为,晏殊词与冯延巳词一样具有可歌性,而不是晏殊词继承冯延巳词风格;晁无咎《评本朝乐章》中晏元献一句出现晏几道的词句,当确为评论晏殊而非晏几道,只是其后的词句将晏几道词误记为晏殊词;李清照《词论》中批评晏殊词有“以诗为词”和“不协音律”两项,前一项已确证,而后一项可能事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典范的盛唐诗人,岑参一生有两次出塞经历。两次出塞的经历不仅奠定了岑参边塞诗人霸主的地位,而且为其边塞诗带来盛唐其他诗人所没有的奇峭之美。无论是写景、记事还是抒情,岑参都不以平凡语出之。岑参边塞诗的奇峭之美,首先体现在内容上,还体现在格调上。  相似文献   

14.
明代何景明曾在《杂言十首》中谓:"经亡而骚作,骚亡而赋作,赋亡而诗作。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他的这种"文体代变"的文学观念虽有"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萌芽,却有些过于绝对,言于轻率。对当代学者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和阮忠《唐宋诗风流别史》这两部著作的比较研究,我们能够发现两位学者在诗歌研究上的差异,也能够更加准确地发现宋代诗歌的独特地位和魅力,对宋代诗歌作出更加公允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从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诗人评语的文本解读出发,选取他对盛唐诗人高适的评语并结合其所选高适的部分诗歌作品,分析评语的具体意义。总体把握评语中"胸臆语"、"风骨"范畴的内涵,研究高适诗歌的风格特征并将其还原到诗人具体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以期对殷璠的品评做出更为细致和较为合理的文本阐释。  相似文献   

16.
李希圣是晚清时"晚唐诗派"的代表,以诗歌神似李商隐而著称于近代诗坛;郑孝胥、陈三立同为"同光体"的代表诗人,而"同光体"是继"湖湘派"之后兴起的一个晚清诗坛的主流诗派。李希圣交游广泛,曾与郑孝胥、陈三立交往密切。因此考辨李希圣与郑孝胥、陈三立的交游情况,对廓清李希圣与近代诗坛的关系,以及了解其在近代诗坛的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唐代论诗诗承前代发展而趋成熟。杜甫组诗《戏为六绝句》,开创了论诗绝句组诗体的先河,这种新的文学批评样式由此确定而盛行于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与发扬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反映现实的精神,直接以诗来发表对当时诗歌创作实际的观点、立场和主张。其思想倾向与艺术手法,或褒或贬,或破或立,或扬或弃,及时有效地引领唐代诗歌创作步入光耀风骚传统而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从而使唐代论诗诗呈现出一种承传风骚、反映时政的现实主义诗学精神,这对后世反对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诗风起到了典范作用。杜甫论诗绝句的组诗样式,开启了后世论诗绝句组诗体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8.
王先谦的诗学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弘扬三家《诗》,贬抑毛氏,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诗三家义集疏》中。他的诗学思想主要有“笙诗”声存诗逸、三家《诗》皆有古序和“美刺”。  相似文献   

19.
唐诗英译的最佳翻译模式是中外译者的合作翻译,这一翻译模式解决了翻译过程中语言层面的问题。但是诗歌中意象、意境的翻译仍是中外译者的最大难题。唐诗具有景物造型的特征,诗歌展现的画面类似于"蒙太奇"效果。文章从唐诗意象的蒙太奇特征入手,通过对意象和意境的深入分析,从诗画同质的角度,并以《望庐山瀑布》为例论证画能成为唐诗中意象、意境翻译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