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生的自由何以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自由是人类的天性,人类正是通过实践发现真、达到善、创造美,并使真、善、美统一起来实现人生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人类对真、善、美及其统一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与传统的发展观相比是正确的、合理的发展观,它在真的基础上实现了善,在善的基础上实现了美,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是人类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和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的先进文化思想中,无不存在着对真、善、美的追求。而在真、善、美三者的关系中,思想境界层次的美是真与善的高度和谐与统一。企业文化既然是经济与文化的结合,企业行为中的真、善和美也应作为自己的一种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4.
因为人类道德的价值目标是拥抱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所以品德教育要以真、善、美为核心主线。笔者结合理论与实践,寓德育于小学美术教育中,通过探索师生都深深感悟到:美从真开始,德从善中来。一、晓之以理乐做真人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小学教师是学生道德启蒙的引路人,崇尚真实,因此一定要晓之以理乐做真人。1.凭借大师引领乐做真人  相似文献   

5.
朱红亮 《职教通讯》2012,(22):57-61
"真"指称着"合规律性","善"为"合目的性",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体,并体现在人类活动中。高职人文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内涵着"真""善""美"。高职人文教育之"真"是指高职人文知识教育,"善"是高职人文精神教育,"美"是高职人文知识教育与精神教育的统一体,并体现在高职人文教育的实践活动中。  相似文献   

6.
程立忠 《文教资料》2010,(29):113-114
真、善、美一直是人类美学追求的最完美的理想,是一切美学家和文艺学家都特别重视研究的问题。中西方美学、文艺学、哲学等各种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都在不断完善真、善、美理论。虽然真、善、美带有浓重的伦理色彩,但是理论学家们却把这个理论系统、统一地应用于哲学求质、美学审美、文艺鉴赏等范畴之内。  相似文献   

7.
陈重阳 《数学教学研究》2013,32(5):43-44,50
1问题提出汉语词典对真、善、美的解释是:真,真实,与客观事物符合(跟"假"相对);善,善良,品质或言行好(跟"恶"相对);美,美丽、好看(跟"丑"相对).真、善、美是人类的理想追求,千百年来,人们所追求的就是要去伪求真,扬善弃恶,尚美反丑.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说:"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而德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完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人类认识的直接任务是求真,人类活动的价值取向是求善,主客体统一的最高境界是求美,求真、求善、求美作为主体掌握客体的三种相互独立的方式,内在地统一于主体的活动之中,构成人的活动的完整系统;哲学求索真、善、美的统一在实质上表征着一种全面地解决自由和必然矛盾的努力;马克思的现代唯物主义在实践基础上揭示了真、善、美的统一,在现时代,按照真、善、美统一的原则进行活动,对于实现人类自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真、善、美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的全部活动无不是以主体的知情意去追求客体的真善美,从而实现主客体的统一。人类实践就是以真善美为动因、目标、尺度,最后把真善美作为结果而转变为现实的。探讨实践活动中的真善美问题,既是把握真、善、美实现机制的需要,也是揭示实践活动发展规律的需要。一实践动因和真善美首先,真、善、美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动因。我们知道,人的实践活动总是为一定的动因所诱发而产生和发展。什么是人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物种的尺度"、"内在尺度"和"美的规律的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真、善、美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人们的实践活动符合真、善、美的尺度,就实现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这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1.
人类追求的最高价值是真、善、美,其中,"真"属于认识的价值,"善"属道德的价值."美"属于艺术的价值.阅读的审美价值即指读物和阅读活动本身对读者本身产生的美感陶冶作用.阅读不仅追求明真从善的功利.而且还追求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12.
当代著名诗人麦芒的新诗,反映艺术真实的社会生活,可信度高;发掘在真的基础上的善,教化作用大;展现色彩斑斓的诗之美,艺术感染力强。真、善、美有机统一,在真的基础上体现了善,在真与善的基础上又展现了诗之美,而诗之美的展现则让真与善的反映达到了理想的高度。唯其如此,麦芒的新诗特色鲜明,艺术价值大,在中国当代诗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美育包含着真与善,又是真与善的统一与升华,它超脱了自然规律和道德法则的强制,达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自我身心的高度和谐。它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巨大的。美育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可以以美健体,以美益智,以美辅德,可以塑造人类最高尚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寻真·持善·求美——谈谈真、善、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真、善、美的关系 ,众说纷纭。历史地看 ,人类具有知、情、意 (志 )三种心灵能力 ,因而滋生真、美、善三大价值 ,通过对世界的掌握而形成科学、艺术、宗教三大文化领域。切入现实 ,无论是在个体人格结构还是在整个文化世界中 ,审美活动和艺术文化都发挥着中介的功能 ,连接起必然领域与自由领域。特别是当我们着眼于理想追求 ,便不难发现真与善在美中达到水乳交融。寻真、持善、求美是造就完满人格不可或缺的三维。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活动是能动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活动的本质诉求是“求真”——“合规律性”,“向善”——“合目的性”,“尚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并以真、善、美三者统一的全面尺度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全面认识、利用和改造,创造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类所理想的“属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人是理性的动物,能以理智的眼光反观人类自身及由人所组成的社会。在人与客观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必会产生知与美、真与善的问题。知识是理智的产物,求知的过程便是追求“真”的过程。求真的过程又往往伴有善与美的问题,毕竟真、善、美在一定条件下是统一的。中西哲学在对待真、善、美的问题上有一定的分歧,西方哲学侧重真、知的追求,中国哲学侧重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不同的价值追求产生不同的社会作用,导致不同化的形成。也正是这一差异的存在使两的交流与借鉴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李欣欣 《考试周刊》2014,(54):15-15
经典的文学作品总是体现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真、善、美。本文通过探讨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中爱的王国的建立,反映其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永恒价值。主要从其作品中对"真"的热诚、对"善"的颂扬、对"美"的追求这三个方面探讨莎士比亚作品的爱的主题,并从中看出莎士比亚作品对人类的永恒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吴晓枫 《成才之路》2012,(19):18-I0013
教育的宗旨是育人,育真、善、美的新人。要让人们在立美、审美的活动中,由美导善、入真。美育的中介、主导作用能使规律的掌握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相结合,音乐的立美和审美对这个功能体现得更加集中和充分。人类在音乐立美、审美活动中,可把握创造性的关键,提高创造性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真、善、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人类崇高和永恒的价值取向,也是人类教育所遵循和追求的终极目标.体育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现象,是以身体运动为手段进行的教育过程.在体育之中,也必然地蕴含着许多真、善、美的元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这些元素,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熏陶和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素养,是每个体育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实现教师作为“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爱的化身”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0.
真、善、美乃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品质,教育之目的在于利用各种方式方法传授真、善、美,培养真、善、美,以使全人类处处洋溢着真、善、美。而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的语文学科因其特殊性,在此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通过长期教学,笔者认为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达到培养学生真、善、美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