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而上学”形式的辩证法似乎是一个怪诞的命题,它正是柏拉图辩证法的特征。柏拉图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理念”论的思想。“理念”是事物的原型和根据,认识了“理念”,就达到了最高的认识。这种关于“理念”的最高知识,就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追求的目标。柏拉图的辩证法正好是对“理念”的认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的辩证法就是关于“理念”的知识,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2.
道”是老庄哲学及其美学体系的核心概念,对于以后的道家哲学及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哲学意义为基础对“道”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并试图揭示“道”是如何具有审美意义的。“道”首先是一个先验的终极概念。。道”产生了万物,是最高实体,万物皆以“道”为指引。认知主体在常态下无法感知“道”,唯有通过主体的自静自清,才能与“道”融合,进而认知“道”,并在认知过程中产生审美意义。“道”与柏拉图的“理念”相似,皆为最高实体。柏拉图同样认为主体无法认知“理念”,只有通过静观才能认识“理念”,主体才能认识审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基督教对于上帝的信仰来源于犹太教的神的启示,那么,这种信仰的说服力则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对终极实在的理性探索。从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最终发展为“上帝”的观念,不仅是历史的必然,更是理论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数学中的现代柏拉图主义与有关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数学中的“柏拉图主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现代柏拉图主义的重要观点主要表现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两个方面.从科学反映论的观点来看,应对新柏拉图主义作两点较重要的修正和补充.一是,随着数学对象的不断被创造,与之相关的“数学真理”也是可以不断地诞生出来的.这个修正的要义是,有些数学真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新、老柏拉图主义的数学发现观,必须融入数学发明观.二是,现代柏拉图主义者只是宏观地认识到了数学真理认识的不完全性.而事实上,人脑所能进行的概念思维,都只能是“单相性”的抽象思维.每一个数学概念都必然是“单相性抽象”的产物.故从本体论着眼,数学理念世界是不可能完全的.现代柏拉图主义很接近科学反映论,故对数学教育工作者也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是其政治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它主张知识与权力的结合,力图挽救希腊城邦的危机。由于人们往往从现代政治理论发展的视角出发去解析与评价柏拉图的思想,导致对于柏拉图“哲学王”思想的种种激烈批评。有鉴于此,从柏拉图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出发解读“哲学王”思想,并回应对于它的批评,无疑有助于全面的理解“哲学王”思想,并能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洞穴喻”形象地说明了世界有可感领域和可知领域两个部分。可感领域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可知领域是“善的理念”的世界。柏拉图“洞穴喻”的伦理内涵表现在:要达到对“善的理念”的把握,灵魂要发生一系列转向,最终回到它的本真状态。柏拉图“洞穴喻”给我们的伦理启示:真正能够达到对理念把握的人是很少的,这不仅需要伟大的心灵智慧,更需要承担人类责任的巨大勇气。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柏拉图对哲学家的申辩为题,阐释柏拉图的求知哲学的态度和精神,重点考察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知识、美学概念,申辩哲学家所应具备的崇高境界和品格。  相似文献   

8.
在柏拉图哲学中,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感觉世界”,一个是“理念世界”。感觉世界是变化不定的,是虚幻的假象。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是真正的存在。柏拉图以桌子为例,说明他的世界观。第一个桌子是由神生产出来的,即理念。第二个桌子是由木匠制造出来的。木匠是根据第一个桌子即桌子的“本质”、“理念”把一张具体的桌子生产出来。木匠制作的桌子只不过是桌子理念的摹本或影子。因此,对物的理解关键是把握理念。问题是教育怎么会与柏拉图主义联系到一起了呢?注意:柏拉图是从“制作”的意义上理解物的。桌子的本质是木匠通过理念“制作”…  相似文献   

9.
谈到柏拉图,人们自然会以“古希腊唯心主义美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冠其名首,而没有人说他是文章学家。而谈到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人们也自然会滔滔不绝地谈到他“美是理念说”、“艺术摹仿理念说”等美学思想和文艺思想,闭口不谈其中的文章学思想。本文试就柏拉图《斐德若篇》的文章学思想作一些初步的探讨。那么柏拉图在这篇对话中,究竟提出了哪些文章学思想呢?  相似文献   

10.
“理念”是客观唯心主义美学的重要范畴,尽管每位客观唯心主义美学家的理论体系各有所异,所持“理念”的内涵不尽相同,但他们还是有着一致的前提:都把“理念”视作一种超验的客观精神实体和共相范形,先于、高于客观事物而存在;认为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有了美理念。本文从历史上的客观唯心主义美学学派中选取了苏格拉底、柏拉图、普洛丁和黑格尔四位有代表性的美学家,以柏拉图为基点,试图通过对他们相关学说的比较分析,演示审美理念的发展轨迹,揭示其不同阶段的面貌特征及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1.
自柏拉图开创理念与理念相结合的思想方法以降,西方哲学逐步走上了以追求普遍知识为目标的纯粹概念演绎之路,“是论”就是其中最具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虽然“是论”经过古代、中世纪以及近代三个阶段的发展而达至成熟,然而人们总是难以自觉认识到“是”与“是论”的特性,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始终忽视了作为统一性的“是”,且将追求普遍知识的态度扩大到非普遍知识的领域,普遍主义就这样暗藏其中而难被觉察.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认识论中的“分离”问题的合法性是不容质疑的,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有所涉猎。“分离”问题具体体现为一般与个别的分离、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分离、知识与意见的分离三个方面。柏拉图的认识论与理念论是紧密联系的,由于理念论中“分离”问题的不可解决性决定了认识论中“分离”问题也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从而为后人对柏拉图的理解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是公元前五至四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与美学家 ,他是第一个将灵感理论化、系统化的人。因而 ,他有关灵感的观点在美学史上影响最大。同时 ,“理念论”又是他文艺思想的核心 ,他的“灵感说”也是建立在其之上的。自古以来 ,文论家们对柏拉图的“灵感说”众说纷纭。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柏拉图的“灵感说”是纯非理性 (感性 )的。本文通过对其的分析 ,认为柏拉图的“灵感说”实质上应该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因为从诗神的角度来说 ,在柏拉图看来诗神应是属于理念世界的 ,诗神代表着理性 ,从诗人的角度来说 ,诗人属于感性的现实世界 ,诗人是感性的。诗神凭附与诗人的迷狂实际上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灵感说则是这种统一的表现 ,是柏拉图企图把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联结起来的表现。因此 ,从柏拉图的整个理论体系来看 ,柏拉图的灵感说并非是纯粹强调理性和感性的哪一方面 ,而是两者的矛盾统一体。它既具有理性因素又具有感性因素 ,而且两者是相互矛盾 ,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特别是古希腊哲学的核心。古希腊哲学的形成和发展集中体现在其本体论研究上。概括起来。在古希腊时期,哲学本体论的嬗变历经了“自然-物质”本体论、“自然-属性”本体论和“人类-概念”本体论三个阶段的内在逻辑发展。“人类-概念”本体论的形成不仅是古希腊哲学的最高成就,也深深地影响和统治了哲学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理念”是客观唯心主义美学的重要范畴,尽管每位客观唯心主义美学家的理论体系各有所异,所持“理念”的内涵不尽相同,但他们还是有着一致的前提:都把“理念”视作一种超验的客观精神实体和共相范形。先于、高于客观事物而存在;认为美的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有了美理念。本从历史上的客观唯心主义美学学派中选取了苏格拉底、柏拉图、普洛丁和黑洛尔四位有代表性的美学家,以柏拉图为基点,试图通过对他们相关学说的比较分析,演示审美理念的发展轨迹,揭示其不同阶段的面貌特征及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变化经历了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他的理念论也经历了由“一元唯善论”向“多元范畴论”的转变。这两个转变具有一致性,都是在他去西西里参政失败之后发生的。西西里参政失败是柏拉图思想发展的转折点,使他在思想整体上由“理想性”向“现实性”转变。这也是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在古希腊思想中的先声。  相似文献   

17.
师德“失范”现象折射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多重困境:专业情感困境——多重压力下的专业角色“迷茫”;专业理念困境——“应试教育”下的教育理念的单向度生长;专业知识困境——学科依附下的知识体系建构科学性、系统性欠缺;专业能力困境——“应试教育能力”一枝独大与“育人”能力艰难发展;师德发展困境——低效的师德“他律”与放松的师德“自律”并存.消除师德“失范”现象的根本在于超越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创新培养、培训体系建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以专业知识、能力的完善;实施师德“气候”建设,推动教师教育情感养成和师德发展;构建“过程监控”体系,形成师德发展“保健机制”;通过机制建设提升师德“他律”效果,推动师德“自律”进程.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的教育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柏拉图不但对西方哲学影响巨大,而且其教育理念也于西方文明贡献卓著要了解西方的文化与教育,柏拉图的哲学与教育思想是不能不管的。柏拉图的哲学本体论是“相”论,柏拉图的认识论就建立在其哲学本体论之上,只有对“相”的认识才是直确的认识。固受制于其哲学思想,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与理性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19.
《尼各马可伦理学》对“最高善”的规定存在着逻辑上的模糊,这种情形进而又使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praxis(实践)”与“theoria(理论)”间的关系趋于复杂。对“最高善”规定的模糊性概源于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不同叙事风格以及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质疑。此外,praxis和theoria间的张力使得一种隐秘于柏拉图一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端中实践的哲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哲学批判的双重维度与革命的“乌托邦”困境———兼论卢卡奇“物化”思想的现代性批判的意蕴胡绪明韩秋红(1)在柏拉图与近代哲学之间———从黑格尔对柏拉图哲学的解释和提升谈起朱耀平(1)理解马克思主义与实践标准吴苑华(1)“理解”与“认识”之辩———对解释学与认识论研究对象之再审视潘惠香(2)世界观的宽容与文化的比较吴承业马拥军(2)从“思变”到“变思”———论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嬗变彭立群(2)自由主义“自主”概念的局限性及可能的修正邹平林(2)和谐理论的实践论路向研究陶火生(3)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主要歧见评析刘新宜(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