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身体,绝不是纯粹之肉体,它是人之生命的全部实在:是自我之本体、文化之机体和实践之主体;然现代教育无视身体尊严和价值,严重伤害着学生身体,表现为窄化身体活动内容、固化身体活动方式和僵化身体活动姿态。这种状况亟待回归:通过卸载为身体减压,通过转型让身体在场,通过助力给身体增能,通过解禁还身体自由。  相似文献   

2.
儿童身体观是社会大众对儿童身体的总体认知。儿童身体观直接影响儿童身体地位,作用于儿童身体锻炼方法与过程。通过解构儿童身体观,分析儿童身体与儿童、教育、社会三者的关系,批判目前儿童身心二元论的身体观,并且以现象学为切入点,重新建构儿童独立身体观。儿童身体是儿童存在于世界上的基本形式,应树立以下三方面独立儿童观:一是儿童身体是“流动的身体”,身体锻炼需全面化;二是儿童身体是“发展的身体”,儿童身体研究需科学化;三是儿童身体是“在场的身体”,儿童游戏活动情境设计需自然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身体转向”,身体成为各领域的研究前景,文学研究领域也兴起了研究浪潮,形成了文学身体学理论。《素食者》塑造一个为了逃避丈夫、家庭、社会和人群的暴力,采用食素和自杀等方式来反抗强大的社会机制的女性形象。“禁锢和逃逸”是文本的主题思想,英慧的“身体”是暴力、性和压迫的遭逢者和见证者,同时其身体也是她反抗之武器。通过细读文本的身体叙事,质询女性境遇之因,体认女性身份的枷锁,反思现代男权文明的虚伪和暴虐,聆听女性的自我诉求。通过细读文本的身体叙事,质询女性境遇之因,体认女性身份的枷锁,反思现代男权文明的虚伪和暴虐,聆听女性的自我诉求。  相似文献   

4.
鲍碧栩 《时代教育》2010,(9):246-247
健美操是一项具有实际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它能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培养情操,提高人体协调性和节奏感。本文采用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PSPP)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自尊不存在性别差异,专业差异存在于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四个维度;身体运动量与身体自尊呈正比,即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运动量的加大,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5.
身体是体育教育的核心,体育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身体活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身体社会学对身体提出了独特的理解,身体是文化象征、被社会建构、被权力规训,是实践者,是躯干肉体。基于身体社会学视角,体育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身体的社会化者、解放者、形塑者,是身体实践活动的组织者。  相似文献   

6.
谢妮 《教育学报》2006,2(6):91-94
通过把微观的学校日常生活场景和宏观的社会结构联结起来分析的方式,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盛行于小学日常生活中约束身体的规矩及规矩的意涵;规矩如何渗透在活动、时间与空间中对身体进行规训;学校日常生活中的规矩与社会结构之关系及身体规训的社会控制意义。发现学校教育的实质是通过身体规训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小学教育对社会控制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通过身体控制把个体初步整合进社会结构中。  相似文献   

7.
身体是教育得以发生和延展的本体性基质,脱离人之整全性身体,教育便无从谈起。特殊教育是基于身体多元情状需求以促进主体意义建构的伦理实践活动,在与身体生长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残疾情状相遇时,彰显出关怀生命本真的伦理意蕴。通过考究身体与残疾的概念及身体哲学的流变,发现人之整全性身体深陷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中灵肉二元对立的窠臼,致使包含残疾在内的身体情状在特殊教育中的存在价值日渐式微,教育场域中对残疾身体的界定与诊断、教育安置及教育教学皆被生理化处置而沦为一种概念化的隐性存在,心灵、知识、理性遮蔽了身体原初的感知、体验。要使特殊教育凸显多元身体的本真样态,成为关切生命的道德技艺,需在观念上突破传统意识哲学中身心二分、灵肉分离的桎梏,以获得有关残疾身体情状最为本质的、一般的认识;回归残疾学生真实的生活及生活世界,创设一种身体在场的生活与教育生态;在特殊教育教学方式上凸显具身性,转向一种基于整全身体间性意义上的情境体验式教学。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 《教育》2009,(4):60-60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日身体之能力,一日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西方舞蹈理论中出现了不断强化的身体话语。通过援引自然科学和生命哲学提供的证据,众多阐释者不断清除残存的灵魂假说,强调不存在“非物质性的自我”,认为感觉、情绪、理性都是身体性过程,力图证明舞蹈是“最卓越的身体美学艺术”。由于马克·约翰逊、阿恩海姆、比厄斯利、布洛克和吉赛尔等众多学者前后相继的努力,身体同时被当作舞蹈活动的主体和客体。随着上述研究的深入,西方舞蹈研究走上了回归“身体-主体”的返乡之旅,一种新的舞蹈研究范式已经逐步成型。然而,由于残留的二元论观念尚在拖滞正在发生的身体转向,许多学者在身体话语构建中呈现出明显的身心分裂的不彻底性,这导致舞蹈研究在回归“身体-主体”之途中,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以体育舞蹈练习为自变量,以身体自我概念作为因变量,利用身体自我描述问卷(PSDQ)对试验前后影响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自我概念各个维度上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特别是在健康、协调、身体活动、运动能力、整体身体、外表、灵活和整体自尊各维度上都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回溯教育与身体的原初联系,发现儿童教育中身体缺位,表现为束之德智的身体、蔽于文化知识的身体、囿于技术的身体。具身视角下,儿童的认知具有具身性,表现为需要感官参与的涉身性与体验性、经由身体活动的实践性与实时性、依赖环境衬托的形象性与情境性。身体缺位的现实困境与儿童认知的具身性共同指向儿童教育中身体的回归,受现象学的启示,从儿童教育原初形态的"关于身体""通过身体""为了身体"三方面来考虑:关于身体的教育是对物质身体和精神身体的全面教育,通过身体的教育是强调儿童身体的感知体验与实践,为了身体的教育是关注修身与成人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邵沐娟 《考试周刊》2012,(31):105-106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的教与学,身体活动本身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体育活动具有竞赛性、游戏性、集体性等特征。从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师生双向交流中可以发现:体育教学不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在师生之间通过情感的交流,身体的接触,不同的表情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技术技能,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伴随着情感变化: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13.
西方传统中身体与灵魂的二分造成了对于身体的忽视,以及由灵魂来引领和压制身体的教育,而在中国传统中,虽然身体是一种基础性的存在,但在教育中却一直处于"隐而不发"的遮蔽状态之中。"身体"的缺失深刻影响了当今的儿童教育,也呼唤我们以一种"身体美学"的姿态来"疗治"和改善儿童及其教育。由此,培育健全而又健康,具有丰富感知能力,能够认识到自我与外部世界相统一、具有整体意识的儿童,也就有了根本性的教育意义。在与自然、与经典接触中培养儿童健康丰富的身体"体认",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儿童与天地万物移情性的"通感",并通过家庭劳动和学校、社会中的实践活动来"践形",以此培育儿童的身体之美以及美的儿童。  相似文献   

14.
文化传统、社会习俗以及教育是规训晚清人身体的主要途径。融入权力的礼仪规范,将士人身体紧紧束缚在以权力为核心的礼仪之下。作为社会习俗,缠足在直接造成女性双足伤残的同时,还限制了妇女的身体活动和行动能力。将书本作为知识来源的教育传统,辅之以身体惩戒,限制了求学学子的身体舒展。在外来文化的催化作用下,晚清人对人有了新的认识,人的身体开始受到重视,以人的现代化为特点的教育现代化开始起步,人的身体得到初步解放。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亚洲国家人群身体活动的现状及特点;通过google学术、Springer Link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以"physical activity,Asian,adult,older,leisure time,adolescents"为关键词单独或组合进行检索相关的文献,并对文献进行整合和数据分析,对亚洲国家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身体活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亚洲国家人群总体呈现身体活动不能达到WHO建议的保持健康的最低标准;在身体活动的不同组成部分中,工作和家务劳动是构成亚洲人身体活动的主要部分,而休闲时间的身体活动呈现明显不足;世界范围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活动呈下降趋势,而亚洲人群年龄在50~65岁之间老年人的身体活动明显高于这一年龄段的欧美国家的人群;而中青年人的身体活动明显低于世界同等水平.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2012,(1):24-24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日身体之能力,一日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  相似文献   

17.
金庸小说中侠客的身体叙述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第一是在"武功"与身体方面,取消了简单的强弱对应;第二是在"美"与身体方面,通过女侠叙事促进了武侠领域的女性解放;第三是在"善恶"与身体方面,断绝了身体与"善恶"的简单对应;第四是通过"易容换面"之术的频繁应用,以身体形象的变化产生了多方面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袁小娜  江金如 《考试周刊》2013,(99):170-171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考察增城市几所中学学生身体自我的特点和不同情况下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身体自我的11个纬度中,中学生身体协调、体育活动、运动能力、身体力量和身体耐力的得分均很低。男女被试在体育活动中,在身体肥胖、运动能力、身体外表、身体耐力、身体灵活性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的得分普遍大于女生。比较高低年级,只在身体健康和外表纬度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相似文献   

20.
华德福教育以身体的名义赋予儿童的“好动”以合理地位,认为过度的智力开发将伤害儿童的身体发育,身体是遗传和生命经历的共同产物,身体活动会通过心理体验作用于心理发展。其儿童身体教育思想体系包括强调机会、体验和胜任的身体教育原则;艺术化的身体教育理念;注重文化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的身体教育内容;推崇游戏化的身体教育方式;强调模仿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