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体育生活化与城市体育生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建国 《体育科研》2006,27(4):11-13
体育生活化就是要使体育回归到生活中来。根据城市生活特征,体育应在健康促进、社会教育、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作用,并融入到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实际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区体育和现代生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内涵及特点;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角度,分析了都市化生活方式的变化给城市居民身心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及城市社区体育应发挥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构建新形势下的组织管理模式是推动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前提,培养合适的体育人才是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关键,积极筹措运作经费和建设场地、设施是加速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出现许多现代文明病。本文主要探计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以此促进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和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城市生活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发展。传统体育要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必须按照城市生活方式和节奏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具有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城市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5.
论体育生活方式的主导因素--主体体育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主体体育意识内涵的剖析和体育生活方式外延的界定,以及对主体体育意识和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基本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体育生活方式与主体体育意识的内在联系,指出形成体育生活方式的关键在于形成稳定的主体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6.
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休闲体育显得非常重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城市休闲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概括分析了城市休闲体育的作用、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瓶颈,并提出了促进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设健康城市的体育健康促进目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法,以建设健康城市为背景,提出并分析、讨论了体育健康促进及其必要性,构建了体育健康促进的目标体系。结果认为,体育健康促进的目标体系应该由体育健康教育、体育行为干预和环境支持3个方面共16个子目标构成;构建体育健康促进目标体系有助于优化城市居民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常见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健康城市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株洲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勇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4):390-391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社区体育已经形成了一种时尚。因此,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的如何直接影射到城市的发展水平、城市的精神面貌、城市的竞争力等。通过对株洲市社区体育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对存在的问题、社区体育发展趋势及对策进行了研究。希望在共建和谐株洲,促进株洲特色的社区体育健康规范的发展,贡献一点力量。  相似文献   

9.
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与课程改革的推进,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成为人们社会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在人们的认识中已形成了共识。通过研究法发现,新课程标准下,无论是体育教学的形式、体育教学的自身特点以及体育教学的特殊环境对促进人的社会化中的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生活技能的掌握、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及人的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普通高校民俗体育课程的开展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主观与客观条件以及民俗体育较其它体育项目的优势分析,阐明了民俗体育课程的开展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时期是个人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阶段,民俗体育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有积极影响,高校要认真开展好民俗体育来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体育生活化与现代人的健康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湖北体育科技》2011,30(3):293-294
从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以及体育对健康生活方式作用做一阐述.旨在探讨体育生活化在健康生活方式中的作用,以期更好的发挥体育的功能,提高现代人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在祖国改革开放背景下农村传统体育的发展状况,文章以"双胜"村落为研究对象,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该村落三十多年来传统体育状况历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村民的生活方式进入了多元化,现代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意识衰退,村落传统体育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和面临多元文化思想的磨合而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从文化的传承、当前的经济水平、文化思想的准备与接受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都决定了对村落传统体育的发展有其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引起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生活方式和体育文化消费水平进行了分析,指出冬季体育是北方居民健身运动和体育消费的最佳运动项目之一,它作为体育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为此,对开展冬季群众体育与开发冬季体育旅游产业提出对策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大学教育占据极为重要的作用。体育课程又是大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公共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各方面的情操,以保证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能够积极面对社会的各项工作的潜在需求。在我国的教育环境之下,高等体育教学与初、中等体育教学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存在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社区体育形式已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社区健身场所是普通民众重要的体育活动场所,它给人们的日常锻炼提供了方便,为社会体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建设一流的社区体育是社区的实事工程、民心工程。社区体育因受到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影响,其发展模式、运行状况独具特色,有其重要的考察意义。文章主要通过对上海体育场所实地调研,叙述和分析了不同层次社区体育场所的现况,以期为我国社区体育建设以及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郭燕 《辽宁体育科技》2009,31(5):15-16,20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河南省农村中老年体育生活方式进行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提出科学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安多是以藏民族为主体,以藏文化为主体文化的区域。安多藏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是藏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气候环境、区域位置、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综述了安多藏族体育文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及文化特点。安多藏族传统体育是藏族文化的载体,不仅是广大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藏族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真实的写照,更是藏族人民吃苦耐劳勇于奋斗的精神和民族个性的体现和反映。我们应保护和传承安多藏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安多藏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一民族文化遗产能够得以不断的继承、延续。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滨 《冰雪运动》2011,33(2):57-60
培养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冰雪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分析了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内涵及其要素,阐明了影响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教育因素、兴趣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从转变观念,定位冰雪体育教育目标;改革冰雪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改革课外冰雪体育活动;改革竞赛方式;加强学校冰雪体育文化环境建设;提高教师冰雪教学创新能力,加强课余冰雪体育指导工作等方面论述了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9.
苏州属江苏经济发达地区,东依上海,南临浙江,西靠无锡,北接长江。苏州段环太湖山不高而秀丽,水不深而浩瀚,形成了水上、陆地、空中三维一体的独特地理特征。苏州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自"环太湖体育圈"正式出台以来,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与景观体育布局的问题就日显突出,如何将两者兼顾协调、优势互补,文章就此提出一些观点,旨在合理布局强化体育景观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北方高校冰雪体育欣赏课程的开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宇 《冰雪运动》2011,33(1):76-79
北方高校冬季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在北方高校开设冰雪体育欣赏课程对于体育教学改革意义重大。总结出北方高校开设冰雪体育欣赏课程具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冰雪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冰雪体育精神等现实意义;认为师资能力和水平、教材的选择和学生的自身认识是北方高校开设冰雪体育欣赏课程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加强师资队伍水平建设、完善教材和课程设置和树立学生冰雪体育欣赏价值观等对策,为北方高校冰雪体育欣赏课程的开设提供可能,为体育教学改革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