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学生是教育主体”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关专家指出:在组织、管理学生方面应视“学生为责权主体”。这一命题也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现代社会,学生既享有一定的法律赋予的权利,也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是一个法律上的责权主体。将学生作为责权主体来对待,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培养学生民主、权力意识。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如果将学生视为责权主体,必然面临着一个如何处理学生权利与学生职责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诗经》到《楚辞》、《古诗十九首》,再到汉魏六朝,从“诗言志”到“吟咏情性”,从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再到诗人群体出现,诗歌的发展逐渐由外到内,由关注社会生活到个人的内心世界。从文学主体到文本到鉴赏主体,情感性一步步被关注、强化,到最后占主导地位,都标明了文学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审美主体意识在古代表现为“小我”和“大我”的对立统一,西方则表现为“有我”与“无我”的对峙相合。进入现代以后,西方审美主体意识发展呈现为人文价值内涵不断增殖的过程,中国在求索主体意识独立的过程中追赶着西方现代文学审美思潮。主体意识的不断提升是促进文学审美的独立自觉的根本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散文是一种抒写主体感受的“言情”艺术.是主体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它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并抒写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深切感悟;言我之情,弹拨“自己”的心声,从而去表现自己,也表现、批判现实世界的各方面,揭示创作主体的个性与人格,传达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真知灼见。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散文就是要“表现自己”;郁达夫先生也曾说过:散文就是要“表现作家的个性”。因此,散文是有“个性”的,阅读散文就应该读出散文作家所表露出的个性,才能真正领悟散文作家的情感和散文作品所蕴含的意境。下面就《读书的利益》一文的教学来谈谈对散文的个性化阅读的一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极“左”政治的强力控制下,“文革”文艺与政治高度一体化。文艺自身没有运动,政治运动支配着文艺运动。作为文艺活动的一部分,“文革”文艺批评也不能不充当政治斗争的工具,沦落为“革命大批判”的武器,为极“左”政治服务。批评家主体意识普遍丧失,批评理论资源奇缺,致使文艺批评既不具有“科学性”,也不具有“文学性”,彻底丧失了自己的本体特性。  相似文献   

6.
在三十年代,发韧于“五四”时期的白话散文的生长荒芜而孱弱。面 对“寒冷”的社会现实以及屡遭打击的生活经历,何其芳对人生充满了热情,充满 了渴望。他创作《画梦录》,是极具主体意识的。他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散文观:散文 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创作。他写《画梦录》,其实就是借此编织一些故事来抚慰他自 己;以很少的文字制造出一种情调,为抒情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伍尔芙《一间自己的房间》中的著名论断,发掘出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范妮“房间”的意义。并认为范妮并非是一个传统守旧、唯唯诺诺的女人,而是一位具有主体意识的女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通过激发学习兴趣、确立学生主体探究意识”、“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呈现主体探究情境”、“学与练有机结合,敞开主体探究的思路”、“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总结主体探究的结果”几方面论述美术欣赏教学中对“主体探究式”教学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鲁洁 《中国德育》2008,(4):94-94
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要成为一个人不但要经历第二次生成,而且还必须去“做人”才能真正成为人。“做人”包含着深刻的意思:第一,人要意识到自己是个人,自觉按照人的样子去“做”才能成人,“做人”是人的一种目的性活动,是主体意识支配下的活动,而不是自然状态下的客体性的运动,“做人”就是要把自己当作人来看待,把“做人”当作目的来追求: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是中国女性开掘及实施主体意识的世纪。在这段历史中我们看到诸多的艺术之花绚丽绽放,施叔青就是其中十分浓艳的一枝。仅从其侨居香港这一阶段中所创作的《愫细怨》中的主人公愫细这一形象来分析,我们便可清晰捕捉到一位在经济、精神、文化上极具女性主体意识的现代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培养幼儿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实施教育的过程就是多主体对话的过程。试想,如果教师自己都无主体意识,她又如何落实《纲要》精神进行多主体的对话,来培养幼儿的主体性呢?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逐渐凸显出来,这可以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最大进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但到底“尊重”学生到何种程度目前说法不一,而且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应当如何对待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的问题尚没有论及。前不久在一次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教育专家的“课改”报告会上,多次听到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学生就是上帝,教师应当象尊重上帝一样尊重…  相似文献   

13.
编、作、读的主体意识的统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现象;无论是编,还是作或读,其主体意识都是十分强烈的,同时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编的主体意识中, 思想性起统领作用;作的主体意识中,创造性是其核心;读的主体意识中,知识性、趣味性占主导地位;立足于三的特殊性,充分发挥三的能动作用,通过审美意识的中介,从而实现编、作、读主体意识更高程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神话思维与人类主体意识的产生关系紧密。在卡尔维诺小说《我们的祖先》中呈现出来的种种人物变形,与其对神话和神话思维的推崇很有关系。变形不仅在文学上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哲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中也备受关注。并且,后者也逐渐成为变形在文学中出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巨人三传》、《渴望生汛》和《威廉·莎士比亚》都是出自名家手笔的杰出人物传记,但三者的美学特色各有侧重之处。本文从文艺学范畴内“叙述声音”这一主题词入手.来剖析三部传记不同的叙述方式,并尝试探究叙述方式背后作者创作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国国难蔓延与中央政府的威权衰落,不仅使民众打通了“救己”与“救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更形成了强烈的主体地位自觉.在具体的救国实践探索中,民众逐渐认识到了只有彻底打破既有政治秩序才是实现民族独立的唯一出路,进而在历史斗争过程中确立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民众主体意识在近代勃兴的过程基本上就是对其自身与时代关系的认知演变过程,因而对于在现代如何处理其自身与时代关系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对近代民众主体意识形成过程及其现实张力的考察证明,对现时代的民众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发挥主体作用,而其前提又是立足现实理性反思近代民众主体意识,进而实现主体地位的再自觉.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作者创作该书的主体意识历来说法不一.笔者审视文本内涵,得出作者创作的主体意识是“万恶钱为首”.  相似文献   

18.
“悲剧,因果性,和主体意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文艺复兴商业戏剧的一个普遍关注的焦点.作为文艺复兴戏剧的代表,莎士比亚戏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经典悲剧试图通过男性主人公主体意识的构建来表达这一关注.在《哈姆雷特》、《奥赛罗》与《麦克白》中,这种关系的核心表现为通过削减女性力量,淡化女性存在来建立男性的主观意识.男性气概的最终获得和父权秩序的最终建立都是以女性力量的消减或者毁灭为代价的.欧菲利亚的自杀使哈姆雷特最终获得了他的复仇英雄的宿命,而奥赛罗则是通过谋杀具有反叛精神的苔丝狄蒙娜而建立了他的男性主体意识,麦克白通过他的一系列暴行,渐渐摆脱了麦克白夫人的控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独立.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中小学教育应充分体现教育的两个主体作用,即一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一是要充分调动和运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教学的效果。学生尤其是“差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我国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由于笔者所教学生的基础素质不高,就如何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谈谈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乔治·爱略特和凯特·肖邦是19世纪英美著名女作家。在她们的小说《弗罗斯河上的磨坊》和《觉醒》中,女主人公麦琪和爱德娜经历了一番“主体意识”的觉醒,但都以悲剧的死亡命运结束了和传统社会的抗争。两位女主人公“主体意识”的失落反映了爱略特和肖邦身为女性作家在19世纪作为创作主体的困惑和迷惘。悲剧潜质是时代在她们小说中留下的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