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喜欢上苏轼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搜索了东坡的生平,挑挑拣拣读了一些《东坡志林》,读过了余秋雨的《东坡突围》,一口气看完了《百家讲坛》的“评说苏东坡系列”。我以为我已经能窥见这位天才的一些面貌,直到从层层的书架中发现这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才知道自己从前所知不过是肤浅的认识而已。  相似文献   

2.
原书节选 我记得多年前曾经有人问我,你心目中最喜欢的、最伟大的中国文学家是谁?我不假思索地说了一个名字:苏东坡.当然其中原因是我喜欢吃东坡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觉得在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这个人几乎是无与伦比的.当然有人会说李白、杜甫更伟大.李杜一向连在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也许连苏东坡也比不上他们.然而我觉得,苏东坡代表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抒情的传统——这个抒情的传统,可以说是中国文学上的“道统”;可以和韩愈在《原道》中所揭示的“儒家的道统”互相对照.如果我们再把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所代表的英雄传统拿来比较,就更有意思了——我们会看到中国文化的三个面向.  相似文献   

3.
苏东坡贬官黄州时的一天,他所敬重的司农朱载上前来拜访,在客厅里足足等了一个时辰,才见苏东坡出来。苏东坡再三向朱载上道歉,说是正在做功课,不能马上出来,很对不起,朱载上问他做什么功课,苏东坡说“抄《汉书》。”朱载上惊奇地说:“象先生这样的才华,开卷一览,终身难忘,何必手抄呢?”苏东坡说:“那可不行!我读《汉书》,这已经手抄第三遍了。第一遍,每段专抄三个字做题目,第二遍每段专  相似文献   

4.
学会抄读     
北宋文人朱载去拜访大文豪苏东坡,很久未见主人出来。原来苏东坡正在抄《汉书》。朱载不解:“以先生之学识,还用得着抄《汉书》吗?”苏东坡答道:“我的学识还很肤浅,不读书不行呀!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像苏东坡这样的抄录读书法就是抄读,即以写代读,以写促读,二者有机结合。抄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与默读、朗读、诵读等读书方法相比,抄读并未引起同学  相似文献   

5.
一前年,在《光明日报》上,对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词)展开了争论,最后似乎没有得出一致的看法。对苏东坡《赤壁赋》的理解,虽然没有展开那样公开的争论,但分歧也是不小的。甚至比对“中秋词”的争论更大。《赤壁赋》和“中秋词”是苏东坡文库中的瑰宝,堪称我国文学史上的皎皎之作。为什么理解上的分歧,竟如此之大呢?是真如歌德所说的“优秀作品,无  相似文献   

6.
苏东坡黄州《浣溪沙》五首墨迹的重现,不独是苏学界的幸事、国人的幸事,也将是令整个世界瞩目的大事。苏东坡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但令人饱我愁无",其境界之高尚,使得这件作品无论是从艺术层面还是从学术层面上讲,绝不亚于"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二首》。  相似文献   

7.
我喜欢苏轼的诗词,尤其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常常感慨,要是能和东坡先生见一面该多好啊!一天早晨,当我拿起《苏东坡诗词集》时,奇迹发生了——书上的苏轼画像金光一闪,随后我的眼前就出现了一个人!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倡导新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写过这样一首《琴诗》: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相似文献   

9.
写作指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东坡的一首《水调歌头》流传千古.殊不知,唐代李白的《把酒问月》一诗中,已经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明月、几时、青天这些意象,似乎是苏东坡有意模仿用的.由此看来,仿写作为一种创作手段,自古既有.作为中学生,仿写有助于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仿千言万语妙趣,写十全十美生活.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指导内容是"学会仿写".一篇好文章在写法上总有值得模仿、借鉴的地方,因而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我敬佩苏东坡的人品和才华,曾多次到河南的三苏园和海南的五公祠、东坡书院去瞻拜;我欣赏苏东坡的尚意书法,不仅数十春秋常读、临习,而且还常把苏东坡的《寒食帖》、《赤壁怀古》帖用于书法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一天.数学家苏步青应邀到喜欢研究古典文学的小王家做客,他们坐在开着的窗户旁一边看书一边聊天. 忽然.苏步青指着自己翻看的《苏东坡文集》中的一篇文章《赤壁赋》说:“这本书肯定有错误!把苏东坡写《赤壁赋》的时间给搞错了,瞧,书上印的是1080年.我们知道苏东坡生于1037年,活了64岁.《赤壁赋》开头就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我知道按干支纪年法1982年也是壬戌年,所以这本书上说苏东坡写《赤壁赋》的时间是1080年肯定是错的.”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的出发点谈起图画书阅读,我不由想起了苏东坡先生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一张琴放在那儿,不动它,悄然无声;高人拨动,则如高山流水,绵延不绝,闻之欲醉。阅读何尝不是这样?伟大的作品需要读者的慧心阅读,其香其美才能沁入心扉,滋养人的身心。  相似文献   

13.
我看了那么多中国历史人物传记,想写读后感的,就是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了。读完这本书,我对苏东坡这位伟大的人物产生了无限的敬意!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全才。他生于一个  相似文献   

14.
"乌台诗案"以后,苏东坡被贬黄州,处境凄凉,生活困厄,但苏东坡在困境中没有消沉退缩,而是秉持自己"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涉足山水,为民造福,实现了自己人生和创作的双重飞跃。黄州,注定是苏东坡生命中最值得铭记的地方。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关耳 《教育艺术》2003,(8):30-31
一日,远方好友来信,谈及几十年为官,习惯了官场生活。前不久,因职务变动,告别官场,顿添烦恼,浑身好不自在,以至心事重重,长吁短叹,闹得频频失眠。信中问我有何“灵丹妙药”? 我冥思苦想,终无良策。一天,偶翻旧籍,忽见北宋词人苏东坡《定风波》一首,眼帘一亮,悟性顿生。我当即打印词一首,附短笺一并寄去。 苏东坡的《定风波》全篇如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与酒     
从此,苏东坡饮酒“不尽器”, 饮酒到量,任人劝酒,决不干杯。苏东坡在《次韵王定国得晋卿酒相留夜饮》中说:“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他还在《洞庭春色》中说, 酒是“钓诗钩”,又是“扫愁帚”。《苏  相似文献   

17.
于昌海 《师道》2002,(3):49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谈到苏东坡的魅力时说: “就如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在于花朵,是易于感觉而难于说明的。”初中时读苏东坡,是那样的朦胧,印象最深的是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尽管我对其中人生感慨没有深刻的体会,但那绮丽的诗句使我幻想,嫦娥的广袖无数次拂过我的梦,带我飞向那琼楼玉  相似文献   

18.
一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被评论界誉为中国现当代最著名的四大传记之一。林先生与苏东坡可谓神交已久,对他景仰不已。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中说:“民国二十五年我全家赴美时,身边除若干精选的排印细密的中文基本参考书之外,  相似文献   

19.
苏东坡信仰佛教,一次与方丈论经,坐于蒲团之上,相论许久.   方丈说:“我在你眼里是什么?“苏东坡说:“方丈,你在我眼里是一堆牛屎.“方丈微微一笑,说:“施主,你在我眼里是一朵花.“……  相似文献   

20.
歌唱祖国     
有一片辽阔富饶的土地,一条大河横贯东西。从黄河的源头,顺流而下,从《诗经》中“坎坎伐檀”的江边到《史记》中金戈铁马的楚河汉界,读郦道元的《水经注》,望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我看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我看到腾跃群峰、驰骋万里的祖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