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老年人习练太极拳者日增,这无疑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大有好处。但是也有专家指出,当前是“学拳的人多,懂拳的人少”“表面上看起来,热闹得很,但从整体上看,水平提高不快”因此,习拳之人应注意研究太极之理。理明,则收效自丰;不明理,则难入圣境。  相似文献   

2.
采用了调查问卷、分析综合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粤、港、澳不同群体习练太极拳运动特点进行了比较。主要结论:太极拳以群体练习方式为主,其群体行为的组织者和积极参与者又以科教人员、商人和公务员为主;广东、香港的太板拳运动开展的群体基本上处于自发的初级群体,澳门相对接近高一级的次级群体;中老年仍是练拳的主要群体,青少年群体明显滞后,导致太极拳缺乏生机和活力;“三地”以澳门太极拳开展最为规范,水平最高;早上是练拳的最佳时间,公园空地、休闲广场和江边休闲区是最佳场所;“三地”不同群体太极拳之间的交流以“社团”为主,但活动交流途径和推广学拳途径均须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它既是强身健体的形体艺术,又是修心养性的修炼术。有人说太极拳是练出来的,古人云:“拳打万遍,其理自见”,这是练的结果;也有人说太极拳是悟出来的,甚至还有人说“拳打一遍,其理自通”,悟也。笔者认为,太极拳只有经过长期的习练和体悟才能学好。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以古太极图所含哲理为基本拳理.太极拳主要分为竞技太极拳和传统太极拳两类,而当今武术竞赛的发展以竞技太极拳为主,因此,科学地安排竞技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是促进竞技太极拳发展,使竞技武术与国际体坛接轨的主要措施之一.只有这样,太极拳作为中国特有的民族体育项目才能在新世纪有一个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代理架”是一代大师和兆元对太极拳的独到诠释,简单明了的三个字,道出了和式太极拳是以理说拳、以拳明理、理技相合、理养结合的理论内涵,一个“理”字表达了和式太极拳的哲学思维,理是什么,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理就是太极、阴阳、动静,这是万物之理。文章通过对和式太极拳代理架的“理”的分析、探讨,以更深刻地了解代理架“理”之内涵,认识和式太极拳在太极拳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这也是一代大师和兆元对太极拳发展不可抹杀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陈式太极拳的刚与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极拳的刚柔,在陈长兴、陈鑫《拳论》中,已有详尽精辟的论述。但有些太极拳习练者对它的内容把握不准,未能正确理解,致使在太极推手中出现如牛之相抵的现象。大多数人都以拙力相待,不知“己根欲固,彼攻愈烈,自然之理也”,与太极拳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之理相悖,背道而驰,失去太极拳不丢不顶、内外浑然一圆之根本。为此下面就太极拳的刚与柔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与体会,供太极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严涛 《中华武术》2006,(4):18-18
太极拳散手之变化均由推手听劲而来,能听劲则散手方能用之而且适当。《太极拳论》云:“由招熟而渐悟懂劲(招即是散手),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可见招熟是第一层功,懂劲是第二层功。招熟不难,懂劲最难。譬如对方打来一拳,若不先粘住,则不能听人劲;不能听人劲,则不能或左、或右、或高、或低、或进、或退而施用散手。粘住对方后,若对方手往上起,则亦随之而起,即可以左手击其胸部;若对方手往下落,则随之下落,以左手击其面部;若对方手往前进劲偏:于左,则随之向左化去其力,即可分手以左手粘之,腾出右手击其头部;劲偏于右,  相似文献   

8.
梅墨生 《武当》2007,(8):38-39
关于内功毫无疑问,太极拳既有健身作用,又具技击妙用。以养生健身为目的的练法,与以技击搏斗为主的练法自然不同。太极是理,太极拳是体,太极拳法是用。而太极拳功是兼有体用的,用于健身和用于技击都可以,关键在于练法,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武术界有"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之谓,此语主要是针对养生而言——你练武一辈子,如果只会耍弄拳脚而不懂内功,很可能不养身反而伤身,不益寿反而折寿。关于这一点,历来武者验证已多。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太极拳运动对膝关节损伤的相关文献查询,得出常见的太极拳运动膝关节损伤病例,对文献结论分析得出造成损伤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动作技术不正确不规范造成,二是膝关节受力过重造成。通过对和式太极拳三直五顺拳理要求分析,得出五顺是太极拳动作技术要求,三直是减轻膝关节受力要求,与造成膝关节损伤的两个方面具有对应关系,提出三直五顺拳理对练习者的要求在保护膝关节损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陈钰骅 《武当》2001,(5):24-24
能否严格遵循太极拳原理与法则锻炼,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问题。修炼者应先熟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即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著熟”。只有太极拳的拳理功法熟悉了,才能在锻炼中慢慢悟到太极拳不同于其他拳种的“劲”。“著熟而渐悟懂劲”,“著熟”是修炼太极拳者正确与否的路标。太极拳经典拳论都是著者的拳艺达到极精境地时的心得结晶。拳理拳法理论著作的熟悉理解,是决定太极拳爱好者能否入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修炼过程中一种获取内功的方法和手段。太极拳推手,是从内在检验、印证、规范拳架,正确理解、明了,掌握拳理的必修之课。太极拳推手.是深入研习太极断手、散手功夫的必由之路。太极拳推手.是调心、调息、调身、祛病、强身的必要举措。太极拳推手,是加强交流、增强团结、缔结友谊的纽带与桥梁。太极拳修炼,离开推手,则为操舞.非但功不上身,祛病强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作为一门辩证的、哲学的拳术,其拳理无不透射着人生道理。前辈李雅轩在评价太极拳时称其作用有三:用之于防身,能自卫御侮;用之于处事,则是非分明;用之于养生,则延年益寿。在此,我想从太极拳理谈谈其折射出的人生道理。  相似文献   

13.
刘彦骅 《武当》2005,(3):16-17
一、功理概说 太极拳是衍生于武当武术的“内家三拳”之一。既然叫内家拳,必然要练内功,明代太极拳师陈王廷在其拳经总歌《四梢第四》中写道:“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于梢则实而仍虚。“又说:”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之弊乎?”可见练拳者气行四梢更能催发内气充足。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练功法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主要流派有陈、杨、吴、武、孙,虽形式各异,但遵循共同的练功法则。为了进一步推动太极拳的发展,笔者在陈正雷老师提出的练"理"不练力、练"身"不练招、练"本"不练标的太极拳练功法则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旨在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练功依据。1.练"理"不练力"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是陈王廷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根据导引吐纳和"太极""阴阳"学说创编的,所以,分析中医理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分析法 ,对太极拳理中的若干理论与唯物论中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的联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二者虽然在文字表述方面各不相同 ,但在本质的表达上是接近的。认为太极拳理中的若干理论用唯物论的观点是完全可以解释清楚的。对深奥的太极拳理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予以清晰地诠释 ,探研太极拳理论的科学性 ,有利于太极拳运动的广泛普及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步尧 《武当》2001,(11):36-37
许多陈式太极拳著作中对太极拳技法的解说都采用了一种与传统方式不同的体例,较突出者有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陈正雷《陈式太极拳》,马虹《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等。其中《陈式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和《陈式太极拳的周身规矩》之类的文章就是对太极拳技法要领的解说。其体例的特点是以人体部位为纲,  相似文献   

17.
近代著名武术家李瑞东先师,与好友王兰亭等集多种门派的武术精华,创编了李式太极拳(太极五星锤)。李式太极拳就是以太极拳的肘底锤、撇身锤、指裆锤、栽锤等法为基础,揉入太极十三势和八卦掌、形意拳的一些手法创编而成。在动作和技击的方法上,吸收了上述各门拳术的手法,尤其侧重下盘功夫,以体松、缓慢、连贯灵活、以意念引导动作为基本原则,动作名称和姿势要领多取自于陈式和杨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讲究练“理”、练“势”、练“气”、练“机”。以“理”为主导,认为明“理”,才能“势”正、“气”畅、“机”灵。 李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国以前,太极拳以身体传播形态为主。近代报刊的发展以及出版业的繁荣,为太极拳的非身体传播提供了可能,从而促进太极拳弱化技击性、强调健身功能和文化内涵。近代太极拳的报刊传播始见于1918年京师体育研究社《体育季刊》,先后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和成熟期。以《申报》为代表的报纸为太极拳扩展了民众基础,体育期刊和专业论著则将太极拳的科学性体系化,爬梳了太极拳的图文资料,研究了太极拳的内涵价值,探讨了太极拳传统性和现代性融合的可能。太极拳传播模式的发展可谓一种近代中国传统性遭遇现代性的典型隐喻。  相似文献   

19.
练习太极推手是习拳者感悟太极拳劲力、劲路的重要途经,也是学习太极拳技击术的必经阶段。练习太极推手由浅入深,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阶及神明是很难达到的境界。练习太极推手必须遵循舍己从人原则。 舍己,即是舍去自身的僵力,舍去无目的盲动;从人,即是顺从他人之力,避开其实处,进入其力学结构,进而瓦解破坏对方的进攻,实施主动有效的攻击。正如王宗岳阐述的“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这个“理”我体会就是舍己从人、以柔克刚之理。 外家拳的主要特点是以快制慢,大力打小力,强者胜弱者。而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以柔克刚,借力打人,以弱胜强。  相似文献   

20.
清人陈鑫在《学拳须知》中强调,“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太极拳艺术大师杨禹廷说:“打拳打个理。”这是先辈拳人给我们后继学子的至理名言,不可不悟。太极拳博大精深,拳理源于老子、易学,不理解拳理,难于练好太极拳。一般健身无须过高苛求,如果深入修练必须读书,懂得拳理。笔者认为,习拳有一个公式,“认识──理解──明白──懂。”认识,可以到各公园看人练拳,这是直观认识;还可以问拳师,请都教练,这是听中求认识;读太极拳理论书、拳书、以及对名拳师专访的纪实类文章,从中体会太极拳的拳理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