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景端 《出版参考》2006,(11):40-40
与有些人相见次数并不多.但他的一些话也许会令人铭记一辈子.陈原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长者。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信件的说明 下面是陈原先生给我的一封信,内容是如何评价张元济。我给陈原的信写于1988年8月4日,与信一起奉寄拙作《志在报国,德泽千秋——论张元济的思想和事业》一文油印稿。他回信作于同年8月9日,为接信不久就写。我与陈原并不相识,以后也从未谋面,所以是素不相识两人间关于张元济的一次通信。张元济一生与商务印书馆的命运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何处觅书香     
正做书人,与书谈一辈子的恋爱,仍欲罢不能。前一阵子,我写陈原老。搜来搜去,想来想去,写来写去,原来就一个字——书。书人陈原,就是一本书。他写过关于词语的密林,而他自己则成就了一个书籍的密林一一商务的书,那么郁郁葱葱,让人赏心悦目。现如今,老提一句话——建设书香社会。这多么让人神往!但眼  相似文献   

4.
陈原先生住进北京天坛医院已近一年了,我虽能不时地去探望他,但还是时常挂念着他。陈老是2001年9月23日在北京红螺寺召开的《赵元任全集》编委会上突然患病住院的。去年9月22日,我从昆明回来,想起与陈老约好书市回来见面,便几次给他打电话,可一直没人接。我自我安慰道,陈老可能外出开会了。9月28日,我爱人告诉我说,他刚刚接到刘杲先生的电话,陈老病了,很严重,住院了。我大吃一惊:怎么会?他十天前打电话还谈笑风生呢。我赶紧给柳凤运先生打电话,柳先生说,是的,陈老处于昏迷状态,医院正全力抢救,目前还不能去探望。柳凤运先生说,陈老是在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5.
忆陈原     
春去秋来,陈原同志离开我们一年了。去年突然听到噩耗,我还不敢相信,因为就在前不久,我和徐砚华走进他的病房,他高兴地和我们握手的情景还在眼前。他不说话,他不能说话了,他用表情和我们交流。临别时,他还举手表达谢意。那一天见到的陈原,跟一年前在天坛医院的陈原比较,病情大有好转。想不到,正在等待他恢复说话功能的时候,他突然走了。我认识陈原是先从认识他的大名开始的。皖南事变后,我到香港,在杜国庠主持的孟夏书店做出版。有一天在印刷厂见到吉少甫在印《苏联名歌选》,封面上有“陈原编译”四个黑体字。在那个年头,我等年青人,不论白…  相似文献   

6.
陈原先生夫人余荻以77岁高龄于1993年7月16日遽尔离开人世,他们伉俪情深,相互携手度过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暮年陈原遭丧妻之痛,对他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三个月以后的那一天,陈原写了《六十年重温〈世界〉》一文,文前题记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7.
记得陈原先生在80年代曾经以《书林漫步》的书名出版过他的两本书,作者在该书续集中说,这“是一个在浩瀚书林中漫步的求知者随手写下的札记汇编,或者是被称为“杂家”的编辑工作者的读书笔记和随感录。”现在我手边的一部《书林漫步》同名书,则是资深编辑严麟书先生的书评创作结集。这位很勤奋有成就  相似文献   

8.
陈原同志离开商务印书馆领导岗位两个月后,即1983年3月2日给我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一直保存在我身边二十多年,我视其为一封对我来说十分珍贵的信。每当我阅读他的大作、回忆同他在商务共事的岁月、看他的书写读后感、在他病重住院前去探视,或参加陈原作品研讨会时,我都会把信找出来,细细地看上一遍;回顾他对商务印书馆和我本人的关爱,咀嚼他在信中表达的对出版改革的愿景,感佩他在深夜不顾疲劳为商务的发展倾心构思的精神。这次,浙江文艺出版社在京召开陈原遗作《我的小屋,我的梦》出版座谈会,会前我又把信认真地看了一遍,肯定地说,这封信也…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1997,(12)
走近《税收与社会》文\孔明在林林总总的报刊里,我对一本杂志情有独钟,那就是《税收与社会》。当她还叫《西安税务》的时候,我因为写《税收史话》而闯进了她的世界,进而认识了她的创办者曹钦白先生。他是一位让人一见就想走近的人,所以我成了他座前的常客。几乎隔一...  相似文献   

10.
整整25年前,原台湾《书评书目》杂志总编辑隐地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曾经大叹"苦经"说,他当初主编的是一份"易于招惹是非的刊物",因为所谓"书评","在我们这儿,一向被人看成不是骂人就是捧人,而我的朋友十分之七八都是写文章的,看样子,总有一天全会被我得罪光了。"他回忆说:  相似文献   

11.
三联、商务、《读书》,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三个暗号,陈原就是那个一生与三联、商务、《读书》结下不解之缘的奠基人物、出版界的导师的导师……他的一生几乎等于半部中国当代出版史。  相似文献   

12.
有幸见到陈原同志,距我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这中间隔了六年多漫长时光。我在学生时代就开始的对学者的仰慕,在一个隆冬的北京的早晨,在他温暖的办公室里,变得充实而富有激情。陈原同志一往情深地和我谈起出版的事,使我惊诧他对出版事业的熟稔和热爱。的确,像他这样,学者与出版家集于一身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我们的谈话首先从出版现状的评论开始。出版形势很好,但还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我所尊敬的一位出版界前辈陈原先生曾说:“回忆是痛苦的,但同时也可以是甜蜜的。不是吗?”然而,我的胆汁与他可能不同。也许是因为现在的我极为需要重新找到自己的目标,一扫不惑之年内心的阴霾和无奈的叹息,重新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找回属于自己的理想和平静的心态。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是改革开放整四十个年头,非常荣幸,因为时代给的机遇,我有幸与《译林》杂志结缘,并一路陪伴它成长为一个大型出版社。从现今看,这些年也算为这个伟大的时代作出了一点小小贡献。我同译界和出版界朋友接触中了解到,一些《译林》的朋友,在议论时觉得《译林》走过的道路,颇带有传奇色彩,认为《译林》杂志及译林出版社发展形成了所谓"译林"现象——一本外行办的翻译杂  相似文献   

15.
由刘宗武、自牧等编选的《回忆孙犁先生》一书,收入纪念诗文近一百五十篇,其中有魏巍先生所写的短文《孙犁帮我编过诗集》。记述了他与孙犁先生在战火中结下的友谊,尤其是在追忆孙犁帮他编辑诗集的往事时,情真意切,真挚感人,叫人不胜唏嘘。但他在文中却未提这部诗集的书名:《两年》。  相似文献   

16.
郑勇 《新闻三昧》2007,(10):10-11
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的话: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见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来》)在某种意义上说,"画眼睛"就是"刻画心灵"。  相似文献   

17.
原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代局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主席、第二届名誉主席陈翰伯同志,离开我们已近三载,在人们的心里,铭记着他一生为党的新闻出版事业的奉献。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报人出版家陈翰伯》一书,客观、翔实地记述了翰伯同志的生平、情操、学识和风范。陈原同志在《记陈翰伯》一文中,说他是“倔强的人,正直的人,勇敢的人,永不向邪恶低头的人;为人民奉献了毕生精力的人……”。我们最初相识于抗战时期的重庆,在沙坪坝中外出版社孙伏园先生处。他是生活书店的朋友,赞佩邹韬奋。我们不在一个部门  相似文献   

18.
2月16日,正是农历丁卯年的除夕,上海一场大雪,遍地皆白,银装素裹,别有风味。我在医院里接到报社转来的一批来信,其中有一封是《中国人才报》的臧宏生先生写来的,原因是他看了我在《中国记者》上写的那篇《如此人才》而向我反映情况的。我不认识臧宏生先生,也与《中国人才报》素昧平生。但一个作了50多年新闻工作的人,读此来信,不无感慨。辗转病榻,不能成寐。  相似文献   

19.
李零先生以《丧家狗》来命名他解读《论语》的新作,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也就是褪去了圣人色彩的孔子,他认为这个真实的孔子是个唐吉诃德,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相似文献   

20.
金梅先生所著《傅雷传》(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及拙文《傅雷传编辑札记》,均谈到当年冒着极大风险收藏傅雷先生骨灰,同时挺身而出上书为其鸣冤乃至招来大祸的一位年轻奇女的义举,对其表示了由衷钦敬。但这位奇女几十年来却淡泊名利,清操自守,长期隐名埋姓亦不曾向社会披露,这实为一件憾事。一九九七年底,傅雷先生的二公子傅敏先生来信告诉我,他到英国探亲半年与胞兄傅聪先生相聚回国后,赴上海寻访这位恩人,弄清楚这位江南奇女就是供职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江小燕女士,信中谈到了他与江小燕会见的情况,嘱我与她联系。一九九八年初,江小燕女士给我写了一封长信,以冷静平实心态详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