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2007年初,《西部》杂志又一次全面改版,与上海合作方携手并进,力图把杂志打造成华语世界里极具影响力的大型文学品牌期刊。如同上一次改版,《西部》此举再次引起疆内文学界人士和期刊界的关注。在国内文学期刊大都步履维艰、勉强维持生计的状况下,《西部》却重举文学的大旗,猛然间令人有突兀之感,细细想来它的文学回归之路正是对文学期刊定位的明确:文学期刊的定位离不开文学,文学期刊的发展只能依托文学。  相似文献   

2.
《伊犁河》(汉文)杂志创刊于1979年。被誉为中国文学黄金时代的上世纪80年代,百废待兴,国内公开出版的文学期刊还比较少,文学期刊担当起文学复兴的大任。从《伊犁河》早期的杂志中,我们可以找到北岛、  相似文献   

3.
罗建周 《中国出版》2018,(22):67-69
生活书店受党的指引,坚持了之前以社会改造、抗日救亡为主的出版思想导向,还根据战时斗争的需要逐步形成隐秘、稳健的编辑出版导向,先后培植《文艺阵地》《文艺战线》《笔谈》等重要文学期刊,其文本内容以译介俄苏左翼文学、隐秘传播社会主义思潮、马列主义思想、毛泽东早期文艺思想为导向,在战时国统区传播党的思想、引导广大革命青年走上正确道路上功不可没,也在新中国出版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回族文学》作为少数民族文学期刊,虽然地处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但相对于中国期刊界而言,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在当前这个文学和文学期刊日益被边缘化的时代,《回族文学》不仅恪守着极其艰难又很纯粹的文学  相似文献   

5.
《西部》是一家有着50多年历史的省级文学期刊,它先后有过很多名字:《新疆文艺》、《天山》、《新疆文学》、《中国西部文学》。应该说,在2000年以前,这本期刊一直是新疆惟一的省级纯文学刊物,也是新疆境内第一文学期刊,几十年来一直发挥着培养新疆本  相似文献   

6.
发展才是硬道理——《芙蓉》改版一周年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市场的萎缩和文学期刊生存的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从1998年开始,文学期刊的生存问题变得愈来愈严峻,尤其当《昆仑》、《漓江》、《小说》等几种有全国影响的刊物因为发行量上不去、经济上不堪重负而先后宣布停刊以后,文学期刊的生存问题更日益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文学期刊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期刊是何等的辉煌,作家如雨后春笋,刊物漫山遍野。处于文化消费主角地位的文学备受读者的青睐,《人民文学》曾创下了发行量146万的显赫记录。进入90年代,文学期刊戏剧性地衰败,文学期刊的发行量江河日下,发行量的锐减使文学期刊的成本大幅上升。期刊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读者日趋减少,使得办刊经费捉襟见肘,编辑人员生存困窘。一些著名的文学期刊停办。《昆仑》、《峨嵋》不见雄姿,《漓江》“宣告断流”,文学界的优秀期刊《小说》也与读者依依惜别。大型的文学期刊相继停办,众多的中小型文学期刊也感到举步维艰,在四面楚歌声中茫然回顾。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回顾文学期刊动荡的历史,探寻文学期刊发展的道路,也是在山穷水尽的处境中寻求一条柳暗花明的蹊径的一个尝试。一、文学期刊衰落的原因1.文化消费的多元争雄文学作为文化消费的主流受到读者的钟爱,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多元和现代化,传播媒介的多元共存使文学受到读者的冷落。文字、音像、多媒体传播方式虽各有千秋,彼此不能相互取代,但文化市场必然会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娱乐生活类报刊的活跃、影视传媒的发展、电脑的网络化已夺走了文学期刊的部分读...  相似文献   

8.
《回族文学》,这份植根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全国唯一以回族命名并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长期以来不仅服务于办刊区域内的回族,而且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作为一份少数民族文学期刊,《回族文学》为了最大限度地突显这本刊物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回族文学》杂志是目前我国唯一以"回族"命名并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近年来顺应时代潮流,将图像引入文学,找到了一条读图与读文相结合的道路——以图像化策略为指导的文学期刊办刊之路。这是《回族文学》杂志连续三届获得自治区期刊界最高奖——新疆期刊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书业内外     
据《文汇报》报道,9月初在《北京文学》50诞辰座谈会上,与会的作家学者们不约而同地对文学期刊一个个让人买走的现状表示忧虑。 《北京文学》前主编、著名作家林斤澜认为:现在是文学期刊最困难的时候,版面难,版面后更难(财政),办文学刊物,不是香饽饽,成了人见人怕的苦差事。文学编辑除了编稿子,还要拉赞助,搞策划,搞炒作。写的人,编的人都累。 城市文学期刊实际就是一个个文学碉堡,它们的存  相似文献   

11.
喻虹 《晋图学刊》2011,(2):7-10
文学桂军是文化多样性视野下区域文化崛起的印证,他提供了西部文学发展的一种可借鉴模式。本文基于广西文学的崛起及多样性,分析了建设广西文坛专题资源的可行性和意义,通过论述建库方案和实践,对资源建设与完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间,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教学点数量稳步发展、相关专业日趋融合的趋势。作为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基础课程,文献学课程在本科生阶段至少应包括中国文献学和中国文献发展史两门课,在研究生阶段也至少应包括中国目录学、中国版本学两门课。  相似文献   

13.
汪兵 《兰台世界》2020,(5):145-147
中共党史文献的搜集、整理、编辑、出版是顺利开展党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党史文献学科。并且在学术史的工作中,研究个案的选择和评析应该是深化有关问题研究的有效方式。其中,张静如在党史文献学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他始终重视党史文献学的工作,并对党史文献学研究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开展党史文献学的研究,对于推动党史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文献学是图书情报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对于现代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其中,中国古典文献学应至少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古典文献理论研究,二是古典文献整理与利用的实践。作为传统学科的古典文献学领域,应该注意现代技术和新趋势的走向,方能开拓出新视野和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献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历代人物和作品的评述来研究中国文献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把中国文献学分为传统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两个阶段.在此基础上,作者展望中国文献学的发展趋势,即文献学在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交融的过程中,体系不断壮大.同时对文献学发展中的若干规律进行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Fundamental Digital Library of Russian Literature and Folklore (FEB-web). The intersection of phil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t FEB-web is considered in the context of Russian culture and the Russian academy. Topics discussed include: the FEB-web process for creating digital scholarly editions, the structure of FEB-web, new developments in the FEB-web collections, plans for the future, copyright issues, digitization processes, inter-library cooperation, and the place of digital libraries in constructing civil society in Russia.  相似文献   

17.
2006年文献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余光  范凡 《图书馆》2007,(4):29-33
以2006年国内公开发表和出版的文献学论著为基础,概述了本年度文献学研究在文献学理论、文献学家、专科文献学、文献学专题等四个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古典文献学研究,总体上体现了持续性、全面性、交叉性、实践性等特点,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文献学基础理论的探讨、分支学科的构建与完善、研究方法及与相关学科关系的分析、文献学史与研究史的梳理、各类专题问题的研究等方面。学者们前后继踵的孜孜求索,有力地推动了古典文献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但70年的研究成果也存在领域开拓创新不够、理论研究有待严谨深入、分支学科研究用力不均、"问题意识"亟待加强等不足。  相似文献   

19.
2001-2004年中国文献学研究状况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通过对2001-2004年中国文献学论文发表情况的定量分析,全面剖析了文献学的发展状况,同时对中国文献学研究中的不足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简论两汉时期中国文献学的发展与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杰 《图书馆论坛》2001,21(4):98-100,105
以大量的史实,证明了两汉是我国文献学的奠基时期。从两汉历代重视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到取得了文献学的累累成果;司马迁系统整理西汉文献成中华千古第一部通史--《史记》;刘氏父子编《七略》开我国古典目录学之先河;东汉班固著《汉志》成我国史志目录之鼻祖;郑玄遍注群经等,都体现了两汉文献学的发展与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