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道德教育模式对于丰富道德教育理论、指导道德教育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在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德目主义模式、灌输开发模式等道德教育模式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道德教育模式各具特点、差异、长处和不足,我们必须结合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模式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吸收和借鉴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合理内核,为新形势下道德教育模式的重建提供养分。  相似文献   

2.
论美国道德教育的传统及其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美国道德教育传统的发展变化基础上,认为新教伦理是美国道德教育的思想基础,共和教育、民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道德教育传统不仅使美利坚民族性格得以形成,而且也使美国社会进一步强大。这些道德教育的传统是美国强盛的历史原因,但美国的道德教育传统在当代则面临着一系列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救救孩子"以及如何"救救孩子"--中国幼儿道德教育之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儿童道德教育传统是一份值得扬弃的历史遗产加强未戍年人道德教育,应加强其科学性,加强对儿童道德教育化传统的反省,应当清扫封建道德教育余孽,应当以新道德、以近现代教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道德教育的改造和变革。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可以通过传统道德教育多样化、传统道德教育主题化、传统道德教育节日化和传统道德教育特色化开展传统道德教育;通过幼儿合作和分享活动、在活动中张扬个性、鼓励幼儿大胆创新来提升传统道德文化教育;通过家园合作将传统道德教育和现代幼儿教育理念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5.
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刘济良 《教育科学》2001,18(2):46-48
我国道德教育的效率低、效果差主要是因为它脱离了人性基础,脱离了现实生活根基,失去了主体对象,过于意识形态化,因此,改革道德教育就要树立人文主义的道德教育理念,回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改革传统非此即彼的道德教育方法,确立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立足于道德教育自身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6.
在道德建设中,高校的道德教育承担着重要任务,是全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方向。但是高校道德教育只有进行变革,走出传统的教育模式,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道德建设的需要。这些变革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道德教育观念的变革、道德教育方法的变革和道德教育内容的变革。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有两千余年的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以“人性善”为哲学基础,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理念,以“正义君子”为培养目标,以“四维”“八德”为施教内容,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主张“知行相须”,强调“修身为本”。从根本上说,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就是教人懂得做人,懂得爱人的教育;“修身为本”是传统道德教育的根本方法,“教人如何修身”几乎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发展史的全部内容。我国优良的道德教育传统应予继承与弘扬。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已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应站在时代的高度,赋予传统道德以新的内涵,欲完成这一使命,必须对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有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行为中的不道德现象时有发生,更使人们对道德教育格外关注,如何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认为高校的道德教育应该尽快改善以往传统道德教育的模式,在课程、教学、考试、网络和实践几方面开展教育创新,促进大学生道德方面的“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把道德教育放在中心位置,继承和发扬我国重视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内容丰富,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方法多样,为我们今天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进行积累了有用资源。  相似文献   

10.
从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一)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产生的道德哲学基础;(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爱、孝悌、道义与利益的教育;(三)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主要进行的原则和方法是重视道德知识的学习,做到因材施教,并在此基础上重视主体的主观努力和修养自觉。  相似文献   

11.
浅谈新课程下的德育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定适应时代发展的德育观念,是加强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人本”的德育观、生活化的德育观、整合的德育观和发展的德育观。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德育模式已成为我国德育理论研究的独特领域 ,其研究形态表现为一种新的以实践叙事为主体的理论方式。德育模式研究正在寻求对德育体制改革的赋权能力 ,努力成为推动德育实践发展的理性工具 ,它的研究价值已经远远超过其自身的理论价值 ,从指导个人教育行为延伸到指导学校整个教育工作系统和作为实现学校德育的价值载体。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近30年来关于心育与德育关系的研究成果丰硕。研究总体上存在着包含论和并列论两种观点,学者们在深入研究了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我国在心育和德育方面的良好传统、已有的经验等基础上,提出了心育与德育相结合的途径、模式,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当然现有的研究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总结反思,并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和丰富。  相似文献   

14.
传统德育模式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弊端,构建价值取向人本化、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方法现代化、实施载体多样化、评价机制科学化的德育生活化模式的理路正是对这些弊端的补救。这对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海 《教育学报》2007,3(4):69-76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德育的改革与发展走向是关系新世纪德育的成效以及人的素质提高的重要问题。对新世纪德育的生活化本性、生活化内容、生活化目的、生活化模式四个方面的研究探讨,说明了新世纪德育向生活回归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浅析萨特的责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法国哲学家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家的突出代表,他的自由思想和责任观也对当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他的责任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自由思想上的责任观,其责任内涵有许多矛盾和欠缺之处,通过对他的责任观进行分析可以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责任的内涵和它的作用机制,从而让人们更加自觉自愿而又有效地履行自己的各种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9.
学校德育的新途径:网络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和延伸,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德育可以通过网络德育课堂、虚拟社区、网上咨询、在线讨论、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德育基地等途径来实现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20.
应从强化“三观”教育入手,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因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重大问题,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 和命运,因此,我们必须以历史的,战略的眼光和高度来认识看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