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考察法等方法,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广西宾阳芦圩镇舞炮龙制作技术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舞炮龙文化内涵丰富,制作技术环境温润,舞炮龙制作技术有地方性、传承性、时代发展性和变异性的特点,体现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展现民族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等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舞草龙是兴龙村特有的民俗文化,每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节,村民都会将草龙舞向人间。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舞草龙”逐渐成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娱乐活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舞草龙在体育竞技、文化传承教育等方面具有独特且重要用途,因此对兴龙村舞草龙体育文化及价值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阳巴山舞是在土家人传统跳丧舞基础上,由"土家舞王"、"东方之子"覃发池进行了创新、改编而成的群众自娱性广场舞蹈。文章针对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存在的具体问题,审视了长阳巴山舞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分析了将长阳巴山舞引入高校体育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注意问题,分析表明:长阳巴山舞引入高校体育教育,可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还可成为新时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实践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易黎 《四川体育科学》2011,(3):29-31,35
中华铜梁龙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的文明,民族的智慧。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中华铜梁龙的起源、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健康的产业经济市场、学校体育促发展等措施和建议。为帮助中华铜梁龙加快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兴百叶龙之发展及其文化空间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访谈法、实地调查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长兴县百叶龙的发展进行了考察与分析,阐述了长兴百叶龙的起源、技术工艺与表演方法。在传承过程中,由于环境对文化的作用,会使传承和保护工作出现盲区,因此对百叶龙的文化"生境"和"文化价值"进行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考察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广西宾阳舞炮龙活动与当地旅游业的互动发展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广西宾阳以"炮龙节"作为宣传品牌,对当地民族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炮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动力和平台。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石阡县仡佬族舞毛龙的历史渊源、毛龙制作工艺、表演方法、文化象征等进行分析。认为:舞毛龙这项民族体育活动蕴涵着图腾崇拜、民间宗教和民族融合等文化元素,研究舞毛龙活动文化内涵对建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化强国"战略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理应是"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巴山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种,已成为三峡地区重要的群众体育健身和比赛项目,并逐渐推向全国,其成功的传承经验值得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借鉴。文章阐述了巴山舞的演化与发展,并从"巴山舞"的成功推广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研究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的措施包括尊重传统,大胆创新,与时代契合;与旅游联袂;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简单易推广性与比赛宽松性结合;重视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推广中的作用;搭建平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交流等。本文试图从长阳"巴山舞"的成功演变与推广找出一些值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文化强国”战略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理应是“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巴山舞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种,已成为三峡地区重要的群众体育健身和比赛项目,并逐渐推向全国,其成功的传承经验值得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借鉴.文章阐述了巴山舞的演化与发展,并从“巴山舞”的成功推广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研究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的措施包括尊重传统,大胆创新,与时代契合;与旅游联袂;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简单易推广性与比赛宽松性结合;重视学校在民族传统体育推广中的作用;搭建平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广泛交流等.本文试图从长阳“巴山舞”的成功演变与推广找出一些值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对舞凤运动的文化传承和发展现状进行了挖掘和分析,找出了民间舞凤运动的不足之处,从6个方面对舞凤运动进行了创新研究。这对于发展民族传统舞凤运动、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完善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芦笙舞在广西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传承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所调查的广西学生和教师对芦笙舞的了解程度与兴趣倾向总体较好,芦笙舞在体育教学中的发展空间比较大;芦笙舞的学校体育引入有利于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发展和校本课程的研发,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提升;在碎片化背景下为拯救民族文化流失,通过对芦笙舞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传承研究.能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与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为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3月14-16日,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舞龙舞狮分会、全国舞龙舞狮进中小学工作领导小组、全国舞龙舞狮进中小学工作指导小组主办,重庆市铜梁区教育委员会、文化委员会、旅游局协办,重庆市铜梁二中承办的第六届全国舞龙舞狮进中小学工作研讨会在铜梁二中举行。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华爱军,中国大学生体育协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相结合对蒙古族传统体育的民间沿袭进行解读,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剖析其源起、发展、跃升及流失等社会学成因。从研究中发现,文化与环境的变迁使得原有的民间沿袭不再适应项目自身的发展,学校传承已成为蒙古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民族个性"的强化、"人性化"编撰教材、培养传统体育项目继承人等途径来完善自身文化体系,以利于在蒙古族区域内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从而较好的保护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郧阳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凤凰灯舞"是其居民喜爱的一种集喜庆、娱乐、健身等多元素于一体的民间文化体育活动.在过节、喜庆时既可单场表演"凤凰灯舞",又可以遵守本地龙前凤后的习俗,舞"龙"与舞"凤"联袂登台,欢喜热闹中呈现出了一片中国传统文化"凤凰来议""龙飞凤舞"的瑞祥、和谐的场面.这既表现了郧阳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又传承着郧阳人崇凤、崇火、崇日的楚文化蕴涵和祈宁求福的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15.
张建 《体育世界》2014,(5):40-41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体育学、民族学及社会学的视角对彝族“达体舞”的体育文化内涵及特征等进行分析,彰显彝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涵与特征及在非物质文化视野下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所扮演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舞炮龙与舞火龙文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个别访谈、临场观察、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广西宾阳舞炮龙与广东丰顺埔寨的舞火龙进行对比研究.从历史渊源、制作方法、表演方式、分布与文化寓意等方面分析两种龙文化的异同,揭示宾阳炮龙鲜明的地方特色及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7.
梳理"舞草龙"文化记忆与失忆的历史脉络,分析其失忆的原因,并结合上海松江城镇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推动"舞草龙"文化记忆重构;以"文化失忆与记忆理论"为分析视角,采用实地调查和结构式访谈等方法对上海民俗体育"舞草龙"进行个案研究;结果表明:造成"舞草龙"文化失忆的原因有异质文化的冲击;都市化、城镇化侵占了"舞草龙"文化的生态空间;"时尚娱乐主义"和"科技产品"占据着市民的休闲时间;教育失范带来的挑战等方面的原因。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学校教育、城镇文化建设以及地区生态建设都将是促成"舞草龙"文化记忆重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舞炮龙运动是一项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民俗体育活动,有着其独特的民族特质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广西宾阳舞炮龙运动的起源、成因、表演形式及特点进行了整理分析,并对宾阳舞炮龙运动的文化精神及当代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湖北体育科技》2015,(10):854-857
研究目的:充分利用岳阳龙舟文化所具有的优势,使岳阳龙舟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得到开发,龙舟文化得到弘扬,岳阳的社会经济、文化、城市形象迈进一个新的台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调研、实地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结论:充分利用岳阳龙舟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把相应的龙舟赛式等体育旅游也提上日程,把发扬宣传岳阳龙舟文化与岳阳城市化建设和高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科学地挖掘、保护、传承岳阳龙舟文化的同时,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等调查方法,旨在探寻贵州荔波县苗族芦笙舞的生存现状与发展困境,进一步挖掘、完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结果表明:现代艺术的冲击,对芦笙舞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降低;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人们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价值观念的变迁,导致重视程度逐渐下降;当地旅游产业机械开发对传统文化产业的破坏。并提出:流行乐曲文化元素融入传统芦笙舞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大众传媒融合互动;打破传统芦笙舞形式束缚,创建大众广场芦笙舞;加强地方保护与重视,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发展路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