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文章运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他者”理论从三个方面对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形象进行阐释,通过将怪物形象与父权社会中的女性结合起来分析,揭露怪物在人类社会中的他者身份是父权社会中女性被边缘化处境的隐喻。  相似文献   

2.
青春家庭剧中的都市女性类型多样,大致有“他者型女性”、“自我型女性”、“依附型女性”三类,每一类女性形象背后都潜藏着“父权制”隐秘而强大的宰制力量。对“他者型女性”的规训体现了父权对女性社会价值的界定权力;对“自我型女性”的惩诫体现了父权话语对女性行动意义的言说权力;对“依附型女性”的矛盾心态体现了父权制既压迫女性也束缚男性的特点。现代女性在电视剧中鲜少被描绘为果敢、独立、专业、自由、智慧的女性形象,这与现实生活中广大女性对社会的承担背道而驰。这一方面显现了传统父权文化对女性价值低定位的强大意识形态影响;另一方面也显现了当代媒介文化对女性主体性价值缺乏认同与倡导。  相似文献   

3.
该文探讨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丝的描写死亡的诗集《爱丽儿》里的几首代表诗歌里的女性形象:1.父权暴力的实验品、改造品和牺牲品。2.男性欲望和意志的体现,男性随意交换的商品。3.父权社会失声的、窒息的埋葬品。4.恋父的受虐者。5.反抗父权的复仇者。作为一位最彻底反抗父权的女性主义作家,普拉丝以女性细腻的身体感受和独特的视觉展现了在父权社会下各种被扭曲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运用形象学相关理论对日剧《月之恋人》中的中国人形象进行了解读,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了作为“他者”的中国人形象:中国社会中的民众群体形象、中国女性形象、在日中国人的形象;同时对注视者日本的“自我”形象也进行了阐释。认为该剧较为客观理性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形象,辩证地处理了“他者”与“自我”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五四"女性作家从女性的角度出发,以母亲的名义进行书写,讴歌母爱,抒发母女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反思母性的缺陷,来拆解传统母性价值,解构母性神话,重新认识母亲的地位。她们对父权社会中神圣母性的解构,一方面体现在对父权话语强加于母亲身上的虚构神话的清除,重塑一个新的母亲形象,另一方面,也是建构女性自身的性别文化价值,建构女性自身传统的开始。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女性主义为视角,探讨威廉斯在《玻璃动物园》戏剧中极具代表性的两位女性人物,分析两位女主人公在父权中心社会下的痛苦和不幸。揭示该剧的引申社会意义——父权制社会中女性作为"他者"被压抑﹑从属的地位,男人拯救不了女人的命运,依赖父权中心最终将走向悲剧。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女性文本中,母亲形象变为在传统与现代、伦理规范与本能欲望间挣扎与突围的生命个体;她不再是父权话事中被命名的“他者”,而是女性自审意识与反思精神的形象载体与文化见证。女作家正在对母亲原有形象及其文化隐喻的解构中开始了对母亲的重新命名,这一命名过程具体表现为母亲形象类型的新变以及叙述话语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作家邝丽莎的小说《雪花秘扇》畅销于西方。美国华裔导演王颖据此改编成同名电影,通过书写两代女性的情感故事来阐发女性主义思想。影片中的两对女性从老同的姐妹情谊中获得精神慰藉以反抗父权压迫;构建以女书为核心的女性话语系统来打破父权压抑下"缄默"的失语境况;以"双性同体"的形象来颠覆父权社会所建构的不平等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多数女性被描述成自私、冷漠、空虚、金钱至上,具有依附性等。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这些非道德的女性形象和她们的悲剧生活与当时所处的父权社会有着密可分的关系,她们是父权制度的受害者。虽然父权文化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女权主义已经萌芽,“现代女性”逐渐崛起。  相似文献   

10.
斯蒂芬.克莱恩是十九世纪末杰出的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短篇小说《街头女郎玛吉》塑造了三位女性形象,由她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和她们的命运可以看到,贫民窟是社会的边缘,贫民窟里生活的女性更是社会边缘的边缘人物,贫民窟的男人是男权社会中的"他者",贫民窟的女人更是"他者"中的"他者"。  相似文献   

11.
凯瑟琳是一个双性同体的新形象,对瓦解父权社会的性别二元对立论有重要的作用。她不仅具有温柔、极富同情心和极易动感情等女性特征,而且具有积极主动、勇敢坚强等男性特征。女权主义和拉康的后精神分析理论,给我阐释了凯瑟琳双性同体特征失而复得的整个过程提供了一种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2.
于理性精神和宗教传统的基础上,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尊重"他者"为特征的现代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渗透进西方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和经济等各个领域,成为西方现代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我国由于封建宗法制度和自然经济的持久影响,发展出了以等级观念和宗法意识为核心的儒家伦理规范,缺乏对一般"他者"的关注与尊重,这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社会公德困境的深层文化根源。建构尊重"他者"的伦理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变革,需要各个方面的长期共同努力。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应该从尊重学生入手,努力培养学生尊重"他者"的观念和习惯,以期有助于整个社会现代伦理精神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长篇小说《女勇士》反映了几个华人女性向传统的中国男权社会所提出的挑战,表现了她们被压抑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女勇士”的形象寄托了“母亲”和“我”两代华裔女性的理想。但“女勇士”的形象在许多方面还是体现了男权社会的价值观,这既是小说中的矛盾与困惑,也反映了女权主义运动自身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许多评论家谴责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女主角凯蒂·康普生是一个堕落的女人,认为她使康普生家走向了衰落,另有一些人赞扬她是一个敢于反叛传统家庭与社会的英雄。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欠公正。其实,凯蒂从一个纯真美丽、勇敢自信并具反叛精种的女孩沦为妓女,并最终沦为纳粹军官的情妇有其特殊的社会原因。应该说,她是美国南方妇道传统与双重标准的牺牲品,凯蒂的堕落和毁灭是来自男权制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势力共同作用造成的必然结果。福克纳借凯蒂的悲剧批判旧制度,谴责各种非人道的道德和社会势力对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这样一部着重描写男性英雄的力作中,作者也不乏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进行描绘,如潘金莲等。潘金莲形象的塑造充分体现出当时男权社会中普遍存在轻视女性、以封建伦理束缚女性的积弊。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婆婆是现代作家塑造的一类独特的旧式女性人物形象,作为生存在父权制社会中的旧式家长,她们秉承着父权意识的性别歧视,对儿媳进行严格的规范与管束,总体上呈现出愚昧守旧、矛盾焦虑与变态扭曲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7.
在《回廊之椅》中作者林白通过男性、女性和自我意识这三类大群体共同建构了朱凉这个女性附庸者的形象,表现了女性在选择时的犹疑与不确定性,同时也证明了男权社会的不可推翻性。由此认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除了跟随着男性的步伐消失以外,别无他路。  相似文献   

18.
如何使古老的文学名著在现代文化语境中焕发出新的时代特色与文化内涵,这是我国艺术界包括影视编导在内煞费苦心的文化课题。把我国北朝民歌《木兰辞》、迪斯尼改编的商业动画电影《木兰I》、2009年上映的马楚成版的《花木兰》为比较文本,通过符号学理论对三者的叙事符号和意义生产进行解读,我们认为《木兰辞》体现出为当时统治阶级和男权社会所认可的思想才能够千古流传;《木兰I》的内容灌注了以个体本位的西方文化核心,使原故事焕发出了新的时代特色与文化内涵,实现了意义再生产,使原文本经由改编成为了"美国电影";《花木兰》虽然增加了很多元素,情节也复杂了许多,但由于文化观念的保守和时代精神的欠缺,没有实现意义再生产。  相似文献   

19.
《简·爱》塑造了一个出身低微、相貌平平但敢于向男权社会挑战、追求独立自由、自尊自立的女性形象。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以其生动而细腻的笔触和敏锐的女性视角将长期处于边缘和劣势地位的女性推进人们的视野,对妇女的权利、地位、能力等问题作了理性的思考,表现了简·爱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挣扎,对于激励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保持自我独立人格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聊斋志异》中的细侯和《美狄亚》中的美狄亚的"妓女"和"巫女"身份的设定,透射出女性形象在男权社会的异化现象。女性正常心理欲求被剥夺,成为传统父权价值体系下的"他者"。女性被定义为是肉欲、疯狂和非理性的,必然成为大部分反叛者。女性的性特征被曲解,男性出于恐惧将女性恶意丑化。女性作为男性的附着物和寄生者的生活常态一旦被打破,她们就会由温柔、美丽、顺从、贞洁、无知、无私的"天使"堕落成淫荡、风骚、凶狠、多嘴、丑陋、自私,不肯顺从,不愿放弃,不恪守妇道的"妖妇"或"魔鬼"。细侯与美狄亚的"弑子"情结和模式等于把母亲身份再现为危险,"母亲"完全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